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治理辨》~ 痘治理辨 (17)
痘治理辨 (17)
1. 十二、痘疹治法
2. 痘瘡初出
辨曰:人非氣血不成形,氣血非水穀不長養,故人之身,根乎內者曰神機,根乎外者曰氣血。氣血者,神機之充;神機者,氣血之帥,二者旋相交養,此其生生之道者焉。然天地之元氣大而難虧,否而易泰,吾人之元氣薄而易壞,剝而難復,此不易之理,故人之性命惟系乎補之何如耳?且痘毒客於百骸,必賴氣血剋制之力,始得存乎生命。
痘毒之發,奔馳脈絡間,血不縱其毒承載上行,氣分不容其毒拘領逐散肌表,斯毒於元氣無妨矣!是以毒苟既盛,使血氣足以領載,則正能勝邪。氣血一敗,則邪反勝正,中氣於焉不固,神機於焉不守,神門於焉不禁,血無氣領,毒反內攻。嗚呼!元氣至此,直一線耳。苟非保元湯內固外護,毒之為害,烏可勝言?予嘗痛峻藥者,峻藥多熱毒,其性趫猛,其氣燥烈。(如異功散類。
)兒服之後,蒐藏搗府,一時駕毒並氣血沖達肌表,雖得快於一時,殊不知寇盜雖出,內備已虛,寧可保其寇不復入乎?將見氣血受害,真元愈耗,一快之後,百悔並來,兒不死也何待?愚故曰:治痘宜補者,即王者專行王道也,雖若迂緩,而自有益於久遠。治痘用攻者,即伯者務行伯道,雖暫快利,而必無補於治道也。
驗唇口可知痘吉凶,口疳,肺⿸疒邕。唇口者與五內相通,能辨五味,為飲食節送之門戶也。故血氣之盛衰、受毒之淺深,觀於此,足可以知內症之吉凶矣。痘未出時,宜紅活如常,不宜燥烈乾紅。如見黃白赤紫而不潤澤者,或見氣粗熱盛、舌白至唇濕處而胃爛者,是皆不治之症矣。
又如唇上痘出相連,諸痘未漿,而此痘先已黃熟,則其毒內攻已成,使毒亦難成漿者,尤為不治之症矣。間有氣血下陷,毒攻唇口,糜爛成疳。疳雖成矣,若得黃白膿水出者,此又差可治也。又有色如干醬,其肉臭爛,一日爛一分,則二日爛一寸,名曰走馬疳者,世無可治之方矣。
若彼痘未褪謝,連唇口結乾紅渣滓、頰紅唇紫之症,此乃欲成肺癰,治以解其毒、清其肺熱,此宜解毒湯加陳皮、歸、芍、桔梗、黃連,甚則大連翹飲。若又轉加痰喘作嗽,以參蘇飲主之。醫者工巧,而此亦可治。
調解,痘瘡初欲出時,身熱,鼻尖冷、呵欠、咳嗽、面赤,方是痘出之候,宜服升麻葛根湯加山楂、鼠黏子,或鼠黏子湯、惺惺散、紫草飲子解利之。其瘡稀疏而易愈,此則里不至冷,大便不至利,氣實者可用之。(若痘已出,尚有小熱,小便不利者,八正散、導赤散。)出後或嗽吐,食赤茯苓湯。
發表,痘疹皆因內熱與外熱相合,隨榮衛運於肌膚而成痘疹。夫外熱者,或感風感寒,風熱驚熱,皆外邪而生熱,失治於治療,邪氣實,實則生熱,故為外熱也。是故或感風寒,閉塞腠理,而痘疹不出。或出紅點或血泡,其肌膚青白,而惡寒,鼻流清涕,耳與陰皆熱,宜與表散,如正氣、惺惺散、活血散、紅錦散、紫草湯,皆表散藥也。
白話文:
標題:[初期痘瘡]
我們都知道人體是由氣血構成的,而氣血要靠食物滋養,因此人的身體,內在的根源是生命機能,外在的根源是氣血。氣血是生命機能的充實,生命機能是氣血的主導,兩者互相滋養,這是生命的自然規律。然而,天地的元氣強大且難以耗盡,一旦被抑制很容易恢復,但人體的元氣薄弱容易破壞,一旦被剝削很難復原,這就是不變的道理。所以人的生命就取決於如何補養自己。此外,痘毒侵入人體,必須依賴氣血的力量才能剋制,才能保住生命。
痘毒發作時,在脈絡間奔騰,如果血液能控制住毒力,不讓它向上蔓延,而氣分則將毒素驅散到皮膚表面,這樣毒力對元氣就沒有妨礙了!因此,如果毒素太強,但氣血足夠承載並控制住,那麼正氣就能戰勝邪氣。但如果氣血一旦衰敗,邪氣就會反勝正氣,中氣不穩固,生命機能無法守住,精神門戶無法緊閉,血液沒有氣的引領,毒素反而會內攻。唉!元氣到了這一步,簡直就像一線生機。如果不是有保元湯內外兼護,毒素的危害,真是無法言喻。我曾經痛斥那些猛烈的藥物,它們大多帶有熱毒,性質兇猛,氣性燥烈。(比如異功散一類的。)
