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輯要》~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見點三日治法

見點用藥,與初發略同,初發之藥,在發散而兼解毒,見點之藥,宜解毒而佐升提。凡補滯辛熱,如肉桂、附子、丁香、乾薑、茯苓、茯神、鹿茸、鹿血、白朮、半夏、淮山、棗仁、遠志、蒼朮、藿香、砂仁、豆蔻、訶子、五味之類,此時猶不敢妄投,即用黃耆、甘草,亦用生而不用炙,芍藥用赤而不用白,地黃用生而不用熟,蓋慮其滯毒氣,助毒火,以貽禍於其後也。

見點要合常期,發熱四日見標者吉,三日見標者次之,若二日即見者凶,一日見者尤凶。雖然不應出而出者固重,若應出而不出,亦不為輕。自古方書,皆詳於已出之後,而略於未出之前,深言出而稠密之危,不言留中不出之禍。不知已出之毒,外寇也;未出之毒,內寇也。

速出稠密者,外攻也;留中不出者,內攻也,內寇與外寇孰烈,內攻與外攻孰重,故痘已出而死者,必在旬日之外,未出而死者,必在六日之中,凡小兒發熱三四日而未見點者,急用捻子照之,其痘隱於皮膚之間,歷歷可指,辨其虛實寒熱而速治之,庶毒不內攻也。

痘出不快,痘至五日上,頭面胸背俱宜出矣,若猶隱於皮膚之內,欲出不出,謂之不快,此症有數等,或為風寒所閉,或為熱毒所壅,或因元氣不足,最宜詳辨。皮下之點,不甚紅紫,鼻塞聲重,咳嗽惡風,膚起雞皮,迷悶不醒而出不快者,此為風寒所閉也,宜加減參蘇飲(十一)散之,或升麻湯,用升麻、防風、川芎、蟬蛻、牛子、連翹、枳殼、麥冬、桔梗、陳皮、紫草、甘草、山楂、山甲、前胡、紫蘇,弱者加參、耆,薑蔥引,熱服。服後被蓋片時,取微汗,痘即見矣。

再用推拿以松其肌表,痘尤易出。皮下之點紅紫,或密如蠶種,或一片不分顆粒,唇紅舌黃,臍下痛,煩悶咬牙,目赤口臭,身熱大便閉,而出不快者,此為熱毒所壅,血氣不流行也,宜調元化毒湯(十)去參、耆,加小川芎清之,或加酒蒸大黃微利之,或用上升麻湯,去紫蘇加黃芩、黃連。以上二症,必從前失於解表,身無微汗,故欲出而不能。

若皮下之點淡白,唇亦淡白,倦臥,飲食減少,二便清利,身涼,手足冰冷,目閉無魂,而出不快者,此元氣不足,不能送毒出外也,宜補中益氣湯,若無人參,須加官桂、鹿茸,或溫中益氣湯(九)托之。大抵痘之不出,多屬此三症,詳審而治之,無不出矣。

又有因邪穢所觸,隱伏而出不快,其痘必癢,宜平和湯(+二)解之,外以蒼朮、紅棗或沉香、檀香、乳香等燒煙燻之(一說蒼朮乾燥不可用),以避其氣,仍看痘色暈腳,或宣之,或補之。

夏月為暑氣所遏,痘出不快,煩渴,宜人參白虎湯加糯米一撮,或五苓散(茯苓用赤者)加木通、乾葛、生薑,或辰砂益元散加車前、木通、牛子,用香薷煎水調服,暑退痘自出(凡治傷暑,宜利水,蓋暑不可汗下,當從小便解泄也)。小兒出痘之時,痘毒達於皮膚,宜熱氣透泄,不可包裹太甚,致毒氣壅鬱,其痘必多,且恐鼓動浮游之火,有夾丹、夾癮之患。

白話文:

見點三日治法

痘疹初起,用藥與初期略同。初期用藥著重發散兼解毒,而痘疹已見(見點)則應以解毒為主,輔以升提之藥。凡是助長停滯的辛熱之物,例如肉桂、附子、丁香、乾薑、茯苓、茯神、鹿茸、鹿血、白朮、半夏、淮山藥、棗仁、遠志、蒼朮、藿香、砂仁、豆蔻、訶子、五味子等,此時都不敢輕易使用。即使是黃耆、甘草,也要用生的,不用炙過的;芍藥用赤芍,不用白芍;地黃用生地,不用熟地。這是因為擔心這些藥物會助長毒氣,加重毒火,留下後患。

痘疹出現的時間與病程預後相關。發熱四天後見痘疹者預後良好,三天見痘次之,若兩天或一天就見痘者預後不良。痘疹雖不應出而出的情況更為嚴重,但痘疹應出而不出,也不容輕忽。古方書多詳述痘疹已出後的處理,而忽略未出之前的處理,著重於痘疹已出稠密時的危險,卻未提及痘疹未出的禍患。其實,已出的毒是外在的敵人,未出的毒才是內在的敵人。

痘疹迅速密集地出現,是外在的攻擊;痘疹停滯不出,是內在的攻擊。內在的攻擊比外在的攻擊更為嚴重。因此,痘疹已出而死者,大多在十天以後;痘疹未出而死者,大多在六天之內。小兒發熱三四天未見痘疹者,應立即用燈光照射,痘疹往往隱藏於皮膚之下,仔細觀察,辨明虛實寒熱,及時治療,以防毒氣內攻。

痘疹出得不好,到第五天,頭面、胸背都應該出疹了。如果痘疹還隱藏在皮膚內,欲出不出,稱為痘疹不快,此症有幾種情況:可能是風寒閉阻,可能是熱毒壅盛,也可能是元氣不足。需仔細辨別。

如果皮下痘疹顏色不紅不紫,鼻塞聲音重,咳嗽怕風,皮膚起雞皮疙瘩,昏迷不醒,痘疹出得不好,這是風寒閉阻,宜加減參蘇飲或升麻湯,藥物包括升麻、防風、川芎、蟬蛻、牛子、連翹、枳殼、麥冬、桔梗、陳皮、紫草、甘草、山楂、山甲、前胡、紫蘇等,體質虛弱者加人參、黃耆,用薑蔥引,熱服。服藥後蓋被片刻,微微出汗,痘疹就會出現。再用推拿鬆解肌膚,痘疹更容易出現。

如果皮下痘疹紅紫,或密集如蠶豆,或一片不分顆粒,嘴唇紅舌黃,臍下疼痛,煩躁咬牙,眼睛紅腫口臭,發熱便秘,痘疹出得不好,這是熱毒壅盛,氣血運行不暢,宜調元化毒湯去人參、黃耆,加川芎清熱,或加酒蒸大黃輕瀉,或用升麻湯去紫蘇加黃芩、黃連。以上兩種情況,都是因為前期未解表,身體沒有微微出汗,所以痘疹欲出而不能出。

如果皮下痘疹淡白,嘴唇也淡白,倦怠嗜睡,食慾減少,大小便清利,身體發涼,手腳冰冷,眼睛閉合無神,痘疹出得不好,這是元氣不足,不能將毒氣送出體外,宜用補中益氣湯,若無人參,須加肉桂、鹿茸,或溫中益氣湯。總之,痘疹不出,大多屬於這三種情況,仔細辨別,對症治療,痘疹就能順利排出。

還有一些情況是因為邪穢侵犯,痘疹隱伏不出,痘疹會很癢,宜用平和湯解之,外用蒼朮、紅棗或沉香、檀香、乳香等燒煙燻之(一說蒼朮乾燥不可用),以避其氣,再觀察痘疹的顏色,或宣泄或補益。

夏季因暑熱阻遏,痘疹出得不好,煩渴,宜用人參白虎湯加糯米少許,或五苓散(茯苓用赤茯苓)加木通、葛根、生薑,或辰砂益元散加車前子、木通、牛子,用香薷煎水調服,暑氣退了,痘疹自然會出現(凡治療中暑,宜利水,因為中暑不可汗下,應從小便排出)。小兒出痘時,痘毒已達皮膚,宜讓熱氣透發,不可包裹太緊,以免毒氣鬱結,痘疹增多,而且恐致夾丹、夾癮等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