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心法》~ 卷一 (10)
卷一 (10)
1. 追蝕瘡疽腫法(見《外科精義》)
夫瘡瘍生於外,皆由積熱蘊於內。《內經》謂血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留於節腠,必將為敗。蓋瘡疽膿潰爛之時,頭小未破,瘡口未開,或毒氣未出,疼痛難任者,所以立追蝕膿之方法,使毒氣外泄而不內攻,惡肉易去,好肉易生也。若其瘡紝其血出不止者,則未可紝於瘡上摻追蝕之藥,待其熟可紝方紝。
若其瘡紝之痛應心根者,亦不可以強紝之。誤觸其瘡,其焮痛必倍於變證。不無不可不慎也。若瘡癤膿成未破,於上薄皮剝起者,即當用破頭代針之劑安其上,以膏貼之。膿出之後,用搜膿化毒之藥,取效如神矣。若膿血未盡,便用生肌斂瘡之劑,務其早愈。殊不知惡肉未盡,其瘡早合,後必再發,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關於處理瘡瘍腫的情況(見《外科精義》),內容如下:
瘡瘍是長在體表的,都源自體內累積的熱毒。根據《內經》的理論,血液過熱導致肌肉腐壞,氣血運行受阻,必定會形成膿液。如果膿液滯留在關節或肌膚紋理中,病情將會惡化。當瘡瘍開始化膿潰爛,瘡頭還很小、尚未破裂,瘡口還未打開,或者毒氣尚未排出,疼痛難忍時,我們採取追蝕膿的治療方法,讓毒氣能夠從體外排出,避免向體內侵襲,同時使壞死的組織容易去除,健康的肉芽能更快生長。
如果瘡口正在大量出血,就不應該立即在瘡口處使用追蝕藥,要等到傷口成熟後再進行處理。
如果瘡口的疼痛直通心臟區域,也不宜強行處理。錯誤地觸碰瘡口,會導致疼痛加劇,病情可能會出現變化,因此不能不小心。
對於膿腫已經形成但未破裂的瘡口,如果表面的皮膚已經開始剝落,應立即使用破頭代針的藥物敷於瘡口,並用膏藥貼緊。膿液排出後,再使用清膿解毒的藥物,效果會非常好。如果膿血尚未排盡,就急於使用促進肉芽生長和瘡口癒合的藥物,希望瘡口早日癒合,殊不知如果壞死的組織沒有清除乾淨,瘡口過早癒合,日後必然會再次發作,這一點必須謹慎對待。
2. 止痛法(見《外科精義》)
夫瘡疽之證候不同,寒熱虛實,皆能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謂乳沒珍貴之藥,可住疼痛。殊不知臨病制宜,自有方法。蓋熱毒者之痛,以寒涼之劑折其熱,則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溫熱之藥熨其寒,則痛自除也。因風而有痛,除其風;因濕而痛者,導其濕。燥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瀉之。
因膿鬱而閉者開之,惡肉侵潰者引之,陰陽不和者調之,經絡秘澀者利之。臨機應變,方為上醫。不可執方而無權也。
白話文:
關於治療瘡瘍的各種症狀,因爲寒、熱、虛、實等因素都能引起疼痛,所以止痛的方法也並非只有一種。人們普遍認爲乳香、沒藥、珍珠等珍貴藥材可以緩解疼痛,但其實根據病情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纔是關鍵。
如果是熱毒引起的疼痛,用寒涼的藥物去降低體內的熱,疼痛自然就會停止;如果是寒邪導致的疼痛,用溫熱的藥物去驅散寒氣,疼痛也會消除。如果疼痛是因爲風邪,就去除風邪;如果是因爲溼邪引起的疼痛,就引導排除溼邪。對於乾燥引起的疼痛,就給予滋潤;阻塞引起的疼痛,就疏通;虛弱引起的疼痛,就補充;實症引起的疼痛,就進行瀉下。
如果是因爲膿腫閉塞,就打開膿腫;惡肉侵蝕引發潰爛的,就引流處理;陰陽失調的,就調和陰陽;經絡堵塞不通的,就疏通經絡。面對不同的情況,靈活應對,才能算是高明的醫生。不能死板地依賴固定的處方,而應該懂得變通。
3. 用藥增損法(見《外科精義》)
古人用藥,因病制宜。治不執方,隨病增損。療積聚,補益可生,丸藥以從舊,不改方增損。蓋瘡疽危急之際,證候多種,安有執方之論。固可臨時加減,以從其法。只如發背腦疽,惡丁腫膿,潰前後虛而頭痛者,於托裡藥內加五味子。恍惚不寧,加人參、茯苓。虛而發熱者,加地黃、栝蔞根。
往來寒熱者,並潮熱者,加柴胡、地骨皮。渴不止者,加知母、赤小豆。大便不通者,加大黃、芒硝。小便不通者,加木通、燈草。虛煩者,加枸杞子、天門冬。自利者,加厚朴。四肢厥逆者,加附子、生薑。嘔逆者,加丁香、藿香。多痰者,加半夏並陳皮。膿多者,加當歸、川芎。
痛甚者,加芍藥、乳香。肌肉遲生者,加白蘞、官桂。有風邪者,加獨活、防風。心驚怯者,加丹砂。口內瞤動者,加羌活、細辛。愚雖不才,自幼及老,凡治瘡疽,常依此法,加減用藥,取效如神。後之學者,宜詳細焉。
白話文:
古人使用藥物,都是根據病情來適應調整。在治療上不會死守某個固定的處方,而是會根據病情的變化來增減藥物。在治療積聚等疾病,如果用補益的方法可以促進康復,那麼就會沿用既有的藥丸,不會改變原有的處方,只是在必要時做些增減。因為在處理像瘡疽這種緊急的疾病時,病人可能出現多種症狀,哪有可能完全按照一個固定的處方來治病。所以,確實可以在臨時的時候根據病情進行藥物的增減,來遵循這個原則。
例如,對於發背腦疽、惡性腫瘤或膿包,如果在潰爛前後出現虛弱和頭痛的情況,在託裡藥內可以加入五味子。如果出現精神恍惚不安的情況,可以加入人參和茯苓。如果虛弱且發燒,可以加入地黃和栝樓根。
如果出現寒熱交錯或是潮熱,可以加入柴胡和地骨皮。如果口渴不止,可以加入知母和紅小豆。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加入大黃和芒硝。如果小便不通,可以加入木通和燈草。如果感到虛煩,可以加入枸杞子和天門冬。如果發生自利,可以加入厚朴。如果四肢冰冷,可以加入附子和生薑。如果出現嘔吐,可以加入丁香和藿香。如果痰多,可以加入半夏和陳皮。如果膿包多,可以加入當歸和川芎。
如果疼痛嚴重,可以加入芍藥和乳香。如果肌肉生長緩慢,可以加入白芷和官桂。如果有風邪,可以加入獨活和防風。如果心悸膽怯,可以加入硃砂。如果口腔內肌肉跳動,可以加入羌活和細辛。我雖然不是很有才華,但從小到老,只要碰到治療瘡疽的情況,都會依照這個原則,適當地增減藥物,效果常常非常神奇。後世的學習者,應該要仔細研究這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