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科類編》~ 方 (6)
方 (6)
1. 吐瀉
竹茹石膏湯,治疹症作吐。
陳皮,竹茹,石膏,白茯苓,石膏,半夏,甘草(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
升麻澤瀉湯,治疹症自利。
升麻,澤瀉,豬苓,赤苓,黃連(酒炒),滑石,甘草(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
五苓六一散,治疹症泄瀉。
白朮,白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官桂(減半),滑石(八分),甘草(五分,以上三味另為末,臨服入)
水煎,攪勻空心服。
加減四苓散,治新瀉熱瀉。
蒼朮(泔浸,炒,一錢),白茯苓(一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炙甘草(三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加味四苓散,治疹後瀉利,乃積熱於大腸。
澤瀉(一錢),白茯苓(一錢),豬苓(一錢),白朮(一錢),木通(一錢),白芍(八分),黃芩(八分),黃連(八分)
上銼,水煎服。
柴苓湯,治疹瀉,小便不利。
柴胡(二錢半),茯苓(一錢半),黃芩(一錢半),豬苓(一錢半),澤瀉(一錢),白朮(一錢半)
上銼,水煎,分三服,溫服。
春澤湯,即五苓散去桂加人參。
治夏月中暑而嘔瀉。
黃芩湯,疹子發熱吐利,乃邪火內迫,純是熱症,不可作寒論,用此方加減。
黃芩(一錢半),白芍(六錢),炙甘草(一錢),大棗(一枚)
上銼細,加大棗一枚,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溫服。上焦多吐,加茅根、蘆根、枇杷葉;下焦多利,送下香連丸,方見滯下;中焦吐利,多加蘆根,煎調六一散。
升芍湯,解表和中,若脾胃虛弱,先後泄瀉,皆用之。
升麻(一錢),葛根(一錢),芍藥(一錢),人參(一錢,或用或減),白朮(一錢),白茯苓(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若疹正出時泄瀉,加豬苓、澤瀉;大熱瀉,加黃芩;瀉久虛寒,加木香、砂仁、肉桂。
四君子合消毒湯,治麻疹未出而先曾泄瀉,致元氣虛弱,不能升發毒氣者,急此以補中散表。
人參,白朮,白茯苓,炙甘草(減半),荊芥,牛蒡子(炒,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理中湯,治傷食傷冷,或過服寒涼,致傷脾胃而瀉。
人參(一錢),白朮(一錢),乾薑(炮,一錢),炙甘草(一錢)
上銼,水煎服。
豆蔻丸,治久瀉滑脫不止。
肉豆蔻(麵裹煨,五錢),白龍骨(五錢),訶子肉(五錢),赤石脂(七錢五分),枯礬(五分),炒砂仁(三錢)
上為細末,飲丸如黍米大,周歲小兒三十丸,三歲百丸,溫米湯下,瀉止勿服。一方無龍骨。
白話文:
【嘔吐與腹瀉】
-
[竹茹石膏湯]:用於治療因疹症引發的嘔吐。 成份:陳皮、竹茹、石膏、白茯苓、半夏、甘草(每樣藥材用量相同) 服用方法: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
[升麻澤瀉湯]:用於治療因疹症導致的腹瀉。 成份:升麻、澤瀉、豬苓、赤苓、黃連(酒炒)、滑石、甘草(每樣藥材用量相同) 服用方法: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
[五苓六一散]:用於治療因疹症引起的腹瀉。 成份:白朮、白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官桂(減半量)、滑石(八分)、甘草(五分)(上述三種藥材需磨成粉末,在服用時加入) 服用方法:將藥材用水煎煮,攪拌均勻,空腹服用。
-
