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外科心法》~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論診候肺疽肺痿法(見《外科精義》)

夫肺者,五臟之華蓋也,處於胸中,主於氣,候於皮毛。勞傷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內感於肺也,則汗出惡風,咳嗽短氣,鼻塞,項強,胸脅脹滿,久久不瘥,已成肺痿也。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至於榮,則吸而不出。所以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熱相搏,氣血稽留,蘊結於肺,變成瘡疽。

診其脈候,寸口脈數而虛者,肺痿也;數而實者,肺疽也。肺痿之候,久嗽不已,汗出過度,重亡津液,便如爛瓜,下如豕脂,小便數而不渴,渴者自愈,欲飲者將瘥。此由肺,多唾涎沫而無膿者,肺痿也。其肺瘡之候,口乾,喘滿咽燥而渴甚,則四肢微腫,咳吐膿血,或腥臭濁沫,胸中隱隱微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瘡也。

白話文:

肺是五臟的華蓋,位於胸腔,掌管呼吸,與皮膚毛髮相通。如果勞累傷了氣血,皮膚毛孔變得虛弱,風邪乘虛而入,入侵肺臟,就會出現出汗怕風、咳嗽氣短、鼻塞、脖子僵硬、胸脅脹滿等症狀,時間久了就可能發展成肺痿。風邪侵犯衛氣,導致呼氣不順暢,熱邪侵犯營氣,導致吸氣困難。所以風邪傷及皮膚毛髮,熱邪傷及血液,風熱交織,氣血瘀滯,積聚在肺部,就會形成瘡疽。

診斷時觀察脈象,寸口脈搏跳動頻繁而虛弱的,是肺痿;跳動頻繁而強勁的,是肺疽。肺痿的症狀是長期咳嗽不止,出汗過多,體內津液大量流失,大便像爛瓜,小便頻繁但口不渴,口渴的人則會自行痊癒,想喝水的人病情將要好轉。這是因為肺虛,會分泌大量唾液,但沒有膿液,這就是肺痿。肺瘡的症狀是口乾舌燥、呼吸困難、咽喉乾燥、口渴嚴重,四肢微微腫脹,咳嗽吐出膿血,或者有腥臭的泡沫,胸部隱隱作痛,這是肺疽。如果胸部皮膚微微隆起,則是肺瘡。

又《聖惠》曰:中府隱隱而微痛者,肺疽也。中府者,穴也,在雲門下一寸六分,乳肋間動脈應手陷中也。是以候,始萌則可救,膿成則多死。若欲知有膿者,但診其脈。若微緊而數者,未有膿也;緊甚而數者,已有膿也。又《內經》曰:血熱則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

大凡肺瘡,當咳嗽短氣,胸滿,時吐膿血,久久如粳米粥者,難治。若嘔膿而不止者,亦不可治也。其嘔膿而自止者,自愈。其脈短而澀者,自痊。浮大者,難治。其面色當白,而反面赤者,此火之剋金,皆不可治。

白話文:

《聖惠》書中記載,中府穴隱隱作痛,是肺疽的徵兆。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一寸六分,乳肋間動脈應手陷中處。若能及時發現,在病症初期即可治療,但若膿已形成,則多半難救。想要判斷是否有膿,可診其脈象。若脈象微緊而數,則尚未形成膿;若脈象緊甚而數,則已有膿形成。《內經》中也提到,血熱會導致肉敗,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化膿。

一般來說,肺瘡會伴隨咳嗽、呼吸急促、胸悶等症狀,並時常吐出膿血,久而久之,痰液會像米粥一樣,難以治療。若持續嘔吐膿液,則無法治療。但若嘔吐膿液後自行停止,則有自癒的可能。脈象短澀者,會自行痊癒。浮大者,難以治療。面色應當蒼白,若反而是紅潤的,說明火氣剋制金氣,皆無法治療。

