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科類編》~ 方 (8)

回本書目錄

方 (8)

1. 躁亂

辰砂五苓散,治疹收之後,日夜煩躁,譫語狂亂。

上為細末,溫水調服一二錢。熱甚,新汲涼水調下。

辰砂益元散,治同上。

滑石(六錢),粉甘草(炙,一錢),辰砂(三分)

上為細末,三五歲小兒每服一錢,十歲二錢,量大小加減白湯下。熱甚,以夏月新汲水下。

導赤散,治疹瘡心煩蘊熱,睡眠不寧,煩躁譫語,小便不利,面赤多渴。小兒貪食乳者,渴也。

白話文:

辰砂五苓散:治療麻疹出完後,白天黑夜都感到煩躁不安、胡言亂語和精神混亂。把藥材磨成粉末,用溫水調勻服用一兩到二兩。如果發燒嚴重,可以用新打來的冷開水調服。 辰砂益元散:用途與上述相同。 滑石六錢、粉甘草一錢、辰砂三分:把這些材料磨成粉末。三至五歲的小孩每次吃一錢,十歲的孩子可以吃二錢,根據小孩年齡大小酌情增減,用水送服。如果發燒嚴重,可以在夏天使用新打來的冷水送服。 導赤散:治療因麻疹而出現的心煩意燥、睡覺不安穩、胡言亂語以及排尿困難等症狀。面部紅腫且口渴也是此病的一種表現。小孩子因為過度飲食而產生口渴感。

生地,木通,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未,每服二錢,入淡竹葉,水煎,溫服。

白話文:

這是一種古方藥物配方。它包括了四種成分:生地、木通和甘草,每種成分的比例相等。

這些成分被磨碎並混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粉末狀的形式。每次服用兩錢這種粉末,加入一些淡竹葉,用水煮沸後溫熱飲用。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配方是根據傳統中醫理論制定的,並且可能不適用於所有情況或疾病。在使用任何草本植物或其他自然療法之前,最好先與您的醫生進行討論。

2. 失血

犀角地黃湯,治疹後吐血衄血,或大小便血。

犀角(另磨入),白芍,生地黃,牡丹皮

上銼,後三味煎熟,犀角磨汁入服。無犀角,以升麻代之。

黃連解毒湯,治臟毒諸熱,伏火積熱。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

白話文:

  • 犀角地黃湯:治療出疹後出血症狀,如嘔血、鼻血、大便和小便帶血。配方包括犀角(另外研磨加入)、白芍、生地黃和丹皮。先將除犀角外的其他草藥煮沸,然後再把犀角研磨成果汁混入飲用。若沒有犀角可用升麻代替。
  • 黃連解毒湯:治療內臟感染和其他熱病、潛在的火氣和長期累積的熱邪。配方由等量的黃連、黃芩、黃柏和梔子組成。將這些草藥切碎並用水煮沸服用。

3. 不食

加味四物湯,治疹後血虛胃弱,不進飲食。

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神麯(炒),砂仁,白朮,炙甘草

上銼,水煎服。如胃弱,去地黃。

四君子湯,治疹後傷食嘔吐,或服涼藥太多,致傷脾胃,不納飲食。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白話文:

加味四物湯:用於治療出疹後血液不足、胃部較弱的情況,不能正常吃飯。 配方成分:

  • 當歸
  • 川芎
  • 白芍
  • 生地
  • 神麩(炒)
  • 砂仁
  • 白朮
  • 灸甘草

以上成分混合研磨,用水煮沸服用。如果胃部較弱,則去除生地。

四君子湯:用於治療出疹後因過度食用食物而導致嘔吐,或者因為服用太多的冷性藥物而損傷脾胃,無法接受飲食。

配方成分:

  • 人參
  • 白朮
  • 茯苓
  • 甘草

上銼,水煎服。胃寒,加木香、砂仁;嘔,加藿香、陳皮。

七珍散,調胃進食,疹後虛弱不食者。

白朮(一錢),人參(一錢),茯苓(一錢),黃耆(一錢),白扁豆(一錢),山藥(一錢),炙甘草(五分)

上加粟米一撮、生薑一片、棗一枚,用水煎服。

白話文:

將藥材磨碎,用熱水煮沸後服用。如果脾胃虛寒,則可以加入木香和砂仁一起煮;如果有噁心嘔吐的症狀,還可以加上藿香和陳皮。 這個藥方叫做“七珍散”,主要用來調理腸胃功能,並且幫助那些在出疹之後身體虛弱而沒有食慾的人進食。 具體的配方包括:白朮3克,人參3克,茯苓3克,黃芪3克,白扁豆3克,山藥3克以及炙甘草1.5克。 最後,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再添加一小把小米、一塊生薑和一顆紅棗,然後再次用水煮沸即可飲用。

