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長沙方歌括》~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當歸四逆湯

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此方主之。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大棗(二十五枚),甘草(二兩),通草(二兩,按即今之木通。非肆中白松之通草。)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其人內有久寒者。即前方加生薑(半斤),吳茱萸(二升)上以水六升。清酒六升。煮取五升。溫分五服。

歌曰,三兩辛歸桂芍行。棗須廿五脈重生。甘通二兩能回厥。寒入吳萸(二升。)姜(半斤。)酒(六升。)烹。羅東逸曰。厥陰為三陰之盡。陰盡陽生。若受寒邪。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脈微而厥。然厥陰之臟。相火遊行其間。經雖受寒。而臟不即寒。故先厥者後必發熱。

所以傷寒初起。見其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不得遽認為寒而用薑、附也。此方取桂枝湯君以當歸者。厥陰主肝。肝為血室也。佐細辛。其味極辛。能達三陰。外溫經而內溫臟。通草其性極通。善開關節。內通竅而外通榮。去生薑者。恐其過表也。倍大棗者。即建中加飴之義。

用二十五枚者。取五五之數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辛甘並舉。則志遂而神悅。未有厥陰神志遂悅。而脈微不出手足不溫者也。不須參、苓之補。不用薑、附之峻。此厥陰厥逆與太少不同治也。若其人內有久寒。非辛溫之品不能兼治。則加吳萸、生薑之辛熱。更用酒煎。

佐細辛。直通厥陰之臟。迅散內外之寒。是又救厥陰內外兩傷於寒之法也。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

治療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斷絕的症狀。此方藥效顯著。

藥方組成: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大棗二十五枚、甘草二兩、通草二兩(註:此處的通草指木通,而非市面上販售的白松通草)。

用法:以上七味藥材,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日三次。

若為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斷絕,且體內久寒者,可在上方基礎上加入生薑半斤、吳茱萸二升,用六升水和六升清酒煎煮至五升,溫熱分五次服用。

歌訣:三兩當歸桂枝芍,大棗廿五脈複活,甘草通草二兩回厥陰,久寒加吳萸薑酒烹。

羅東逸註解:厥陰屬三陰經之末端,陰氣盡則陽氣生。若受寒邪侵襲,陰陽之氣運行不暢,故脈搏微弱而手腳冰冷。但厥陰臟腑中,相火(心火)仍在運行,雖然經脈受寒,臟腑不一定立刻受寒,故先有手腳冰冷,之後可能發熱。

因此,傷寒初期,見到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斷絕,不可立即判斷為寒症而使用生薑、附子等溫熱藥。此方以桂枝湯為主,加入當歸,因厥陰經主肝,肝為藏血之所;佐以細辛,其味辛烈,能通達三陰,溫暖經脈和臟腑;通草性通利,善於疏通關節,內通經絡,外達四肢;不加生薑,是擔心其藥性過於表散;大棗加倍,是取建中湯加飴糖之意,用二十五枚,取五五之數。肝主怒,其性急躁,肝之神氣容易渙散,藥方中辛甘並用,則能使肝氣舒暢,精神愉悅。沒有厥陰經氣血調和、精神舒暢,脈搏就不會強勁,手腳也不會溫暖。此方不必再用人參、茯苓等補益藥,也不需用生薑、附子等峻猛藥物,此乃厥陰厥逆與太少陰證候不同之治法也。若體內久寒,則非辛溫藥物無法兼治,故需加入吳茱萸、生薑的辛熱之性,並用酒煎。

細辛直達厥陰臟腑,迅速驅散內外寒邪,此乃治療厥陰經內外皆受寒邪侵襲之法。

2.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此方主之。

麻黃(一兩半),升麻(一兩半),當歸(一兩),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葳蕤(十八銖),石膏(六銖),白朮(六銖),乾薑(六銖),芍藥(六銖),桂枝(六銖),茯苓(六銖),甘草(六銖),天冬(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歌曰,兩半麻升一兩歸。六銖苓朮芍冬依。膏薑桂草同分兩。十八銖兮芩母萎。(一本。麻黃二兩半。升麻、當歸各一兩一分。宋本。麻黃二兩半。升麻、當歸各一兩六銖。有麥門冬。無天門冬。余俱同。)

張令韶曰。傷寒六七日。乃由陰出陽之期也。粗工以為大熱不解而大下之。虛其陽氣。故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也。下為陰。下部脈不至。陰虛不能上通於陽也。咽喉不利吐膿血。陽熱在上也。泄利不止。陰寒在下也。陰陽兩不相接。故為難治。與升麻、麻黃、桂枝以升陽。而復以茯苓、白朮、乾薑調其下利。

與當歸、白芍、天冬、葳蕤以止膿血。與知母、黃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黃、升麻、桂枝直從里陰而透達於肌表。則陽氣下行。陰氣上升。陰陽和而汗出矣。此方藥雖駁雜。意義深長。學者宜潛心細玩可也。

白話文:

麻黃升麻湯

本方治療傷寒病程六七天,病情發展到下利之後,出現寸脈沉而遲,手腳冰冷,下肢脈搏微弱或摸不到,咽喉腫痛,吐膿血,腹瀉不止等症狀,屬於難治的病例。

藥方組成:麻黃(1.5兩),升麻(1.5兩),當歸(1兩),知母(18銖),黃芩(18銖),葳蕤(18銖),石膏(6銖),白朮(6銖),乾薑(6銖),芍藥(6銖),桂枝(6銖),茯苓(6銖),甘草(6銖),天冬(6銖)。

用法用量:以上十四味藥材,加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水沸後去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時間間隔約等於煮熟三斗米的時間,服完為止。藥效是使病人出汗,病情就會好轉。

歌訣:麻黃升麻各一兩半,當歸一兩。茯苓白朮芍藥天冬各六銖,石膏乾薑桂枝甘草各六銖,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不同版本藥量略有差異)

方劑解說:傷寒病程六七天,正值陰氣外泄、陽氣不足的階段。有些粗心的醫生,誤認為是陽熱過盛而使用瀉下之法,導致陽氣虧虛,所以出現寸脈沉遲、手足冰冷等症狀。下焦屬陰,下肢脈搏微弱或摸不到,是陰虛不能上達陽氣的表現。咽喉腫痛、吐膿血是陽熱在上焦的症狀,而腹瀉不止則是陰寒在下焦的表現。由於陰陽失調,互不相通,因此病情難治。本方運用升麻、麻黃、桂枝等藥物升舉陽氣,並用茯苓、白朮、乾薑來調理腹瀉;用當歸、白芍、天冬、葳蕤等藥物止血;用知母、黃芩、甘草等藥物治療咽喉腫痛。石膏性重,可以引導麻黃、升麻、桂枝等藥物從裡向外透達肌表,使陽氣下降,陰氣上升,陰陽調和,從而達到出汗的目的。本方藥物雖多,但其用意深遠,學習者應仔細研讀,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