[加減四苓散]:用於治療新的熱性腹瀉。 成份:蒼朮(浸於米泔水中,炒制,一錢)、白茯苓(一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炙甘草(三分) 服用方法:將藥材切碎,加入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
[加味四苓散]:用於治療疹後腹瀉,由大腸積熱引起。 成份:澤瀉(一錢)、白茯苓(一錢)、豬苓(一錢)、白朮(一錢)、木通(一錢)、白芍(八分)、黃芩(八分)、黃連(八分) 服用方法: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
[柴苓湯]:用於治療疹後的腹瀉,且伴有小便不暢。 成份:柴胡(二錢半)、茯苓(一錢半)、黃芩(一錢半)、豬苓(一錢半)、澤瀉(一錢)、白朮(一錢半) 服用方法: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分成三次服用,溫服。
-
[春澤湯]:即五苓散去掉官桂,加入人參,用於治療夏季中暑引起的嘔吐腹瀉。
-
[黃芩湯]:用於治療疹子發熱,伴隨嘔吐腹瀉,屬於純熱證,不宜誤認爲寒證。使用此方,可適當增減。 成份:黃芩(一錢半)、白芍(六錢)、炙甘草(一錢)、大棗(一枚) 服用方法:將藥材切細,加一枚大棗,用水一盞煎至七分,飯前溫服。上焦多嘔吐,可加入茅根、蘆根、枇杷葉;下焦多腹瀉,可配合香連丸(方見滯下);中焦同時嘔吐腹瀉,可多加蘆根,調和六一散一同煎服。
-
[升芍湯]:用於解表和中,若脾胃虛弱,先後出現腹瀉,皆可用此方。 成份:升麻(一錢)、葛根(一錢)、芍藥(一錢)、人參(一錢,根據情況使用或減少)、白朮(一錢)、白茯苓(一錢)、甘草(五分) 服用方法: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若在疹子正發作時腹瀉,可加入豬苓、澤瀉;若爲大熱腹瀉,可加入黃芩;若腹瀉久虛寒,可加入木香、砂仁、肉桂。
-
[四君子合消毒湯]:用於治療麻疹未出但已先有腹瀉,導致元氣虛弱,無法升發毒氣的情況,緊急時用此方補中散表。 成份:人參、白朮、白茯苓、炙甘草(減半量)、荊芥、牛蒡子(炒,各一錢) 服用方法: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
[理中湯]:用於治療因飲食不當、過食寒涼導致脾胃受傷而腹瀉。 成份:人參(一錢)、白朮(一錢)、乾薑(炮製,一錢)、炙甘草(一錢) 服用方法: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
[豆蔻丸]:用於治療長期腹瀉不止。 成份:肉豆蔻(面裹煨,五錢)、白龍骨(五錢)、訶子肉(五錢)、赤石脂(七錢五分)、枯礬(五分)、炒砂仁(三錢) 製作及服用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製成如黍米大小的丸藥。一週歲的小兒服用三十丸,三歲小兒服用一百丸,用溫米湯吞服。腹瀉停止後則不必再服。另一版本無龍骨成分。
2. 滯下(即赤白痢)
黃芩芍藥湯,治疹症滯下。
條芩(三錢),白芍(炒,三錢),升麻(二錢),炙甘草(一錢)
上銼,水煎服,或少加大黃微利之。
加味黃芩湯,治疹自利,甚則裡急後重而為滯下。
黃芩(一錢半),黃連(一錢半),白芍(三錢),甘草(七分),滑石末(三錢,若滑石不煎,調服止於一錢)
上銼,水煎服。血痢,加地榆二錢。
黃芩湯,疹前曾有瀉痢,先用清解之藥,至於疹後變為休息痢,治法不問赤白,若見裡急後重,晝夜無度,即用此方。
黃芩,黃連,當歸,川芎,人參,青皮,枳殼,木香,炙甘草,檳榔(各等分)
上水煎服,調益元散服。氣盛者,加酒大黃微利之。
三黃湯,疹後痢疾,如壯盛之人,有怫鬱挾食積而能食者,以此微利之。
黃芩(炒),黃連(炒),大黃(酒蒸,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以微利為度。如飲食厚味,積毒於大腸,下鮮血或如豆汁煙塵水者,加檳榔、枳殼,水煎服,調天水散。
