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治理辨》~ 痘治附方 (14)
痘治附方 (14)
1. 痘治附方
一百六、牛李膏(又名必勝膏),治倒靨。又云:已出未出快者,宜紫草散、玳瑁散之類。重者,牛李膏。又云:痘疹毒氣不散,出不快,及解犯黑色者,宜用之。牛李七八月結實,黑圓成穗,採黑熟者,盆內研汁,絹濾去滓,銀石器盛,慢火熬成膏,磁器收,常令透風,每服一皂角子大。煎杏膠化,如人行二十里,再進一服,瘡疹自然紅色,毒氣亦慢。此藥神妙,一切瘡出不快並可服。無生者,市肆乾者為末,水熬代用。
董汲幼年病瘡,見皮膚下不出,及出不快,及紫黑干陷,惡症,極危,父母不忍見之。遇錢乙,下此藥得安。因懇求真方,遂傳於世。但收採失時亦無全效,九月後收取,濾汁成膏,每膏二兩,研入麝香半錢,用不津器貯。或用桃膠(半兩),牛李子(一兩,炒),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盞,煎至四分,去滓,溫服。治療亦同。
一百七、倍金散,治瘡痘倒靨黑色。鼠黏子(炒,二兩),山楂子(連核一兩),減枤葉(一兩),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荊芥穗、紫草十根,煎至四分,去柤溫服。
一百八、抵聖丸,治班瘡不出反入。取十二月老鴉,左翅不計多少,風中令乾,辰日燒為灰。用中等獖豬嘴上刺血,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取獖豬尾血少許,溫水同化下。未效,二三時間再一服。
一百九、溫生蟲散,治倒靨。取濕生蟲,不計多少,炒乾為末,酒調下一字。
一百十、白花蛇散,治痘瘡倒靨。白花蛇(連骨一兩,火炙令乾,勿焦),大丁香(二十一枚),為細末,每服一錢,小兒半錢,以水解淡酒調下。如黑靨者服之,移時重紅如聖。
一百十一、敗毒牛黃丹,瘡子出定,大便不通、瘡中不幹。真大黃、大黃(各一兩),粉霜、珍珠(各一兩),同研勻煉蜜,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一百十二、大黃丸,瘡痂起而能食,用此下之。錢氏曰:未可以能食為有熱而便下,須兼他症參看,瘡痂起而能食,食而腹滿,不大便,喘急,昏甚譫語者,方可下。下藥但使去熱毒,不為瘡害也。若因能食一症便下之,則不穩,蓋熱氣未深故也。如傷寒發厥,須在六七日後,蓋氣深方能發厥。厥而下之,表裡皆解。大黃(一兩,酒浸蒸熟),甘草(炙,一分),川芎(半兩),黑牽牛(半生半熟,各一分),為末,糯米糊丸,如麻子大。每服量兒大小,蜜湯下,以溏利為度。
一百十三、川黃散,治麩疹,及班瘡,大便不通。大黃(銼,微炒),川芎(各一兩),甘草(炙),黃芩、枳殼(炒,各半兩),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紫草少許,煎至半小盞,去滓,溫服,無時。痘瘡大便不通,不為大害,不可便下,須看大便欲通而不得通,腹脹滿,心胃悶,喘急面赤,睡中譫語,有此諸症方可下之。有諸熱症,大便如常,此又不可下,熱在表故也。當與小柴胡湯、五苓散。又看熱氣淺深,藥當隨熱淺深而多少之可也。
白話文:
痘治附方
一百六、牛李膏(又名必勝膏),用於治療痘疹倒靨(痘疹凹陷)。痘疹已出未出或很快出來的,宜用紫草散、玳瑁散等。病情嚴重的,則用牛李膏。痘疹毒氣不散,出疹不快,或疹色發黑者,也應使用。牛李果實七八月成熟,黑色圓潤成串,採摘成熟的果實,研磨取汁,用絹布過濾去渣,盛放在銀器或石器中,小火慢熬成膏,貯存在瓷器中,並經常讓它通風。每次服用量如皂角子大小。服用後,待杏膠融化如人步行二十里後,再服用一次,痘疹就會自然轉紅,毒氣也會慢慢消散。此藥效力神奇,凡一切痘疹出疹不快者皆可服用。如果沒有新鮮的牛李,可用市面上曬乾的研末,用水熬煮代替。
