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痘治理辨》~ 痘治附方 (1)

回本書目錄

痘治附方 (1)

1. 痘治附方

附方總一百五十三道,皆前諸論中之所載也。以魏君所定十六方觀之,則一百五十三方似皆無所用矣。今猶附之篇末,意欲輯為全書。有論無方,非所以廣見聞也,且臨症施治,亦有便於檢閱,免致為其所惑焉。

一、初生服生地黃汁,仲景云:孩兒初生下時,用生地黃汁點在兒口中,即下黑糞,終身不害痘疹。

,、冬溫服生油劑,小兒藏府伏於熱毒,未成瘡疹,四肢微覺有熱,食物似減,頭髮干立,或時額多微熱,用生油一小盞,以溫水一小盞,旋傾入油盞內,以杖子打攪,水盡更打,令勻如蜜即止。夜臥時,百日一晬至三歲,每服二蜆殼;五歲至七歲,三蜆殼;八歲至十五歲,服半合。大人一合至二合,量大小增減。服後良久,令臥少時,服三五服,大小便利,四肢熱退,瘡痘不生也。但瘡痘已出不可服,惟服和平藥解其大熱,慮熱毒太盛也。

三、冬溫服三豆飲子,凡有時行瘟毒,天行瘡痘者,宜預服之。

黑豆,綠豆,赤小豆(各半升),甘草(一兩),用水九升,煮豆熟為度,逐日空心任意飲之。七日後,瘡必發快。冬月溫暖,小兒必發瘡痘,宜預服之。

四、茜根汁,治時行瘟毒,痘瘡正發。預煎汁入酒飲之,則不患瘡痘,累用甚應。

本草云:茜味苦,治一切血病、痔瘻、癰癤、排膿。

五、葛根散,治天行熱氣。欲發痘瘡,壯熱作疼,宜此解肌出汗。

葛根場,麻黃(各一兩),石膏(二兩),黃芩,芍藥,桂枝,甘草(各半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半盞,溫服,取少汗。若先自汗者。去麻黃。

六、樺皮湯,治傷寒、時氣、豌豆瘡毒。

樺皮銼,水煎,溫服取汗。樺皮味苦平,無毒,治肌熱、黃疸、時熱、毒瘡、癰腫及乳癰初作腫硬。

七、必勝散,治瘡泡出,未能勻遍。此藥透肌解毒,或未及利而瘡毒已先發,宜此服之。牛蒡子不限多少,炒熱,杵細末,每服一錢。入荊芥二穗,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溫服。如瘡疹已出,服尤妙。《本草》牛蒡子通十二經,則瘡疹出齊無阻矣!又云:癰未破,服一枚能出癰頭,故出而未透勻者宜之。

八、涼驚丸,治瘡疹,五藏皆見,木勝土、木歸心,預防發癇。

龍膽草場,防風,青黛(各三錢),鉤藤(二錢),牛黃,麝香(各一),黃連(五分),龍腦(一錢)

上同研末,麵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煎金銀湯送下,溫服。

九、栝蔞散,治癍生於心。心生熱,熱生風,風屬肝,二藏相搏,風火相爭,故發搐也。用此瀉心肝,補其母。

栝蔞根,白甘遂(各二錢),上同慢火炒焦黃,研勻,每服一字,煎射香薄荷湯調下,無時。

白話文:

痘治附方

本書共收錄一百五十三個方劑,皆取自前文所述。然而,若以魏君所整理的十六個方劑為標準來看,這一百五十三個方劑似乎都缺乏實際應用價值。但我們仍然將它們附於篇末,目的是為了使本書內容更加完整。僅有理論而無實用方劑,不足以增廣見聞;而且,在臨床上施治時,這些方劑也方便查閱,避免因缺乏資訊而產生困惑。

一、初生服生地黃汁:張仲景說:嬰兒出生後,用生地黃汁點在嬰兒口中,就能排出黑色糞便,終身免於痘疹之害。

二、冬溫服生油劑:小兒臟腑被熱毒所困,尚未長出瘡疹,四肢略感發熱,食慾減退,頭髮豎立,或額頭微熱,可用生油一小盞,溫水一小盞,將溫水慢慢倒入油盞中,用棍子攪拌,水盡後繼續攪拌,直到混合物均勻如蜜即可。夜間睡覺前服用,百日到一歲的小孩,每次服用兩蜆殼量;五歲到七歲,服用三蜆殼量;八歲到十五歲,服用半合;成年人服用一合到二合,可根據年齡大小增減用量。服藥後,讓病人躺臥片刻。服用三到五次後,大小便通暢,四肢發熱退去,痘瘡就不會產生。但如果痘瘡已經長出,就不能服用此方,應服用平和的藥物來消除其過盛的熱毒,以免熱毒過於旺盛。

三、冬溫服三豆飲子:凡是遇到時行瘟疫、天行痘瘡,都應該預先服用此方。

黑豆、綠豆、赤小豆(各半升)、甘草(一兩),加水九升,煮至豆子熟透即可。每天空腹服用,劑量不限。七天後,痘瘡就會迅速發出來。冬月溫暖,小兒容易長痘瘡,宜預先服用。

四、茜根汁:治療時行瘟疫、痘瘡正在發作。預先煎煮汁液加入酒中飲用,就能避免患上痘瘡,多次使用效果顯著。《本草》記載:茜根味苦,治療一切血病、痔瘻、癰癤、排膿。

五、葛根散:治療天行熱氣。欲發痘瘡,壯熱疼痛,宜用此方解肌發汗。

葛根、麻黃(各一兩)、石膏(二兩)、黃芩、芍藥、桂枝、甘草(各半兩),研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水煎至半盞,溫服,至微微出汗即可。如果已經自汗,則去除麻黃。

六、樺皮湯:治療傷寒、時氣、豌豆瘡毒。

樺皮切碎,水煎,溫服,取汗。樺皮味苦性平,無毒,治療肌膚發熱、黃疸、時疫發熱、毒瘡、癰腫及乳癰初起腫硬。

七、必勝散:治療瘡泡長出,但未能均勻遍佈。此藥能透發肌膚解毒,如果藥效尚未發揮但瘡毒已先發,宜服用此方。牛蒡子不限用量,炒熱,搗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荊芥二穗,水一盞,一同煎至七分,溫服。如果瘡疹已經長出,服用此藥效果更好。《本草》記載:牛蒡子能通十二經,則瘡疹就能順利長出,不會阻塞。又說:癰腫未破,服用一枚就能使癰頭突出,所以瘡疹長出但尚未均勻者,宜用此方。

八、涼驚丸:治療瘡疹遍佈五臟,木克土,木歸心,預防發癇。

龍膽草、防風、青黛(各三錢)、鉤藤(二錢)、牛黃、麝香(各一錢)、黃連(五分)、龍腦(一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麵糊做成米粒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到五丸或十到二十丸,用煎好的金銀花湯送服,溫服。

九、栝蔞散:治療斑疹生於心。心生熱,熱生風,風屬肝,二臟相搏,風火相爭,故發搐也。用此方瀉心肝,補其母臟。

栝蔞根、白甘遂(各二錢),以上藥材用慢火炒至焦黃,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一字,用煎好的射香薄荷湯調服,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