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書》~ 卷一 (1)
卷一 (1)
1. 筋脈
詳見後足部筋脈中。
白話文:
詳細內容請參閱後足部肌肉和血管的相關說明中。
2. 癰疽就簡
三里發,生膝下三寸外側前廉兩肋間,初腫,形如牛眼,拘急冷痛,其色青黑,潰出紫血稀膿。黃鰍癰,生腿肚裡側,長數寸,赤腫疼痛,形如泥鰍。接骨發,生腿肚之下,接骨之上,脛骨與足後跟骨相接處,初如核桃,其硬如物打磕磞之狀。附骨疽,生內踝骨之上三寸,系三陰交穴,潰難收斂。
夾棍疽,生足踝近腕之處,在外踝者名腳拐毒,在內踝者名走緩,又名鞋帶疽,在內外踝齊患者,名穿踝疽。如潰爛日久,形如驢眼者,變為臁瘡,治當問其初起紅白治法。以上諸證,凡初起色赤,高腫熱痛者,用仙方活命飲、醒消丸、以解壅毒。潰後用生料補中益氣湯加川芎、白芷、銀花、赤芍煎湯服,或與六味地黃湯早晚輪服,至愈乃至。或色白或黯色不甚痛者,用隔蒜灸法,以行壅滯。
助陽氣,服陽和湯、大防風湯。既潰,惟大防風湯最妙。或與小金丹並進尤妙。其外敷貼藥,俱按陽癰陰疽側例治法。
白話文:
【癰疽簡易處理】
在膝蓋下方約三寸,大腿外側前緣的兩根肋骨間,會出現一種稱為“三里發”的癰疽,起初腫脹,形狀猶如牛的眼睛,感覺緊繃且冷痛,皮膚呈現青黑色,破潰後會流出紫色的血液和稀薄的膿汁。
另一種叫“黃鰍癰”的,生長於小腿肚的內側,長度可達數寸,紅腫且疼痛,形狀類似泥鰍。
“接骨發”則生長在小腿肚下方,接近小腿骨和腳後跟骨的接合處,初期大小如核桃,硬度像被硬物撞擊般。
“附骨疽”則是在內踝骨上方約三寸的位置,即中醫的三陰交穴位,一旦潰爛很難收斂。
“夾棍疽”生長在腳踝靠近手腕的地方,如果在外踝則稱為“腳拐毒”,在內踝則稱為“走緩”,也被叫做“鞋帶疽”。若內外踝同時發病,則稱為“穿踝疽”。若傷口長時間潰爛,形狀像驢眼的,會轉變為臁瘡,治療時應詢問患者最初是紅還是白,再對症下藥。
以上各類癰疽,若剛開始是紅色,高腫且熱痛,可用“仙方活命飲”、“醒消丸”來解毒。潰爛後,則可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白芷”、“銀花”、“赤芍”煎煮服用,或者與“六味地黃湯”早晚輪流服用,直到痊癒。
若顏色偏白或暗淡且疼痛不明顯的,可用“隔蒜灸法”來疏通瘀滯。
為了增強體內的陽氣,可以服用“陽和湯”、“大防風湯”。一旦潰爛,“大防風湯”最有效。也可與“小金丹”一同服用,效果更佳。
至於外敷的藥膏,則應根據癰疽的性質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