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治理辨》~ 痘治理辨 (6)
痘治理辨 (6)
1. 五、痘症與傷寒相似
大抵痘之初症,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痰涎,傷寒症候類有之。(此痘疹常候也。)或竄眼、驚搐、噤牙,如風之狀,或口舌、咽喉、腹痛,或煩躁、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利,或發熱,或不發熱。(此常候之中又兼有此症。)
朱氏曰:痘疹症狀雖與傷寒相似,痘疹治法實與傷寒不同。傷寒所傳,從表入里;痘疹所發,從里出表。蓋毒根於裡,若下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水,黑陷者有之。毒發於表,若汗之,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症者有之。汗下二說,古人深戒。
傷寒與瘡熱相混,頭疼,發熱惡寒,鼻流清涕,左額有青紫紋者,感寒也。蓋感寒在表,寒極生熱,熱則瘡疹隨出。若不去其寒,則瘡疹不能出,故表症身熱而喘,宜微汗和解之。里症腹脹,大便秘,小便赤,宜微利之。煩躁渴甚者,但利其小便,胸滿食不下者,宜吐之。皆是去感寒伏熱邪氣也。
但用藥不可令太過,太過於表,則為班爛口傷爛赤;過於下,則為痞悶,為內陷,為下膿血。緣有瘡疹隨出,故用藥非感寒之比。
凡覺身熱,症似傷寒,若未經痘疹,疑似未明,且先與惺惺散或人參羌活散。一說:未發、已發,並與參蘇飲為當。痘瘡始作,身熱似傷寒,口與耳少冷,腳冷,或腹痛者,知是痘矣,當大便秘,腮頰赤。若大便自利,面青,手足冷,宜溫之。若藏府如常或秘者,可用蟬蛻散、樺皮湯、發灰飲、兔肉醬、兔毛煎湯浴之。
痘疹初覺似傷寒,面與四肢俱赤,壯熱頭疼,腰背痛,足冷,眼睛或黃或赤,脈多洪數,絕大不定,大便秘,小便赤,雖是痘疹未攻皮毛穴出者,可服疏利毒氣之藥。若痘瘡已結皮毛穴間,微微自出,即不可疏利也。
白話文:
大體上,痘疹在初期的症狀,和傷寒非常相似。比如發燒、煩躁不安、臉色紅赤、嘴脣紅潤、身體疼痛、頭痛、忽冷忽熱、打噴嚏、打哈欠、有痰,這些都是傷寒的症狀。(這是痘疹的一般徵兆。)有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眼睛刺痛、抽搐、牙關緊閉,像受到風邪一樣,或者口腔、舌頭、咽喉、腹部疼痛,或者煩躁、精神錯亂、昏睡,或者自發性出汗,或者腹瀉,或者發燒,或者不發燒。(這是在一般徵兆中,同時可能伴有的其他症狀。)
朱氏指出:雖然痘疹的症狀和傷寒很像,但是治療方法實際上是不同的。傷寒的病程是由外到內;痘疹的爆發是由內到外。因為毒根在體內,如果使用下法,體內氣力一旦虛弱,毒氣無法排出反而會深入體內,因此有可能出現黑色凹陷的情況。如果痘疹已經爆發在表面,再使用汗法,那麼營養和防禦系統就會虛弱,再次開放排汗,只會讓瘡口更嚴重,風邪也會趁機進入,導致病情變化。對於汗法和下法,古人一直嚴格告誡不要輕易使用。
傷寒和疹子熱混在一起,頭痛,發燒怕冷,鼻涕清,左額有青紫色條紋,這就是受涼了。因為受涼在體表,極度的寒冷會產生熱度,熱度高了疹子就會隨之而出。如果不除去體內的寒氣,疹子就無法爆發,所以體表的症狀,如身體發熱和呼吸困難,應該使用微汗法來調和。體內的症狀,如腹部脹滿,大便乾硬,小便色赤,應該使用微利法。如果病人非常煩躁,非常渴,只需要利尿即可。如果胸部滿悶,吃不下東西,應該嘔吐。這些都是為了去除因受涼而引起的潛在熱邪。
