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痘治理辨》~ 痘治理辨 (7)

回本書目錄

痘治理辨 (7)

1. 七、治痘疹汗下宜忌

2. 首尾俱不可下

首尾俱不可下及溫暖蓋覆,不令通風,皆前人所論。其曰:首不可下者,為班未見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脈症有表而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為班毒已見於外,內無根蒂,大便不實,無一切里症,下之則班氣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覆蓋不令通風,以其班未出,或身表冷而惡寒,或天令寒而霜冷,故令蓋覆。若班已出,身熱天暄何必蓋覆?

大抵前人之言,隨時應變,以其所可者言之,後人不知其義,故持常而不知變也。噫!首尾俱不可下者,以其始終藏府元無凝滯也,若有一切里症及大便結者,安得不下?溫暖蓋覆,以其發在冬時也,若發在夏,班雖未出,亦不用於此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

對於疾病初起和病末期,都不能進行瀉下治療,也不能過度保暖,不讓空氣流通,這是前人的觀點。所謂「首不可下」,指的是斑疹還未顯現在體表,如果強行瀉下,會導致邪氣無法從體內散出,因為此時的病症特徵是有表無裏,所以禁止在病初進行瀉下。而「尾不可下」,是指斑疹毒性已經顯現於體外,體內沒有病根,大便不成形,也沒有任何裏證,如果瀉下,會使斑疹之氣內陷,所以禁止在病末期進行瀉下。不讓空氣流通並保持溫暖,是因為斑疹尚未出現,或者身體表面冰冷且怕冷,或者天氣寒冷,所以要保暖。但如果斑疹已經出現,身體發熱,天氣又溫暖,何必再保暖呢?

大體上,前人的理論是根據情況靈活應用,他們講述的是在某種情況下的處理方式,後人卻不懂其中深意,只知道墨守成規,不知道靈活變通。唉!之所以說疾病初起和病末期都不能進行瀉下治療,是因為在整個病程中,臟腑原本就沒有堵塞的情況,如果出現了裏證以及大便祕結的情況,怎麼能不瀉下呢?保暖是因為疾病發生在冬天,如果疾病發生在夏天,即使斑疹未出,也不必採用這種方法了。

3. 可下

班點未出,內外熱盛,毒在藏府,宜微下之。又曰:痘瘡出定,大便不通,膿汁不幹,亦可下之。由此觀之,當下者,在病之始未出之前及已結痂疕之後,不可於正出之時下之也。

機按:後條痘出太盛,喘促腹滿,小便赤,手足心並腋下有汗,或亂言妄語,大便不通,宜小承氣湯。是正出之時,亦有下者。

熱盛痘瘡未見,乃可疏利,是痘未形見,間毒在藏府,宜預下之。

痘已出足,而結膿窠,尚有熱症見者,當利大小便,此恐里有餘毒未盡,因而生疾故也。

白話文:

[可下]

若斑點尚未浮現,但體內外熱氣旺盛,毒素存在於臟腑之中,應適當使用瀉下法。另有一說,若痘瘡已經穩定出現,但大便不通暢,膿汁未能乾涸,這種情況下也可使用瀉下法。從這可以得知,適合使用瀉下的時機,是在疾病剛開始尚未發出斑點前,以及痘瘡結痂後,而不是在痘瘡正在爆發的時候。

進一步解釋:在痘瘡爆發過於旺盛,伴隨呼吸急促、腹部脹滿、小便色紅,手腳心和腋下出現汗液,或有胡言亂語的情況,且大便不通暢,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小承氣湯。這說明瞭在痘瘡爆發期,也有適合使用瀉下的情況。

若體內熱氣旺盛,但痘瘡尚未出現,可以先進行通腸利便,因為痘瘡尚未顯形,但毒素可能已存在於臟腑之中,應預先使用瀉下法。

若痘瘡已經充分出現,且形成膿包,但仍存在熱症狀,應該要幫助排大小便,這可能是擔心體內還有殘留毒素未清除,導致產生其他疾病。

以上是對古文中醫理論的現代化詮釋。

4. 疏利與轉下不同

痘瘡屬血熱,轉下屬穀氣。蓋班毒未出,則宜疏散熱毒,導引快利,使無壅遏,何嘗以轉下為法?況疏利與轉下大異。疏利者,如三豆飲子油劑、生地黃茜根紫草湯、升麻湯之類,此皆用於痘疹未發之前也。

轉下之法,因瘡疹外熱,藏府受熱,內外皆熱,遂令正患痘疹之中,大便秘,裡急後重,小便赤澀,腹滿而喘,渴飲水漿,手掌心並腋下汗出,譫語妄言,能食,不結痂疕,此是胃中谷氣、痘疹熱毒蒸蘊之甚,方可令大便調過一二次,使里無壅遏之患而已。然亦不可過利,使內虛而瘡陷下也。

班未出前,內有熱症,可下者則下之。若班已出及結痂疕之後,或毒氣在藏,則宣利之;毒氣在肌膚,則疏散之。二者須適其宜也。

白話文:

【疏通與瀉下不同】

痘瘡的出現是由於血液過熱,而瀉下則多因消化系統問題。當斑毒尚未完全顯現時,應該採用方法來疏散熱毒,使其順利排出,避免阻塞,從未將瀉下作為主要治療方式。況且,疏通與瀉下兩者有著根本的不同。疏通,如使用三豆飲、油劑、生地黃茜根紫草湯、升麻湯等藥物,這些通常在痘疹未發作前使用。

瀉下的方法,主要是因為瘡疹外表熱象,加上臟腑受熱,導致內外都處於高溫狀態,使得正在經歷痘疹的患者出現大便祕結、腹部緊繃、小便色赤刺痛、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口渴頻頻喝水、手掌心和腋下出汗、胡言亂語、胃口好但不結痂等症狀,這是因為胃中的穀氣和痘疹的熱毒蒸騰太過嚴重,此時可以考慮讓大便稍微通暢一兩次,避免內部淤積,但也不能過度瀉下,以免造成身體虛弱,導致瘡疹陷下。

在斑點未出現前,如果體內已有熱象,可採取瀉下的方式。若斑點已出現或結痂後,若是毒素在臟腑,就該使用瀉下方式排除;若是毒素在皮膚,則應使用疏散的方式。這兩種方式必須根據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