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心法》~ 卷二 (1)
卷二 (1)
1. 辨瘡腫淺深法(見《外科精義》)
夫瘡候多端,欲辨淺深,直須得法。若不素知方論,而妄生穿鑿者,如大匠舍其繩墨,以意度量,安能中於規矩哉。嘗聞古人有言曰:多則惑,少則得。簡而論之,則瘡疽概舉有三: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肉皮色不相辨者,發於骨髓。又曰:凡療瘡疽,以手按搖瘡腫,根平而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淺也。
又驗其人,初生瘡之時,便覺壯熱惡寒,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者,其患瘡疽必深也。若人雖患瘡疽,起居平和,飲食如故,其瘡浮淺也。惡瘡初生,其頭如米粟,微似有痛癢,誤觸破之,即焮,展覺有深意,速服犀角湯及漏蘆湯、通氣等藥,取通利疏暢,兼用浴毒湯溻潰之類。若浮淺者,纖貼膏求瘥。
以此推之,淺深之辨,始終之次者也。
白話文:
各種瘡證的症狀繁多,想要辨別其深淺,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如果不事先學習醫方理論,而憑空揣測亂治,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工匠捨棄了規矩和墨線,憑藉自己的意念去度量,怎能符合規矩呢?
從前聽古人說過:醫術方面知道的越多,反而會迷惑不清;知道的越少,反而能有所收穫。簡要來說,各種瘡疽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腫脹隆起且柔軟的,是由於血脈引起;腫脹凹陷且堅硬的,是由於筋骨引起;肌肉皮膚顏色混雜無法分辨的,是由於骨髓引起。
又說:治療瘡疽時,用手按壓搖動瘡腫,根部平坦而大的,是瘡疽較深的表現;根部小而浮動的,是瘡疽較淺的表現。
還要觀察病人的狀況,最初發病時,若感覺壯熱惡寒、身體拘急頭痛、精神不安、煩躁愛喝冷水,說明瘡疽必定較深。如果病人患有瘡疽,但起居正常、飲食照常,說明瘡疽較淺。
惡性瘡疽發病初期,它的形狀如同米粒,隱隱有疼痛和瘙癢的感覺,如果誤觸弄破,就會潰爛,觸摸時感覺有深意,應立即服用犀角湯、漏蘆湯,以及通氣的藥物,以疏通氣血,同時使用浴毒湯等藥物進行潰爛處理。如果是較淺的瘡疽,可以用敷貼膏藥求取痊癒。
2. 辨膿法(見《外科精義》)
夫瘡腫之疾,毒氣已結者,不可論內消之法。即當辨膿生熟淺深,不可妄開視其可否,不至於危殆矣。凡瘡疽腫大,按之乃痛者,腫深也;小按之便痛者,膿淺也;按之不甚痛者,膿未成也。若按之即復起者,有膿也;不復起者,無膿也,非膿必是水也。若發腫都軟而不痛者,血瘤也。
發腫日漸增長而不大熱,時時牽痛者,氣瘤也。氣結微腫,久而不消,後亦成膿,此是寒熱所為也。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化為熱,以此潰必多成瘻,宜早服內寒散以排之。諸癃瘤疣贅等,至年衰皆自內潰。若於年壯,可無後憂也。又凡療癰疽,以手掩其上,大熱者,膿成自軟也;若其上薄皮剝起者,膿淺也;其腫不甚熱者,膿未成也。若患瘰癧結核,寒熱發渴,經久不消者,其人面色痿黃,被熱上蒸,已成膿也。
白話文:
當人體出現瘡腫的疾病時,如果毒氣已經聚集結成,就不宜採取內部消散的方式治療。這時候應該區分膿液的成熟度和深度,切不可盲目地打開傷口查看它的狀況,以免造成危險。
一般來說,對於瘡疽的腫脹,按壓時會感到疼痛,說明腫脹較為深層;輕輕按壓就感到疼痛,說明膿液較為表淺;按壓時沒有明顯疼痛,說明膿液還沒有形成。如果按壓後腫脹立刻恢復原狀,說明有膿液存在;如果按壓後腫脹沒有恢復原狀,說明沒有膿液,但這種情況也可能是積水。
如果發腫的部位整體柔軟且不疼痛,可能是血瘤。