但是使用藥物時不能過量,過量的汗法會導致皮膚潰爛,口腔破損,口脣紅腫;過量的下法會導致胸悶,內陷,下部出血。因為疹子隨時可能爆發,所以用藥不能和普通的感冒相比。
一旦感到身體發熱,症狀類似傷寒,如果從未得過痘疹,或者疑似但還不明確,可以先服用醒神散或者人參羌活散。另一種說法是:不管是否已經爆發,都可以服用參蘇飲。痘疹剛開始的時候,身體發熱類似傷寒,嘴巴和耳朵稍微感覺冷,腳冷,或者腹部疼痛,這就可以確認是痘疹了,通常會伴有大便乾硬,兩頰紅赤。如果大便稀軟,面色蒼白,手腳冰冷,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如果內臟功能正常,或者大便乾硬,可以使用蟬蛻散、樺皮湯、發灰飲、兔肉醬、兔毛煎湯洗浴。
痘疹初期,類似傷寒,面部和四肢都紅,高熱頭痛,腰背疼痛,腳冷,眼睛或黃或紅,脈象大多洪大數動,極度不穩定,大便乾硬,小便色赤,即使痘疹還未攻擊到皮毛的穴位,也可以服用排毒的藥物。如果痘疹已經在皮毛的穴位之間形成,微微自行爆發,就不應該再使用排毒藥物了。
2. 六、傷風、傷寒變為痘疹,是汗下失時之過
辨曰:痘之發,必動於血,血動必犯氣位而熱生矣,是氣血有礙百脈而然也。夫血載毒奔行氣分而出,斯毒有定位,人身之經絡亦必由此而虛耗錯亂矣。蓋經絡者,乃氣血之道路也,故見影后六日,氣血向外傳府,痘必七日發足。又六日,氣血向內傳藏,痘必七日歸結。為因藏府受傷,脈絡自然清理,非謂痘之能傳於經也。
痘亦借氣血傳足之餘潤而發而解,何哉?傳府氣血從外生,氣亦向外,痘至七日而發;傳藏氣血從內生,氣乃歸服,痘至十四日而斂,此其天地消長之道也。或痘出毒盛,氣血弱而不能濟其危,將何以實其虛耗哉?故經絡無傳,兒之生命不保七日。內傳外,外不足則內攻而死。
又七日傳外,足則傳內,內不足則外剝而死。於此足以見氣血虧而不能勝其所勝,痘之傳變如此,慎不可作傷寒治。先賢謂痘症似傷寒,必有所在,後之醫者,為此而誤多矣,蓋以不明似之義也。
白話文:
解釋如下:痘疹的發作,必定是由血液的異常所引動,血液的異常會影響到氣的運行,導致熱象的產生,這就是因為氣血運行受到阻礙,影響了全身的脈絡。當血液攜帶毒素在氣分中流動並排泄時,毒素會固定在某個位置,人體的經絡也會因此變得虛弱且混亂。因為經絡,正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所以在看到痘疹初期症狀後的第六天,氣血開始向體表的腑部傳導,痘疹通常在第七天就會全面爆發。再過六天,氣血向內傳導到臟器,痘疹也必在第七天進入收斂階段。這是因為臟腑受到了損傷,脈絡會自動進行清理,並不是說痘疹能夠直接傳遍全身的經絡。
痘疹也是藉助氣血在體內的傳導,利用其剩餘的滋潤力來爆發和恢復,為什麼呢?當氣血傳導到腑部,氣血從體表生成,氣也隨之向外,痘疹在第七天就會爆發;當氣血傳導到臟器,氣血從體內生成,氣就向內歸納,痘疹在第十四天就會收斂,這就是天地間物質增減的規律。如果痘疹爆發時毒素過重,氣血弱小無法支撐這種危急情況,那麼如何能補充其消耗的虛弱呢?所以,如果經絡無法順利傳導,孩子的生命可能都難以維持七天。如果氣血由內傳至外,外在的氣血不足,則會向內攻伐導致死亡。
同樣地,如果七天後氣血傳導至外,如果外在的氣血足夠,就會向內傳導,但如果內在的氣血不足,就會導致外在的組織剝落,進而死亡。由此可見,如果氣血虧損,無法克服其應對的困難,痘疹的傳導變化就是如此,千萬不可以按照傷寒來治療。前輩學者認為痘疹類似傷寒,但其中必然有其差異,後世的醫生們,往往因為這樣的相似性而導致許多誤診,這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理解"類似"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