薛己

《外科心法》~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時毒治驗(見《東垣試效方》)

羅謙甫云:泰和二年,先師監濟源稅。時四月,民多疫癘。初覺增寒體重,次傅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染之多不救。張縣令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

或曰:李明之存心於醫,可請治之。遂請診視,具說其由。先師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盛。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罰無過,殊不知適其所至為故。

遂處方,用黃芩、黃連,味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橘紅苦平,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鼠黏子、薄荷葉苦辛平,板藍根味苦寒,馬勃、白殭蠶味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氣不得伸;桔梗味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

半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因嘆曰: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書方以貽之,全活甚眾。時人皆曰:此方天人所制。遂刊於石,以傳永久。

曰普濟消毒散

黃芩,黃連(各半兩),人參(三錢),橘紅,玄參,生甘草(各二錢),鼠黏子,板藍根,馬勃(各錢),白殭蠶(炒,七分),升麻(二錢),柴胡(二錢),桔梗(二錢)

上件為細末。服餌如前法。或加薄荷、川芎、當歸身,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錢,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稍熱,時時服之。食後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熱甚,宜砭刺之。

愚按:時行疫疾,雖由熱毒所染,其氣實之人,下之可愈。氣虛者概下之,鮮不危者。故東垣先生製為此方,以救斯人,其惠博矣。

2. 治瘡大要三法(見《玉機微義》)

《病機機要》云: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若其脈沉實,當先疏其內,以絕其源也。其脈浮大,當先托裡,恐邪氣入內也。有內外之中者,邪氣至盛,遏絕經絡,故發癰腫。此因失托裡,及失疏通,又失和榮衛也。治瘡之大要,須明托裡、疏通、和榮衛之三法。

內之外者,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深於內,其邪氣深矣,故疏通臟腑,以絕其源。外之內者,其脈浮數,焮腫在外,形證外顯,恐邪氣極而內行,故先托裡也。內外之中者,外無焮惡之氣,內亦臟腑宣通,知其在經,當和榮衛也。用此三法之後,雖未差,必無變證,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愈。

3. 論瘡瘍攻補法(見《玉機微義》)

《元戎》云:陷脈為瘻,留連肉腠,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榮逆血鬱,血鬱則熱聚為膿。《正理論》曰:熱之所過,則為癰腫。營氣不從,亦有不熱者乎?答曰:膏粱之變,芳草之美,金石之過,氣血不盛,榮衛之氣充滿,而抑遏不能行,故閉塞血氣,腐而為癰也,當泄之以奪盛熱之氣。

若其人飲食疏,精神衰,氣血弱,肌肉消薄,榮衛之氣短促而澀滯,故寒薄腠理,閉鬱而為癰腫也,常補之以接虛怯之氣,亦當以脈浮沉別之。既得盛衰,泄之則連翹、大黃,補之則內托之類是也。

按:辨瘡瘍,因熱因寒,及氣血鬱而成,當攻補之法不同,宜與前後諸篇兼看,始無餘蘊矣。但世俗昧此理,而云是瘡不是瘡,且服五香連翹湯。然或中或否,致誤者多。蓋不審形氣虛實,瘡毒淺深,發表攻裡,所因不同故也。今以丹溪先生《外科精要發揮》諸法之義,附於後例之下,庶學者而有所鑑焉。

4. 論瘡瘍灸法(見《玉機微義》)

《元戎》云:瘡瘍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內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內,內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經云:陷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後止其灸。灸而不痛,先及其潰,所以不痛。而後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不痛而後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潰,所以痛。而次及將潰,所以不痛也。

按:此亦約法,因以東垣等法附於左,宜參用之。凡人初覺發背,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候之。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癰頭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二三錢厚薄,安於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即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時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

二日三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過七日,則不可灸矣。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蒜餅上燒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中間有一片黃粟米頭子,便用獨蒜切去兩頭,取中間半寸厚薄,正安於瘡上,著艾灸十四壯,多至四十九壯。

按:謂癰疽所發宜灸之也。然諸瘡患久成漏者,常有膿水不絕。其膿不臭,內無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厚三二分,於瘡上,著艾灸之。仍服內托之藥。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長滿矣。至有膿水,惡物漸潰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麵、硫黃、大蒜,三物一處搗爛,看瘡大小,捻作餅子,厚約三分,於瘡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壯,一灸一易。後隔四五日,方用翠霞錠子,並信效錠子,互相用之,紝入瘡內,歹肉盡去,好肉長平。

然後貼收斂之藥,內服應病之劑調理,即瘥矣。蓋不止宜灸於瘡之始發也。大抵始發宜灸,要汗、下、補養之藥對證。至灸冷瘡,亦須內托之藥切當。設有反逆,不惟不愈,恐致轉生他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