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心法》~ 卷一 (6)
卷一 (6)
1. 療瘡腫權變通類法(見《外科精義》)
夫瘡疽之病,治療多方。總而論之,各有所宜。補瀉淋塌,及敷掃貼熁,針鐮炙烙,用之不同。蓋知其道也,舉治必效。昧於理者,利害不無。嘗見以寒療熱,以熱療寒,古今之通論也。又有檢方療病,妄制加減,以意裁之,自以為可。殊不知病有逆從,治有緩急,法有正權,方有奇偶,用有輕重。
夫醫者意也,得其意,然後能變通也。達其變通,悟其道而審其理也,則左右逢其原矣。愚雖不才,略陳萬一。嘗見治寒以熱,而寒彌甚;治熱以寒,而熱彌熾者。何也?蓋不知五臟有陰陽之性,其可因其類而取之也。假如心實生熱者,當益其腎,腎水滋,熱將自除。腎水虛生寒,當補心,心火降,寒將自除。
白話文:
瘡疽的治療方法眾多,總歸要根據不同情況而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補瀉、淋塌、敷掃貼熁、針灸、炙烙,運用各有不同。只要掌握治療的原理,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若不了解原理,就容易造成不良後果。古今醫學都強調要用寒治熱、用熱治寒。有些人擅自修改藥方,憑感覺加減藥量,自以為能治病,殊不知疾病有逆從,治療有緩急,方法有正權,藥方有奇偶,用藥也有輕重之分。
醫生最重要的就是意念,掌握意念才能灵活变通。通达变化,领悟道理,审察原理,就能左右逢源。我虽然才疏学浅,但也想略微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曾经见过用热治寒却导致寒症加重,用寒治热却导致热症加剧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五脏的阴阳属性,而随意采用同类相克的方法。比如心火旺盛导致热症,就应该滋补肾脏,肾水充足就能消除热症。如果肾水不足导致寒症,就应该补益心火,心火下降就能消除寒症。
此所謂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也。又寒因熱用,熱因寒用,要在通其理類而已。又聞微者逆之,甚者從之,何謂也?蓋治寒以熱,必涼而行之;治熱以寒,必溫而行之。此亦欲其調和也。其間有正有權者何也?蓋病有微有甚,微者逆治,理之正也;甚者從治,理之權也。
然為瘡科,於補瀉汗下,標本逆從,正權之理,烏可闕而不知也。大凡治療瘡疽之要法,曰:初覺熱毒發熱,鬱結而作瘡疽,一二日,宜先服五利湯,盪滌邪氣,疏通臟腑,令內消也。古今湯法,謂切銼、㕮咀,如麻豆大,以猛火急煎,無令過熟,欲其速利也。次有丸散宣導,血脈漸次消磨,令緩散也。
白話文:
所謂的「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指的是治療寒症要用溫熱的方法,治療熱症要用寒涼的方法。又說「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意思是根據病情的寒熱特性,反其道而行之,關鍵在於理解疾病的本質。
還有人說「聞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指的是對於輕微的疾病,要採取逆向治療,也就是用相反的方法來治療;而對於嚴重的疾病,則要採取順應治療,也就是用與疾病特性相同的方法來治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治療寒症要用溫熱的方法,但要溫和地進行;治療熱症要用寒涼的方法,但也要溫和地進行。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達到陰陽調和。
那麼,為什麼在治療過程中,會有「正」和「權」之分呢?這是因為疾病的程度有輕有重,對於輕微的疾病,逆向治療是正道;而對於嚴重的疾病,順應治療則是權宜之計。
然而,作為治療瘡科的醫生,必須精通補瀉、汗下、標本、逆從、正權等原理,不可不知。總之,治療瘡疽的關鍵,在於初起時,熱毒發熱,鬱結而形成瘡疽,一兩天之內,應先服用五利湯,清除邪氣,疏通臟腑,使其內消。古今湯藥方子都強調切碎、研磨,使藥物像麻豆大小,用猛火快速煎煮,不要煮過頭,這樣才能快速發揮藥效。接著,再服用丸散類藥物,宣導血脈,逐漸消磨病灶,使病氣緩慢消散。
助以淋溻,調和榮衛,行經絡也。更當膏潤溫養,兼磨傳四畔,貼熁之藥,順其陰陽也。追蝕托裡,汗下調補,臨時制宜。淺深緩急,自有等差。男女貴賤,亦當別論。晉尚書仲澄曰:寡婦尼僧,異於妻妾。雖無房室之勞,而有憂思之苦。此深達其情者也。又仲景云: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治亦不同也。
所以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況病之新舊,形志樂苦,豈可執方無權,以求其愈疾哉。亦有瘡疽腫痛,初生一二日,便覺脈沉細而煩悶,臟腑弱而皮寒,邪毒猛暴,恍惚不寧,外證深沉者,亦宜即當用托裡散,或增損茯苓湯,及溫熱之劑,以從治之。
白話文:
要幫助排泄濕氣,調和人體的氣血,暢通經絡。同時也要滋潤溫養身體,兼顧四肢的傳導,使用溫熱的藥物,順應人體的陰陽之氣。對於病症的發展,要採取追蹤消除、內外調節、汗法調補,並根據情況臨機應變。治療的深淺緩急,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男女、貴賤,也要分別考慮。晉朝尚書仲澄說,寡婦尼僧與妻子妾侍不同,雖然沒有房室之勞,卻有憂思之苦,這是深知其情者。仲景也說,物性有剛柔之分,飲食起居也有差異,治療方法自然也不相同。
因此,黃帝才能詢問四方,岐伯才能舉四治之能。況且疾病有新舊之分,體形、精神、喜怒哀樂都有不同,怎麼能執著於方劑而沒有權衡,來求得治癒呢?也有一些瘡疽腫痛,初生一兩日,就感覺脈象沉細而煩悶,臟腑虛弱而皮寒,邪氣猛烈,神志恍惚,外在症狀深沉,這種情況就要馬上使用托裡散,或者增加或減少茯苓湯,以及溫熱的藥物,來對症治療。
2. 論時毒(見《外科精義》)
夫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鼻、目、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增寒發熱,頭痛,肢體痛甚者,恍惚不寧,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謂傷寒,便服解藥,一二日,腫氣增益,方悟,始召瘡醫。原夫此疾,古無方論,世俗通為丹瘤。
病家惡言時毒,切恐傳染。考之於經曰:人身忽經變赤狀,如塗丹,謂之丹毒。此風熱惡毒所為,謂之丹瘤。與夫時毒,特不同耳。蓋時毒者,感四時不正之氣,初發狀如傷寒,五七日之間,乃能殺人,治者宜精辨之。先診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蓋浮數者,邪氣在表也。
白話文:
所謂時毒,指的是一年四季的邪氣,會讓人感染。它會表現為鼻子、眼睛、耳朵、脖子、咽喉等部位發紅腫脹,沒有明顯的頭部,或出現有根的腫塊,讓人感到越來越冷,發燒、頭痛,四肢疼痛,神志恍惚不安,咽喉堵塞,甚至無法辨認他人。人們可能會誤以為是傷寒,就服用解藥,然而一兩天後,腫脹更加嚴重,才意識到錯誤,開始找瘡瘍醫生。其實,這種疾病古時候沒有藥方記載,民間普遍認為是丹瘤。
病人家屬常常懼怕時毒,擔心會傳染。根據醫書記載,人體突然出現紅色病狀,像是塗了丹砂一樣,就被稱為丹毒。這是風熱毒氣引起的,也稱為丹瘤。它跟時毒是不一樣的。時毒是感染了不正常的季節氣候,一開始表現得像傷寒,五七日內就可能致死,治療時一定要仔細辨別。首先要診脈,脈象滑數浮洪,沉緊弦澀,都是時毒的症狀。其中,浮數代表邪氣在體表。
沉澀者,邪氣深也。認是時毒氣實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熱實以不利,大黃湯下之。其有表證者,解毒升麻湯以發之。或年高氣軟者,五香連翹湯主之。又於鼻內㗜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若搐藥不嚏者,不可治之。如嚏出膿血者,治之必愈。如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㗜藥嚏之,必不傳染,切須忌之。
其病人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毒之良法也。經二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服犀角散、連翹散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散、黃耆散;宜針鐮砭割出血,泄其毒氣,十日外不治自愈也。此病若五日已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不腫,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然而此疾,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
嘗見粗工,但云熱毒只有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不審矣!
白話文:
如果情況嚴重,說明邪氣很深。此時應認清患者是時疫毒氣過盛,應緊急服用「化毒丹」攻治。熱邪實盛導致不通暢的,可用「大黃湯」下泄。如果有表證的,可以使用解毒的「升麻湯」發散解表。如果是年老體弱氣虛的,可以用「五香連翹湯」來治療。另外,也可以在鼻腔內擤用「通氣散」,連續擤出十多次涕液,達到治療效果。如果使用「搐藥」後不起作用,這種情況無法治癒。如果擤出膿血,治療後一定會痊癒。周圍接觸病人的人,應該每天使用擤藥擤鼻涕,這樣可以預防傳染,務必要注意這一點。
病人每天使用擤藥三到五次,以排出熱毒。這是治療時疫的一種好方法。超過二到四天還不見好轉的,不能大力攻下,仍然應該以和解為主,可以用「犀角散」、「連翹散」等藥物。等到七到八天,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脹紅赤的,可以服用「託裡散」、「黃耆散」;並且應針刺放血,排出毒氣,十天左右就能不治而癒。如果發病五天前,精神恍惚,咽喉閉塞,發不出聲音,頭面不腫,飲食沒有味道,這必定是必死之兆,治療也無濟於事。然而,這種疾病有陰陽之分,有的可以發汗,有的可以下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