董汲幼年患瘡瘍,痘疹隱於皮下不出,或出疹不快,且顏色紫黑凹陷,病情危重,父母都看不下去。後來遇到錢乙,服用此藥後病情才得以好轉。董汲懇求錢乙傳授此方,於是流傳於世。但如果採收季節不對,藥效就會大打折扣。九月後採收,濾汁成膏,每膏二兩,研入麝香半錢,用不潮濕的器皿盛裝。或者用桃膠(半兩),牛李子(一兩,炒熟),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七分盞,煎至四分,去渣,溫服。療效與前法相同。
一百七、倍金散,用於治療痘瘡倒靨、疹色發黑。藥物組成:鼠黏子(炒,二兩)、山楂子(連核一兩)、減枤葉(一兩),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盞,加入荊芥穗、紫草各十根,煎至四分,去渣,溫服。
一百八、抵聖丸,用於治療痘疹不出反入。取十二月的老鴉,左翅不限多少,放在風中吹乾,辰日燒成灰。用中等大小的獖豬嘴上取血,製成如雞頭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再取少許獖豬尾血,用溫水化開後服用。如果效果不佳,可隔二三小時再服用一次。
一百九、溫生蟲散,用於治療痘疹倒靨。取濕生蟲不限多少,炒乾研成細末,用酒調服,藥量如字一般大小。
一百十、白花蛇散,用於治療痘瘡倒靨。白花蛇(連骨一兩,火炙至乾燥,勿焦)、大丁香(二十一枚),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小兒服用半錢,用水或淡酒送服。如果痘疹發黑,服用此藥後,不久就會轉為紅色。
一百十一、敗毒牛黃丹,用於治療痘疹已出,但大便不通,瘡瘍不幹者。藥物組成:真大黃、大黃(各一兩)、粉霜、珍珠(各一兩),研磨均勻,煉蜜為丸,如黍米大小,每次服用十粒,用煎好的參湯送服。劑量可根據兒童大小調整。
一百十二、大黃丸,用於治療痘痂已起且能進食者。錢氏說:不能因為能進食就認為是內熱而服用瀉藥,必須結合其他症狀判斷。痘痂已起且能進食,但食後腹脹,大便不通,喘息急促,神志昏迷,胡言亂語者,方可服用此藥。服藥的目的只是為了去除內熱毒素,而不至於損害痘疹。如果單純因為能進食就服用瀉藥,是不穩妥的,因為這說明熱毒尚未深入。如同傷寒發厥,須在六七日後,熱毒深入方能發厥。發厥後服用瀉藥,則表裡之邪皆可去除。藥物組成:大黃(一兩,酒浸蒸熟)、甘草(炙,一分)、川芎(半兩)、黑牽牛(半生半熟,各一分),研磨成末,用糯米糊做成丸藥,如麻子大小。每次服用量根據兒童大小調整,用蜜湯送服,以大便溏瀉為度。
一百十三、川黃散,用於治療麩疹(一種疹子)、班瘡(一種疹子)以及大便不通。藥物組成:大黃(銼碎,微炒)、川芎(各一兩)、甘草(炙)、黃芩、枳殼(炒,各半兩),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盞,加少許紫草,煎至半小盞,去渣,溫服,不拘時辰。痘瘡伴有大便不通,如果並非大害,不可輕易服用瀉藥,必須觀察大便欲通而不得通,伴有腹脹,心胃悶,喘息急促,面紅,睡中胡言亂語等症狀,方可服用。如果只是單純的熱症,大便如常,則不可服用瀉藥,因為熱毒在表。應當服用小柴胡湯、五苓散等。同時也要根據熱毒的輕重調整藥物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