白朮散,調胃進食。

白朮(二錢),陳皮(一錢五分),人參(一錢),麥門冬(去心,二錢),厚朴(薑汁炒,七分)

上銼,水煎服。

錢氏白朮散,溫脾進食,止吐瀉,生津液。

白朮(一錢五分),人參(一錢),茯苓(一錢),炙甘草(一錢),藿香(一錢),乾葛(一錢),木香(三分)

水煎服。

加味二陳湯,治疹後痰氣壅滯,飲食不下。

白話文:

白朮散,用於調和胃氣,促進飲食吸收。

  • 白朮(二錢):具有健脾、燥濕的作用。
  • 陳皮(一錢五分):能理氣化痰,增強消化。
  • 人參(一錢):補氣養血,增強體力。
  • 麥門冬(去心,二錢):滋陰清熱,潤肺養胃。
  • 厚朴(薑汁炒,七分):除濕消積,行氣止痛。

以上藥材混合後,用水煎煮後服用。

錢氏白朮散,用於溫暖脾臟,促進飲食,止吐瀉,增加津液。

  • 白朮(一錢五分):健脾、燥濕。
  • 人參(一錢):補氣養血。
  • 茯苓(一錢):利水滲溼,調節體液。
  • 灸甘草(一錢):補中益氣,緩和藥性。
  • 藿香(一錢):芳香化濕,止吐。
  • 幹葛(一錢):清熱解毒,增強免疫力。
  • 木香(三分):理氣止痛,舒緩胃部不適。

以上藥材混合後,用水煎煮後服用。

加味二陳湯,用於治療疹後痰氣阻塞,飲食難以下嚥的症狀。

陳皮(去白),半夏(湯泡七次),白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五分),桔梗(七分),枳殼(麩炒,七分)

上加生薑一片,水煎,後食服。

平胃散,治疹後心腹脹滿悶,不進飲食,及傷食吐瀉。

蒼朮(米泔浸,炒),厚朴(薑汁炒),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二片、棗一枚,水煎,食遠服。有宿滯,加神麯、麥芽;有熱,加黃芩、黃連;胸膈滿脹,加枳殼;噁心,加藿香、砂仁;腹痛,加芍藥、木通。

白話文:

以下是對古文中醫方子的簡要解讀:

【平胃散】:治療麻疹過後出現的心腹部腫脅、消化不良和嘔吐拉肚子的情況。

配方如下:

  • 陳皮(去除白色部分):1兩;
  • 半夏(用開水浸泡七次):1兩;
  • 白茯苓:1兩;
  • 炙甘草:5分;
  • 桔梗:7分;
  • 枳殼(用麵粉炒熟):7分。

服用方法:加入一片生薑,用水煮沸,然後在飯後服用。

如果患者有長期積聚的食物殘渣,可以添加神曲和麥芽;如果有發燒或身體燥熱的情況,可增加黃芩和黃連;胸部和咽喉部感到脷脣,則需加上枳殼;若感覺到噁心想吐,應添加藿香和砂仁;如出現腹痛症狀,則需加入芍藥和木通。

以上是根據古籍《本草綱目》中的記載整理而成,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使用時還需結合個人病情進行調整,並請遵照醫生指導使用。

4. 中惡

調氣平胃散,治胃氣虛弱,卒犯不正之氣,手足逆冷,昏不知人,名曰中惡。

蒼朮(一錢半),厚朴(薑汁炒),砂仁(一錢),白豆蔻(一錢),烏藥(一錢),木香(一錢),白檀香(一錢),藿香(一錢),炙甘草(五分)

上銼,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調氣平胃散是用來治療胃氣虛弱且突然受到邪氣侵襲的情況,症狀包括四肢冰冷、昏迷不醒等。這種情況被稱為「中惡」。

配方中的成分有:蒼朮 1 錢半、厚朴(用薑汁炒)和砂仁各 1 錢、白豆蔻和烏藥各 1 錢、木香和白檀香各 1 錠、藿香 1 錠以及炙甘草 5 分。

以上材料磨碎後加入兩杯水和三片生薑一起煮至剩下一杯左右,於餐前服用即可。

藿香正氣散,凡受四時不正之氣,發熱頭痛,嘔逆噁心,此方主之。

白朮,白茯苓,陳皮,厚朴,半夏,白芷,大腹皮,紫蘇,藿香,桔梗(各等分),炙甘草(減半)

上銼,每服三五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熱服。

白話文:

如果受到四季不合常規的氣候影響,出現發燒、頭痛、想吐、噁心想吐的情況,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 白朮、白茯苓、陳皮、厚朴、半夏、白芷、大腹皮、紫蘇、藿香和桔梗,這些材料要按照相同比例切碎,每次服用三到五兩,再加上三片生薑和一個棗子,用水煮沸後再溫暖地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