小孩服用後,藏在體內的藥物一時之間把毒素和氣血一同衝向皮膚表面,雖然一時之間看似有效,卻不知道敵人雖出,但內部已經虛弱,怎麼能保證敵人不會再次入侵呢?會看到氣血受損,真元更加消耗,一時的快感之後,百般的後悔隨之而來,孩子不死,那還等什麼?所以我常說:治療痘瘡應該注重補養,就像帝王專行王道一樣,雖然看起來迂迴緩慢,但長遠看來對自己有益。而治療痘瘡使用攻伐的方法,就像霸者只圖眼前利益,雖然暫時有利,但對治道來說,毫無幫助。
通過觀察嘴脣和口腔,可以預知痘瘡的吉凶。口疳,肺部感染。嘴脣和口腔與五臟相通,能辨別五味,是飲食的門戶。因此,氣血的盛衰,受毒的深淺,從這裏就可以看出,足以瞭解內部病情的吉凶。痘瘡還未出現時,嘴脣應紅潤如常,不應乾燥烈紅。如果看到黃白赤紫顏色,而且不滋潤,或者看到氣息粗重,熱度高,舌頭白到嘴脣溼處且胃爛,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症狀。
再者,如果嘴脣上的痘瘡相互連接,其他痘瘡還未結痂,但這些痘瘡已經變黃成熟,表示毒素已經內攻,即使毒素也難以形成膿液,更是無法治癒的症狀。有時,氣血下陷,毒素攻擊嘴脣和口腔,造成糜爛成爲口疳。即使已經形成口疳,但如果能排出黃白色膿水,這還是可以治療的。還有一種情況,顏色像幹醬,肉質腐爛發臭,一天爛一分,第二天爛一寸,這種叫做“走馬疳”,世上沒有可以治癒的方法。
如果痘瘡未消退,連同嘴脣和口腔結成乾紅渣滓,臉頰紅脣紫的情況,這可能是要形成肺癰,治療方法是解毒、清肺熱,這應該用解毒湯加上陳皮、當歸、白芍、桔梗、黃連,嚴重的話用大連翹飲。如果又轉爲痰喘咳嗽,用參蘇飲來治療。醫生技術高超,這種情況也可以治療。
調養,痘瘡剛要出現時,身體發熱,鼻尖冰冷,打哈欠,咳嗽,臉紅,這時是痘瘡要出現的徵兆,應該服用升麻葛根湯加上山楂、鼠粘子,或者鼠粘子湯、惺惺散、紫草飲子來緩解症狀。痘瘡稀疏且容易痊癒,這意味着身體內部不至於寒冷,大便不至於腹瀉,如果體質強壯,可以用這些藥。(如果痘瘡已經出現,還有輕微發熱,小便不通暢,可以用八正散、導赤散。)痘瘡出現後,如果有咳嗽嘔吐,吃赤茯苓湯。
發表,痘疹都是因爲內熱與外熱相結合,隨氣血運行在肌膚上形成痘疹。所謂外熱,可能是感受風寒,風熱驚熱,這些都是外部邪氣導致的發熱,如果治療不當,邪氣實,實則生熱,所以稱爲外熱。因此,可能是因爲感受風寒,堵塞了毛孔,痘疹無法出來。或者出現紅點或血泡,肌膚青白,感覺寒冷,鼻流清涕,耳朵和私處都熱,應該使用發表藥物,如正氣、惺惺散、活血散、紅錦散、紫草湯,這些都是發表藥物。
如果身體發熱煩躁,氣喘脈促,沒有斑點,熱度未退,應該用麻黃等湯劑發表;如果已經出現斑點,則停止後續服用。
攻裏,痘疹未出,胃熱溫壯,氣粗腹脹,大小便赤澀,睡中驚悸,煩渴口乾,脈沉大滑數,這是因爲毒素旺盛卻無法排出,應該用利毒丸來排解。只要裏部沒有滯氣,氣血順暢,痘瘡自然會出現。
溫裏,痘毒正盛,因爲煩熱而食用生冷,或者服用涼藥過度,導致嘔吐或腹瀉、腹痛不食,應該使用溫裏藥物。如理中丸、益黃散、五積散、治中湯等,這些都是溫裏藥物。
或者因爲體質較弱,脾胃功能不佳,或者食用生冷食物,導致孩子手腳冰涼,脈搏微弱,大便稀,小便清,應該用炮乾薑、炙甘草湯,豆蔻、丁香、參術丸等藥物,這是溫裏讓痘瘡自行出現的方法。或者用胡荽酒灑在身上,飲用葡萄酒,或者用火煅燒的人齒散酒調服,這些都是內虛自利陷伏者可以使用的方法。
如果醫生不明白裏寒無法運出,按照道理應該使用溫裏藥物卻反而發表;或者外寒潛伏無法發出,按照道理應該發表卻反而攻裏,這些都是醫生造成的錯誤。
解毒,痘瘡不出,也有瘟毒而不出的情況,可以用地黃、雄黃飲料,但不能過多,太多反而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