香連丸,治疹後紅白痢。
黃連(淨,十兩),吳茱萸(五錢)
二味同用水拌勻,頓滾水內半日,取出炒乾,去茱萸不用,加木香三兩不見火,為細末,醋糊丸,空心量大小加減服之。
香橘丸,患痢不飲湯藥者,此方主之。
使君子(去殼,一兩),訶子(煨,去殼,二錢半),神麯(炒,一錢),麥芽(炒,一錢),炙甘草(一錢),厚朴(薑汁炒,一錢),橘紅(一錢半),廣木香(一錢二分)
上為極細末,煉白蜜為丸,如綠豆大,食前米飲下三十丸。
黃連柏葉湯,治疹後赤痢,時下鮮血。
黃連(薑汁炒),側柏葉(炒),槐花(炒),荊芥穗,歸尾(酒洗),川芎,條芩(炒),枳殼(麩炒)
上銼,水煎,空心溫服。
枳殼丸,治疹後白痢。
吳茱萸,枳殼(麩炒),升麻,白芍,滑石,椿根皮
上為細末,烏梅取肉為丸,空心白湯送下。
白話文:
[病症:赤白痢]
【黃芩芍藥湯】,適用於治療疹狀伴隨的赤白痢疾。
配方:黃芩(3錢),白芍(炒過,3錢),升麻(2錢),炙甘草(1錢)。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服用,或可適量加入大黃以輕微通便。
【加味黃芩湯】,適用於治療疹後自行出現的腹瀉,嚴重時會感到肛門墜脹且排便困難,形成赤白痢。
配方:黃芩(1錢半),黃連(1錢半),白芍(3錢),甘草(7分),滑石粉(3錢,若滑石粉不煎煮,只用1錢調服)。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服用。若是血痢,可再加入地榆2錢。
【黃芩湯】,疹發前若有腹瀉痢疾,應先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至疹後轉為休息痢疾,無論是赤痢還是白痢,只要出現肛門墜脹且排便困難,不分晝夜,即可使用此方。
配方:黃芩,黃連,當歸,川芎,人參,青皮,枳殼,木香,炙甘草,檳榔(各等分)。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可搭配益元散服用。若體質較強壯,可加入酒大黃輕微通便。
【三黃湯】,疹後的痢疾,對於身強力壯的人,如有鬱悶且食積但仍有食慾者,可用此方輕微通便。
配方:黃芩(炒過),黃連(炒過),大黃(酒蒸,各等分)。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服用,以輕微通便為度。如飲食過於濃厚,毒素積聚在大腸,導致排出鮮血或如豆汁、煙塵水的,可加入檳榔、枳殼,用水煎煮服用,並搭配天水散。
【香連丸】,適用於治療疹後的紅白痢疾。
配方:黃連(淨,10兩),吳茱萸(5錢)。兩種藥材用水拌勻,浸泡在滾水中半天,取出炒乾,去掉吳茱萸,加入3兩木香(不需炒製),研磨成細粉,用醋糊製成丸狀,空腹按個人需求調整服用量。
【香橘丸】,對於患痢疾而不願喝湯藥的患者,此方為首選。
配方:使君子(去殼,1兩),訶子(煨過,去殼,2錢半),神麯(炒過,1錢),麥芽(炒過,1錢),炙甘草(1錢),厚朴(薑汁炒過,1錢),橘紅(1錢半),廣木香(1錢2分)。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用煉製的白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狀,飯前用米湯送服30粒。
【黃連柏葉湯】,適用於治療疹後的赤痢,常見鮮血。
配方:黃連(薑汁炒過),側柏葉(炒過),槐花(炒過),荊芥穗,歸尾(酒洗過),川芎,黃芩(炒過),枳殼(麩炒過)。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空腹溫熱服用。
【枳殼丸】,適用於治療疹後的白痢。
配方:吳茱萸,枳殼(麩炒過),升麻,白芍,滑石,椿根皮。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烏梅肉製成丸狀,空腹用白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