2. 辨瘡疽善惡法(見《外科精義》)

夫瘡疽證候,善從惡逆,不可不辨。從來醫瘡,概舉五善七惡,殊不知此特謂腸胃之內,臟腑瘡疽所論之證也。發背、腦疽,別有善惡之證,載之於後。蓋七惡者,煩躁時漱,腹痛渴甚,或泄痢無度,或小便如淋者,一惡也。膿血既泄,腫焮尤甚,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

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者,七惡也。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潰腫消,水鮮不臭,三善也。

白話文:

瘡疽證候,善惡辨析

夫瘡疽證候,善從惡逆,不可不辨。

瘡疽的症狀變化莫測,往往從好的方面轉變為壞的,所以辨別它們至關重要。

從來醫瘡,概舉五善七惡,殊不知此特謂腸胃之內,臟腑瘡疽所論之證也。

以往治療瘡疽,常說「五善七惡」,卻不知道這些指的是腸胃內臟腑瘡疽的症狀表現。

發背、腦疽,別有善惡之證,載之於後。

至於發背、腦疽,則有不同的善惡表現,以下將詳細說明。

蓋七惡者,煩躁時漱,腹痛渴甚,或泄痢無度,或小便如淋者,一惡也。

七惡指的是:煩躁不安、口渴,伴隨腹痛,或拉肚子不止,或小便頻繁且量少,這就是第一個惡兆。

膿血既泄,腫焮尤甚,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

膿血排出後,腫脹更加厲害,膿液顏色發黑且臭,疼痛難忍,這是第二個惡兆。

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惡也。

眼睛看東西不正,黑眼珠縮小,白眼球泛青發紅,瞳孔向上看,這是第三個惡兆。

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四惡也。

呼吸急促短淺,神志恍惚,昏昏欲睡,這是第四個惡兆。

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

肩膀背部活動不便,四肢沉重無力,這是第五個惡兆。

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

無法進食,服藥就嘔吐,吃東西沒有味道,這是第六個惡兆。

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者,七惡也。

聲音嘶啞,面色蒼白無光,嘴唇鼻子發青發紅,臉部四肢浮腫,這是第七個惡兆。

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

身體輕鬆自如,飲食感到美味,這是第一個好兆頭。

便利調勻,二善也。

排便通暢順利,這是第二個好兆頭。

膿潰腫消,水鮮不臭,三善也。

膿瘡潰爛後腫脹消退,膿水清亮無臭,這是第三個好兆頭。

神彩精明,語聲清亮,四善也。體氣平和,五善也。病有證合七惡,皮急緊而如善者;病有證合五善,而皮緩如惡者。夫如是者,豈淺識之所知哉?只知五善並至,則善無以加矣;七惡並至,則惡之極矣。愚意裁之,凡患瘡疽之時,五善之中,乍見一二善證,瘡可治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

大抵證候,瘡疽之發,虛中見惡證者,不可救也;實證無惡候者,自愈。大凡膿潰之後,而煩疼尚未痊者,診其脈洪滑粗散者,難痊;微澀遲緩者,易痊。此善惡之證,於診脈之中,亦可知也。發背腦疽,及諸惡瘡,別有五逆之證者:白睛青黑而眼小,服藥而嘔,傷痛渴甚,膊項中不便,音嘶色敗者,是為五逆。其餘熱渴痢嘔,蓋毒氣入里,臟腑之傷也,當隨證以治之。

白話文:

神智清晰,說話聲音清亮,這是四個好的徵兆。身體氣血平和,這是第五個好的徵兆。但疾病有符合七種惡劣徵兆的,皮膚緊繃乾燥卻像好的徵兆;疾病有符合五種好的徵兆的,皮膚卻鬆弛像惡劣的徵兆。像這樣的狀況,豈是一般人能瞭解的?只知道五種好的徵兆同時出現,那麼好的已經不能再好了;七種惡劣的徵兆同時出現,那麼惡劣已經到了極點。愚見淺薄,認為凡是患有瘡疽的時候,五種好的徵兆中,偶爾出現一兩個好的徵兆,瘡是可以治好的。七種惡劣的徵兆中,突然出現一兩個惡劣的徵兆,應該深深的恐懼。

