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痘治理辨》~ 痘治理辨 (8)

回本書目錄

痘治理辨 (8)

1. 不可下

大便數日不通,熱蓄血聚,壅遏不行。熱必增劇,不得已則下之。大便既如常,有大熱症者,但利其小便,則雖熱亦不能為害矣。

大便濡泄用下藥而愈者,百中無一。雖或有之,是食積或冷熱不和互相為害,但半補半利,去其食積,分其冷熱,此非正下者也。

白話文:

[不應輕易使用瀉下藥]

幾天沒有排便,體內熱氣與血液淤積,導致腸道阻塞無法順暢排便。若體內熱氣加劇,到了非瀉不可的地步,才該考慮使用瀉下藥。然而,如果大便已恢復正常,即使仍有高燒的症狀,只要確保小便通暢,就算體溫高,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傷害。

大便稀軟,使用瀉下藥而康復的情況,可說是萬中無一。即便偶爾有這種情況,那也是因為飲食過量或是冷熱食物混吃,導致腸胃不適。治療時應採用一半滋補、一半疏通的方式,清除體內的食積,調節冷熱失衡,這並非真正的瀉下療法。

2. 已下不宜再下

瘡疹未見,已曾利之。今瘡疹始出,則內無壅滯,縱有亦已輕矣。若有熱者,但解毒則熱亦庶幾焉,再利是重虛也,五藏不可再傷。

白話文:

[病情已經不適合再進行瀉下療法],[如果在疹子還未出現時,已經使用了瀉下療法。現在疹子開始出現,那麼體內應該已經沒有什麼阻塞,就算有的話,情況也應該很輕微了。如果還有發熱的現象,只要用解毒的療法,發熱的情況也會好轉,若再使用瀉下療法,就會讓身體更虛弱,我們不能再次損傷五臟功能。]

3. 小便清不可下

此無裡熱也。大便堅、小便數,不可用承氣湯,是津液已行於小便,但用麻仁脾約丸可也。大便硬、小便少者,未可攻,此津液當還入胃中,大便自利也。陽明病,自汗出,或發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此表裡皆亡津液也。

古人治病,未有不從飲食、大小便自外而知里也。

白話文:

[小便清不可下]

這表示身體內部並無熱象。若出現大便乾硬且小便頻繁的情況,不應使用承氣湯治療,因為身體的津液已經通過小便排出了,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麻仁脾約丸。如果大便硬且小便量少,也不應進行攻下治療,因為這表示津液正返回胃部,稍後大便會自然通暢。對於陽明病的患者,如果自行出汗,或是經過發汗治療,同時伴有小便自行排出的情況,不應進行攻下治療,因為這代表身體的表裡都已經喪失了津液。

古代醫生在診治疾病時,總是會從飲食和大小便的變化來瞭解身體內部的狀況。

4. 首尾不可汗下

痘疹症候雖與傷寒相似,治法實與傷寒不同。傷寒從表入里,痘瘡從里出表。蓋毒根於裡,若下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變黑歸腎,身寒耳骫反熱,眼合肚脹,其痘黑陷者有之。(黑陷不特因下,或脾土本虛,不能勝水,故用百祥丸以泄其水。)毒發於表,若汗之,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症者有之。汗下二說,古人深戒。

表實當汗,裡實當下,要當隨時應變。察其兒之勇怯,觀其胃之虛實,審其大小便之通秘,宜汗則汗,宜下則下。當汗不汗,則表熱不解,而瘡有難出陷伏之患;當下不下,則內熱不除,而瘡有變黑歸腎之厄。故汗下二法,須當詳審。

白話文:

【對於頭尾階段,不可輕易使用發汗或瀉下療法】

疹子和痘子的症狀雖然與感冒有些類似,但治療的方法實際上與感冒完全不同。感冒是從體表進入體內,而痘疹則是從體內發散到體表。因為毒素根植在體內,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那麼體內的正氣就會虛弱,毒素無法排出,反而會讓毒素變黑沉積到腎臟,造成身體寒冷、耳朵僵硬、反熱、眼睛閉合、肚子脹大,痘疹變黑凹陷的情況可能會發生。(痘疹黑陷不僅是由於瀉下造成的,也可能因為脾臟本來就虛弱,無法控制水分,因此會使用百祥丸來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毒素在體表發作時,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那麼營養和防禦系統會變得虛弱,再次開放排汗,反而會增加瘡口的潰爛,因此,風邪會趁機侵入,導致症狀變化的情況可能會發生。對於發汗和瀉下這兩種方法,古人有很深的警戒。

體表有實證時應當發汗,體內有實證時應當瀉下,但重要的是要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應對。觀察孩子的膽量和勇氣,判斷他的胃口是否虛弱或強壯,檢查他大小便是否順暢或祕結,適合發汗就發汗,適合瀉下就瀉下。該發汗而不發汗,那麼體表的熱度無法解除,痘疹可能難以長出或者隱伏;該瀉下而不瀉下,那麼體內的熱度無法消除,痘疹可能變黑並沉積到腎臟。因此,發汗和瀉下這兩種方法,必須詳細審慎地使用。

