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科類編》~ 方 (6)

回本書目錄

方 (6)

1. 汗衄

黃連湯,疹子發熱,自汗出者,毒隨汗解,不可遽止,但汗出太多,此為火迫,急當止之,此即當歸六黃湯,以麥門冬易熟地黃也。

黃連,黃芩,黃柏,黃耆,生地,麥門冬(去心),浮小麥(各等分)

上水煎,去滓,調敗蒲扇灰服之。

茅花湯,疹子發熱,鼻中出血,毒從血解,不可遽止;若血出多者,此為火迫太盛,急以此止之,不然恐致昏暈。

茅花,當歸尾,牡丹皮,生地,炙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又茅花湯

茅花,歸尾,生地,梔子,黃芩,玄參

又一方無當歸、玄參,有鬱金。

上銼,水煎,調百草霜服。

白話文:

【對於汗衄的情況】

使用黃連湯,當疹子伴隨著發熱,且自己出汗的情況下,這表示體內的毒素正隨汗液排出,不應立即阻止排汗,但如果汗出過多,則可能代表體內的火氣過旺,必須立刻制止,這時就應該使用當歸六黃湯,只是其中的熟地黃要換成麥門冬。

黃連,黃芩,黃柏,黃耆,生地,麥門冬(要去掉心部),浮小麥(各取等量)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濾掉渣滓後,加入破舊蒲扇的灰燼一起服用。

另一種是茅花湯,當疹子發熱,鼻子開始流血,這表示毒素正通過血液排出,不應立即阻止;如果出血過多,這可能是火氣過盛的表現,必須立即使用此方制止,否則可能會導致昏厥。

茅花,當歸尾,牡丹皮,生地,炙甘草(各取等量)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另一種茅花湯配方如下:

茅花,歸尾,生地,梔子,黃芩,玄參

還有一種配方沒有當歸和玄參,但是加入了鬱金。

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再加入百草霜一起服用。

2. 發渴

化癍湯,治疹發渴最良。

人參(一錢),知母(一錢),甘草(五分),石膏(末,三錢)

上銼散,入粳米一小撮,水一盞煎六分,溫服。一方石膏以溫紙裹火煨。一方加萎蕤一錢。

葛根麥門冬散,治疹子初發,身熱頭痛,煩渴咳嗽,喜飲水者,此方主之。

乾葛,麥門冬(各一錢),石膏(三錢),升麻(五分),赤芍(五分),白茯苓(五分),甘草(五分)

上銼細,加淡竹葉七片,水煎七分,去渣,溫服。

人參白虎湯,治疹子出見渴者。

人參,知母,石膏,天花粉,葛根,麥冬(去心),淡竹葉,糯米

上銼細,水煎,以米熟為度,服。

白虎合解毒湯,疹出渴甚者,此方主之。

石膏(研塵末,四錢),知母(一錢),黃芩(一錢),天花粉(一錢),梔仁(一錢),黃連(一錢),生地黃(二錢),麥門冬(二錢)

上銼,入竹葉十二片,水二鍾煎一鍾,更磨入犀角汁,索湯水則與之,覺胃熱渴,更宜以此方多與之,胃清乃止,庶免牙疳之害。若真至牙疳成,而後清胃涼血解毒,往往噬臍無及矣,慎之慎之。

白虎蒼朮湯,治疹煩熱渴瀉。

蒼朮(一錢半),知母(一錢),甘草(三分),石膏(末,三錢),糯米(一撮)

上銼散,水煎六分,不拘時溫服。

豬苓湯,治疹毒煩渴及夏月中暑,煩熱喘渴。

豬苓(一錢),澤瀉(一錢半),茯苓(一錢半),滑石(一錢半),甘草(一錢半),阿膠(一錢)

上用水一升二合先煎前五味,取七合,去渣,入阿膠再煮一沸,分二服。

涼膈散,治疹瘡,上焦積熱,煩躁多渴,面赤面熱,頭昏咽燥,腫痛口瘡,便溺赤澀,狂言譫語,妄睡臥不安,並宜服之。

大黃(二錢),芒硝(二錢),甘草(二錢),連翹(四錢),梔子仁(一錢),黃芩(一錢),薄荷(一錢)

共為末,每服一二錢,竹葉、蜜少許煎服。

綠豆燈心炒米湯,治疹症發渴,以此頻飲之。

綠豆(一酒鍾),糯米(炒熟,一撮),燈心(三十根)

上水煎成湯,溫服頻頻。

白話文:

[對於口渴的情況]

「化癍湯」,用於治療出疹子時感到非常口渴,效果極佳。

配方包含:人參1錢、知母1錢、甘草5分、石膏3錢(研磨成粉末)。將這些藥材切碎混合,加入少量的粳米,以一碗水煎煮至剩下六分之水量,溫熱服用。另一種做法是,石膏用溫熱的紙包裹,再用火烤熱。還有一個版本,會額外添加萎蕤1錢。

「葛根麥門冬散」,適用於疹子剛出現,伴隨身體發熱、頭痛、口渴咳嗽,喜歡喝水的患者。

所需材料:乾葛、麥門冬各1錢,石膏3錢,升麻、赤芍、白茯苓、甘草各5分。將藥材切細,加入7片淡竹葉,用水煎煮至剩七分之水量,濾掉渣滓,溫熱服用。

「人參白虎湯」,適用於出疹子時感到口渴的病患。

人參、知母、石膏、天花粉、葛根、麥冬(去掉心部)、淡竹葉、糯米。將藥材切細,用水煎煮,煮到米熟的程度,然後服用。

「白虎合解毒湯」,出疹子且非常口渴的患者,可用此方。

石膏4錢(研磨成粉狀)、知母1錢、黃芩1錢、天花粉1錢、梔仁1錢、黃連1錢、生地黃2錢、麥門冬2錢。將藥材切碎,加入12片竹葉,用水煎煮至剩一半水量,再加入磨碎的犀角汁,隨時可喝,感覺胃熱口渴時,應多喝此方,直到胃部清爽為止,這樣可以避免牙齦潰爛的問題。如果等到牙齦真的潰爛才來清胃涼血解毒,常常已經來不及了,務必謹慎。

「白虎蒼朮湯」,適用於出疹子且煩躁、發熱、口渴、腹瀉的患者。

蒼朮1錢半、知母1錢、甘草3分、石膏3錢(研磨成粉末)、糯米少量。將藥材切碎混合,用水煎煮至剩六分之水量,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豬苓湯」,用於治療出疹子或夏季中暑,伴隨煩躁、發熱、喘息、口渴的患者。

豬苓1錢、澤瀉1錢半、茯苓1錢半、滑石1錢半、甘草1錢半、阿膠1錢。將前五種藥材用水煎煮至剩七分之水量,去渣後加入阿膠再煮開一次,分兩次服用。

「涼膈散」,用於治療出疹子、上半身熱量堆積、煩躁多汗、臉紅熱、頭暈喉嚨乾燥、腫脹疼痛、口腔潰瘍、排尿赤痛、胡言亂語、睡眠不寧等症狀。

大黃、芒硝、甘草各2錢、連翹4錢、梔子仁1錢、黃芩1錢、薄荷1錢。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1-2錢,加入少量竹葉和蜂蜜,煎煮後服用。

「綠豆燈心炒米湯」,出疹子口渴時,可頻繁飲用此湯。

綠豆一杯、炒熟的糯米少量、燈心30根。用水煎煮成湯,溫熱頻繁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