總的來說,瘡疽發生的徵兆,虛證出現惡劣的徵兆,是無法救治的;實證沒有惡劣的徵候,會自動痊癒。一般來說,膿瘡潰爛之後,如果煩躁疼痛還沒有痊癒的,診斷其脈象洪滑粗散的,難以痊癒;微弱澀滯緩慢的,容易痊癒。這些好的和惡劣的徵兆,在診脈的時候,也可以知道。發背疽和所有惡性瘡瘍,另外還有五種逆候的徵兆:白眼睛青黑色而且眼睛小,服藥後會嘔吐,傷痛口渴得很厲害,肩膀和脖子感覺不適,聲音嘶啞面色難看的,這就是五種逆候。其餘的發熱口渴腹瀉嘔吐,都是毒氣侵入身體內部,臟腑受傷的緣故,應當根據徵兆來治療。

3. 追蝕瘡疽腫法(見《外科精義》)

夫瘡瘍生於外,皆由積熱蘊於內。《內經》謂血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留於節腠,必將為敗。蓋瘡疽膿潰爛之時,頭小未破,瘡口未開,或毒氣未出,疼痛難任者,所以立追蝕膿之方法,使毒氣外泄而不內攻,惡肉易去,好肉易生也。若其瘡紝其血出不止者,則未可紝於瘡上摻追蝕之藥,待其熟可紝方紝。

若其瘡紝之痛應心根者,亦不可以強紝之。誤觸其瘡,其焮痛必倍於變證。不無不可不慎也。若瘡癤膿成未破,於上薄皮剝起者,即當用破頭代針之劑安其上,以膏貼之。膿出之後,用搜膿化毒之藥,取效如神矣。若膿血未盡,便用生肌斂瘡之劑,務其早愈。殊不知惡肉未盡,其瘡早合,後必再發,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瘡瘍的產生源於體內積熱,這在《內經》中就有所提及,血熱導致肉體腐敗,氣血循環受阻,必然形成膿液。膿液停留在肌膚縫隙中,就會造成潰爛。當瘡疽膿腫即將潰爛時,瘡頭還未破開,瘡口尚未打開,或者毒氣尚未排出,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因此需要使用追蝕膿的方法,將毒氣引導排出,避免內攻,讓壞死組織脫落,新肉生長。如果瘡瘍出血不止,就不要在瘡口上塗抹追蝕的藥物,等瘡瘍成熟後才能塗抹。

如果瘡瘍疼痛深入心臟,也不要强行擠壓,因為誤觸瘡瘍會加重炎症和疼痛,不可不慎。如果瘡癤膿液形成但尚未破開,表面皮膚出現薄膜狀隆起,就應該使用破頭代針的藥物敷於患處,並用膏藥貼住。膿液排出後,再使用搜膿化毒的藥物,效果奇佳。但膿血未盡,就使用生肌斂瘡的藥物,急於求愈,反而會因為壞死組織未去除,導致瘡瘍癒合後再次復發,不可不慎。

4. 止痛法(見《外科精義》)

夫瘡疽之證候不同,寒熱虛實,皆能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謂乳沒珍貴之藥,可住疼痛。殊不知臨病制宜,自有方法。蓋熱毒者之痛,以寒涼之劑折其熱,則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溫熱之藥熨其寒,則痛自除也。因風而有痛,除其風;因濕而痛者,導其濕。燥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瀉之。

因膿鬱而閉者開之,惡肉侵潰者引之,陰陽不和者調之,經絡秘澀者利之。臨機應變,方為上醫。不可執方而無權也。

白話文:

瘡疽的症狀各不相同,寒熱虛實都能造成疼痛。止痛的方法也很多樣,不能一概而論。人們常說乳沒是珍貴的止痛藥,但實際上治療要根據病情靈活應變。發熱中毒導致的疼痛,可以用寒涼藥物降低體熱,疼痛自然就會消失;寒邪入侵導致的疼痛,可以用溫熱藥物溫暖寒氣,疼痛也會自然消失。因為風而疼痛的,就祛除風邪;因為濕氣而疼痛的,就引導濕氣排出。乾燥疼痛的,就滋潤它;阻塞疼痛的,就疏通它;虛弱疼痛的,就補充它;實證疼痛的,就瀉掉它。

膿液積聚阻塞的,就打開它;惡肉侵蝕潰爛的,就引導它癒合;陰陽失調的,就調和它;經絡阻塞的,就疏通它。臨床上要隨機應變,才是高明的醫生,不能死板地遵循藥方,缺乏應變能力。

5. 用藥增損法(見《外科精義》)

古人用藥,因病制宜。治不執方,隨病增損。療積聚,補益可生,丸藥以從舊,不改方增損。蓋瘡疽危急之際,證候多種,安有執方之論。固可臨時加減,以從其法。只如發背腦疽,惡丁腫膿,潰前後虛而頭痛者,於托裡藥內加五味子。恍惚不寧,加人參、茯苓。虛而發熱者,加地黃、栝蔞根。

往來寒熱者,並潮熱者,加柴胡、地骨皮。渴不止者,加知母、赤小豆。大便不通者,加大黃、芒硝。小便不通者,加木通、燈草。虛煩者,加枸杞子、天門冬。自利者,加厚朴。四肢厥逆者,加附子、生薑。嘔逆者,加丁香、藿香。多痰者,加半夏並陳皮。膿多者,加當歸、川芎。

白話文:

古代醫生用藥,是根據病人的病情來配製的。不拘泥於某個固定的藥方,而是根據病情增減藥物。治療瘡疽之類的急症,症狀變化多端,怎麼能拘泥於固定的藥方呢?當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臨時加減藥物,以符合治療原則。比如:

  1. 發背腦疽,惡寒畏風,腫痛化膿,潰破後虛弱頭痛的,在補氣益陰的藥物中加入五味子。
  2. 神情恍惚不安的,加入人參、茯苓。
  3. 虛弱發熱的,加入地黃、栝蔞根。
  4. 交替出現寒熱,或持續潮熱的,加入柴胡、地骨皮。
  5. 口渴不止的,加入知母、赤小豆。
  6. 大便不通的,加入大黃、芒硝。
  7. 小便不通的,加入木通、燈草。
  8. 虛煩躁熱的,加入枸杞子、天門冬。
  9. 自發性腹瀉的,加入厚朴。
  10. 四肢冰冷的,加入附子、生薑。
  11. 噁心嘔吐的,加入丁香、藿香。
  12. 痰多咳嗽的,加入半夏、陳皮。
  13. 膿液過多的,加入當歸、川芎。

痛甚者,加芍藥、乳香。肌肉遲生者,加白蘞、官桂。有風邪者,加獨活、防風。心驚怯者,加丹砂。口內瞤動者,加羌活、細辛。愚雖不才,自幼及老,凡治瘡疽,常依此法,加減用藥,取效如神。後之學者,宜詳細焉。

白話文:

若疼痛非常劇烈,則需加入芍藥和乳香。若肌肉癒合速度慢,則需加入白芷和官桂。若患者伴有風寒之症,則需加入獨活和防風。若患者心神不寧,心驚膽怯,則需加入丹砂。若患者口內肌肉抽動,則需加入羌活和細辛。

我雖然才疏學淺,但從小到大,治療瘡疽都依循此法,根據情況加減藥物,療效如同神明。後世的學者,應該仔細研讀此法,以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