如果發腫每天都在增長,但沒有明顯的高熱,時常伴有牽拉疼痛,可能是氣瘤。
如果氣血凝結成輕微的腫脹,長期不消失,之後也會化膿,這是寒熱交替作用的結果。這種情況積留的時間較長,極陰產生陽氣,寒氣化為熱氣,因此潰爛後很可能會形成瘻管,應該及時服用內服的寒散藥物來排泄。
所有癃瘤、疣贅等症狀,到了年紀大的時候,都會從內部潰爛。如果是在年輕的時候,可以不用擔心後續的影響。
另外,在治療癰疽時,可以用手蓋住患處,如果感覺很燙,說明膿液已經形成且已經軟化;如果表面出現薄皮剝落,說明膿液較為表淺;如果腫脹沒有明顯的熱度,說明膿液還沒有形成。
如果患有瘰癧結核,發熱口渴,長期不消退,患者的面色發黃,說明熱氣已經蒸騰到頭部,膿液已經形成。
至於臟腑腸胃內瘡內疽,其疾隱而不見,目既不見,手不能近,所為至難。可以診其脈而辨之,亦可知矣。有患胃脘癰者,當候胃脈。人迎者胃脈也,其脈沉細者,氣迎則甚,甚則熱聚胃口,而不行胃脘,而為癰也。若其脈洪數者,膿已成也。設脈遲緊,雖膿未就,已有瘀血也,宜急治之。
不爾,則邪毒內攻,腐爛腸胃,不可救也。又肺癰論曰:始萌則可救,膿成即死。不可不慎也。若久咳,膿如粳米粥者不治。嘔膿而止者,自愈也。又腸癰論曰:或繞臍生瘡,膿從瘡出者,有出臍中者。惟大便下膿血者,自愈也。
白話文:
內臟、腸胃的內瘡內疽,病情隱藏看不見,眼睛看不到,手也摸不到,所以非常難治。不過可以透過診脈來辨別,也能知道病情。如果有人患了胃脘癰,就要觀察胃脈。人迎脈就是胃脈,脈沉細的人,氣逆得厲害,就會導致熱氣聚集在胃口,無法運化到胃脘,就會形成癰。如果脈洪數,就代表膿已經形成了。如果脈遲緊,雖然膿還沒形成,但已經有瘀血了,就要趕緊治療。
否則,邪毒就會內攻,腐爛腸胃,就無法救治了。而且肺癰的論述說:剛開始發病的時候可以治療,膿形成之後就會死亡,不可不謹慎。如果久咳,咳出的膿像米粥一樣,就無法治癒。嘔吐膿液之後就停止的,就會自行痊癒。另外,腸癰的論述說:有時會在肚臍周圍長瘡,膿從瘡口流出,也有從肚臍裡流出的。只有大便排出膿血的,才能自行痊癒。
3. 托裡法(見《外科精義》)
夫瘡疽丹腫,結核瘰癧,初覺有之,即用內消之法。經久不除,氣血漸衰,肌寒肉冷,膿汁清稀,毒氣不出,瘡口不合,聚腫不赤,結核無膿,外證不明者,並宜托裡。膿未成者,使膿早成。膿自潰者,使新肉早生。血氣虛者,托裡補之。陰陽不和,托裡調之。大抵托裡之法,使瘡無變壞之證。
凡為瘡醫,不可一日無托裡之藥。然而寒熱溫涼,煩渴利嘔,臨證宜審其緩急耳。
白話文:
瘡、疽、丹腫、結核、瘰癧等病症,初期發現時,應以內消法治療。但若久治不愈,氣血漸衰,身體冰冷,膿汁稀薄,毒氣無法排出,傷口無法癒合,腫塊不紅,結核沒有化膿,外在症狀不明顯時,就需要使用托裡法。膿還沒形成的,要讓它盡快形成;膿已經潰破的,要讓新肉盡快生長;血氣虛弱的,要同時補益;陰陽不調的,要調和陰陽。總之,托裡法可以防止瘡病惡化。
凡是治療瘡病的醫生,每天都不可缺少托裡藥。不過,對於寒熱溫涼、煩渴利嘔等症狀,臨症時要根據病情輕重緩急來判斷用藥。
4. 論癰疽(見《外科精義》)
夫瘡腫之患,莫大乎癰疽。然而癰疽何以別之?經所謂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澀不行,血脈不行,則陽氣鬱遏而不通,故生大熱。熱毒之氣騰出於外,蓄結為癰。久而不散,熱氣乘之,腐化為膿。然而骨髓不焦枯,腑臟不傷敗,可治而愈也。何為疽?五臟風毒積熱,毒熱熾甚,下陷肌膚,骨髓皆枯,血氣兩竭,其腫色大堅,如牛領之皮,故命曰疽。癰者其腫皮薄以澤,此其候也。
癰疽之生,有內有外。內生胸腹臟腑之中,外生膚肉筋骨之表。凡此二毒,發無定處,而有常名。夫鬱滯之本,始於喜怒憂樂不時,飲食居處不節,或金石草藥之發動,寒暑燥濕之不調,使陰陽之不平,而蘊結於外,使榮衛凝澀而腐潰。輕者起於六腑,浮達而為癰,氣行經絡而浮也。
重者發於五臟,沉瀝而為疽,氣行經絡而沉也。明乎二者,腫毒丹疹,可以類推矣。
白話文:
瘡腫疾病中,最嚴重的莫過於癰疽。但癰疽該怎麼區分呢?經書上說,營衛之氣停滯在經脈中,就會流通不暢,血脈不通,陽氣就會鬱結不通,導致發熱。熱毒之氣向外擴散,積聚起來就形成癰。久久不散,熱氣加重,就會腐化成膿。但只要骨髓沒有燒焦枯竭,五臟六腑沒有受損,就可以治癒。什麼是疽呢?五臟積累的風毒和熱毒,毒熱熾盛,下陷到肌膚,連骨髓都枯竭了,血氣也枯竭了,腫起來的顏色又硬又大,像牛的脖子皮一樣,所以叫做疽。癰的腫塊則皮膚薄而光滑,這就是它們的徵兆。
癰疽的產生,有內有外。內生於胸腹臟腑之中,外生於皮膚、肌肉、筋骨表面。這兩種毒素,發作的位置不定,但名稱卻是固定的。鬱滯的根本原因,始於喜怒憂樂不當,飲食起居不節,或者金石草藥的刺激,寒暑燥濕的失調,導致陰陽失衡,積聚在體表,使營衛凝滯腐爛。輕者發於六腑,浮現出來就形成癰,氣在經絡中運行而浮於表面。
重者發於五臟,沉澱下來就形成疽,氣在經絡中運行而沉於深處。明白了這兩點,腫毒、丹疹,就可以類推理解了。
5. 論疔瘡腫(見《外科精義》)
夫疔瘡者,以其狀瘡形,如丁蓋之狀者是也。古方論之,凡有十種。華元化載之五色丁。《千金方》說丁者有十三種。以至《外臺秘要》神巧萬全,其論頗同。然皆不離於氣客於經絡五臟,內蘊毒熱。初生一頭凹,腫痛,青黃赤黑,無復定色,便令煩躁悶亂,或增寒頭痛,或嘔吐心逆,以針刺瘡,不痛無血,是其候也。其候本因甘肥過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蓄結,遂生丁瘡。
《內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丁。此之謂也。其治之法,急以艾炷灸之。若不覺痛者,針丁四邊,皆令血出。以回瘡錠子從針孔紝之上,用膏藥貼之。仍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劑,疏下之為效。若或針之不痛無血者,以猛火燒鐵針通赤,於瘡上烙之,令如焦炭,取痛為效。
白話文:
丁瘡,是指形狀像丁蓋的瘡。古方的論述中,總共有十種。華元化記載過五色丁。《千金方》說丁瘡有十三種。到了《外臺祕要》這本書,雖然說得很神妙複雜,但對於丁瘡的論述大致相同。不過,無論哪一種說法,都離不開氣邪侵襲經絡臟腑,內部蘊結毒熱的情況。
丁瘡初期會出現在一處凹陷的部位,腫痛兼具,顏色青黃赤黑不一,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有的會發冷頭痛,有的會嘔吐噁心。用針刺瘡孔,如果不痛而且不出血,就是丁瘡的徵兆。
丁瘡的發病,通常是因為過度攝取甘肥之物,同時又不節制房事和飲酒,導致邪毒蓄積,最後形成丁瘡。
《內經》說:「飲食過於油膩肥厚,會導致足部生大丁。」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治療丁瘡的方法,是用艾灸迅速灼燒。如果感覺不到疼痛,就要用針在丁瘡的四邊刺血,然後用「回瘡錠子」從針孔塞進去,再用膏藥貼敷。同時,服用「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藥劑,疏通和瀉下體內的熱毒。
如果針刺之後既不疼痛也不出血,可以用火把鐵針燒紅,在瘡孔上烙,讓瘡孔變成焦炭一樣,只要有疼痛感就可以了。
亦紝前錠子,用膏藥貼之。經一二日,膿潰根出,服托裡湯散,依常療之,以取平復。如針不痛,其人眼黑,或見火光者,不可治也。此邪毒之氣,入臟腑故也。《養生方》云:人汗入肉食,食之則生丁瘡,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把前面提到的藥膏貼在傷口上,過一兩天後膿會潰爛並排出,服用托里湯散按照常規治療方式來處理,直到恢復爲止。如果鍼灸時不感到疼痛,並且病人眼睛發黑或者看到火焰的話,則無法治癒了。這是因爲邪惡的毒素已經進入了臟器的原因。養生方面,《養生活動法》說:“人的汗水進入食物裏面,吃了就會產生瘡癤,所以一定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