5. 可汗

痘疹未出,發熱之初,非微汗,則表不解。其症令人身熱頭痛、鼻塞、咽喉不利、咳嗽、目赤、毛焦、皮膚緊而脈數,此皆熱極為瘡疹,雖順而毒亦不輕,宜微汗解散,則痘出亦輕,如水解散、控心散、麻黃湯等主之。如班已出,切勿用此,有用發散,隨汗為白珠子。有出小紅點,亦由汗而毒氣隨散,不可不知。

痘瘡發熱身疼,是時行寒熱,所感未能解也,宜麻黃湯、水解散以解肌,汗出寒熱自已,瘡疹無阻。

白話文:

[可汗]

在痘疹尚未出現,發燒初期的時候,如果不讓身體微微出汗,那麼外在的邪氣就無法釋放。這種情況會讓人感到身體發熱、頭痛、鼻塞、喉嚨不舒暢、咳嗽、眼睛紅、毛髮枯焦、皮膚緊繃且脈搏頻率加快,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導致的痘疹,即使病況看似順利但其毒性不容小覷。應當讓身體微微出汗來疏散體內的熱氣,這樣痘疹出來的情況也會較輕,例如可以使用水解散、控心散、麻黃湯等藥物來達成這個效果。然而,如果痘疹已經顯現,千萬不要再使用這些方法,因為一旦出汗,可能會形成白色的水泡。有時候會出現小紅點,這也是透過汗水將毒素排出的現象,這一點必須瞭解。

如果在痘疹發燒且身體疼痛的時候,這是因為受到時節性的寒熱影響,但身體還未能將之化解,應該使用麻黃湯和水解散來調節身體,一旦出汗,寒熱自然就會消失,痘疹的發展也就不再受阻。

6. 不可汗

痘稀不可表,但看所蘊熱毒之微盛耳。且痘出雖少,以足心有者為出齊,不可表也。出齊而成血泡,或結膿泡,或水泡,或至痂疕者,皆不可表也。若本稀而強表之,則為班爛,為倒靨,為虛脫,為中寒,為虛熱。

按:此言結膿窠及結痂疕之時,皆不宜汗。別條又謂正患痘疹,遇暴寒所折,膚腠閉密,寒氣結聚,以致膿窠不結痂疕者;或遇暑氣大作,與瘡熱並遏,以致膿窠不結者,若清便自調,知其在表不在裡,當微發散如升麻葛根湯、參蘇飲之類。是結膿窠之時,亦有用表散者,惟當視其症之可汗不可汗,不可以結膿窠痂疕為拘也。

白話文:

[避免發汗]

對於痘疹稀疏的情況,我們不能輕易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這主要取決於體內熱毒的輕重。即使痘疹出現得不多,只要腳底有痘疹出現,就表示已經全部發出來了,所以也不能用發汗法。痘疹完全長出後,如果形成血泡、膿泡、水泡,或是到了結痂的階段,都絕對不能使用發汗法。如果痘疹本來就稀疏,卻強行發汗,可能會導致皮膚潰爛,痘疹倒伏,或是出現虛脫、中寒、虛熱等不良反應。

根據記載,在痘疹形成膿泡和結痂的階段,都不宜使用發汗法。然而,在其他情況下,如果患者正在長痘疹,突然遭遇極度寒冷,導致皮膚毛孔緊閉,寒氣聚集,使得膿泡無法正常結痂;或者遇到高溫天氣,加上瘡熱被抑制,導致膿泡無法結痂,且大小便正常,表明病在表皮而非內部,這種情況下可以適度地使用一些散寒解表的藥物,如升麻葛根湯、參蘇飲等。也就是說,在膿泡形成的階段,還是有可能會用到散寒解表的藥物,關鍵在於要判斷患者是否適合發汗,不能一概而論,僅憑膿泡和結痂的現象就決定是否能發汗。

7. 大小二便不可不通

凡治痘疹,大小二便不可不通。一或閉焉,則腸胃壅塞,脈絡凝滯,毒氣無從而發泄,眼閉聲啞,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告變矣。或小兒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又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加枳殼最當,或少與四順清涼飲。

一說大便不通,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用之。有大便自利,所下黃黑,則毒氣已減,不必多與湯劑,或少與化毒湯,不用亦可。

白話文:

【對於治療痘疹,必須確保大小便暢通。一旦阻塞,就會導致腸胃積滯,血液循環不暢,使得體內的毒素無法排出,進而可能出現眼睛閉合困難、聲音嘶啞、皮膚變得暗沉,病情很快就會惡化。

若小孩症狀為氣力充沛但煩躁不安、體溫高、大便乾硬,可以給予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此外,紫草飲服用量多也能促進排便。對於內心煩躁、外表發熱且大便乾結的患者,小柴胡加枳殼最為適合,或者也可以少量服用四順清涼飲。

有一種情況是大便不通,可以少量使用大黃,但需謹慎考慮後再使用。也有患者大便自然流暢,排出的糞便是黃黑色,這表示體內的毒素已經減少,不必過度使用藥物,或可少量給予化毒湯,即使不使用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