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痘疹心法》~ 卷之十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 (12)

1. 起發症治歌括

微利之,再行膽導法(五十一),使無留滯,易快利也,甚則防風通聖散主之(四);若昏不知人,腹脹喘呼,死症也。

發熱推來幾日經,時時煩躁未曾停,

如狂屎黑知瘀血,不爾還為燥屎論。

凡痘瘡出不快,發不透,靨不齊,有煩躁者,此有二症:如面黃大便色黑,煩躁喘渴,或如狂,或喜忘,腹脹或痛,此為有瘀血在裡也,宜當歸丸(一百),或四順清涼飲(二十七),並加桃仁、酒紅花;甚者桃仁承氣湯主之。如便血下黑糞,而又睡不醒者,心為血之主,睡不醒則心之神昏矣,玄參地黃湯(六十五)加木通、麥門冬。若無面黃、屎黑,如狂喜忘之症,只大小便不通,煩躁腹脹者,此有燥屎也。

此卻真狂譫妄,以三黃丸(八)、四順清涼飲(二十七)、三乙承氣湯(三十)、當歸丸(一百)、膽導法(五十一),看病輕重,擇而用之。如偏執不可下之說,以致陷伏而死者,醫之咎也。

口中氣出臭沖人,飲食俱難又失聲,

寒戰咬牙多悶亂,體寒嘔瀉總歸冥。

凡起發之時,痘瘡稠密,又見陷伏煩躁狂叫之症,或口中出臭氣者,此毒火熏煎,肺爛胃敗之氣也;或不飲食失聲者,此咽喉腫爛也;寒戰咬牙者,邪傳腎也;或悶亂者,神已喪也;或體寒者,陽脫也;或嘔、或瀉者,腸胃俱敗也。經云: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止;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厥。凡見以上諸症者,皆不治也。

痘瘡起發腫為奇,頭面預腫又不宜,

五臟精華從此散,真人獨跨綵鳳歸。

凡痘瘡起發時,頭面不腫者,毒微,上吉之兆也。痘以漸長,頭面以漸腫,待至膿成收靨,而後腫漸消者,常候也。如痘未起發頭面先腫,皮光色豔如瓠瓜之狀,此惡毒之氣上侵清虛之府,與大頭瘟病同。況五臟精華皆聚於頭面,而泥丸宮者,又元辰真人出入之處也。惡毒上侵則五精俱喪,元辰亦忘,精喪神亡,其後必癢塌而死矣。

初腫之時,急以羌活救苦湯(八十三),多服有效。

白話文:

起發症治歌括

輕微的症狀,可以再行膽導法,使體內無留滯,就能很快痊癒;嚴重者,則用防風通聖散治療。如果病人神志不清、腹脹喘息,那就是絕症了。

發熱幾天了,一直煩躁不安,如果大便黑色,知道是瘀血;不然就是燥屎(便秘)。

痘瘡發疹不順利,發得不透徹,疹子不齊整,又煩躁不安的,有兩種情況:如果臉色發黃,大便黑色,煩躁、喘息、口渴,甚至神志不清或健忘,腹脹或腹痛,這是體內有瘀血,應該服用當歸丸,或四順清涼飲,並加入桃仁、紅花;嚴重者,用桃仁承氣湯。如果便血,大便黑色,而且睡不醒,這是心臟功能受損,神志昏迷,應該服用玄參地黃湯,並加入木通、麥門冬。如果沒有臉色發黃、大便黑色,只有神志不清、健忘等症狀,只是大小便不通,煩躁腹脹,這是燥屎。

如果是真的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可以根據病情輕重,選擇使用三黃丸、四順清涼飲、三乙承氣湯、當歸丸、膽導法。如果一味堅持不可瀉下,導致病情惡化而死亡,就是醫生的錯了。

口中排出臭氣,飲食困難,聲音嘶啞,寒戰、磨牙、胸悶煩亂,身體冰冷,嘔吐或腹瀉,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症狀。經書記載:五臟的氣息內虛,則瀉下不止;六腑的氣息外虛,則手腳冰冷。凡是出現以上這些症狀的,都是治不好的。

痘瘡發疹時腫脹異常,尤其頭面先腫,是不好的徵兆。五臟精華將因此散失。

痘瘡發疹時,頭面不腫,毒性輕微,是上好的徵兆。痘瘡逐漸長大,頭面逐漸腫脹,等到膿液形成,疹子消退,腫脹也漸漸消退,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痘瘡還沒發疹,頭面就先腫了,皮膚光亮,顏色鮮豔,像葫蘆一樣,這是惡毒之氣侵犯清虛之府,與大頭瘟病相同。況且五臟精華都聚集在頭面,泥丸宮更是元神出入的地方。惡毒之氣入侵,則五臟精華俱損,元神也會消亡,最後必然潰爛而死。

初期腫脹時,要立即服用羌活救苦湯,多服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