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輯要》~ 卷五 (6)
卷五 (6)
1. 痘科諸方
(九九)雄黃解毒丸
雄黃,盆金,巴霜
共為末,米糊丸,如米大。好酒下。
(一百)張:梔連二陳湯
陳皮,桔梗,茯苓,花粉,黃連,黑梔,瞿麥,木通
(百一)四苓散
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百二)調脾散
白朮,茯苓,白芍,神麯,炙草,香附,厚朴,木香,砂仁,蓮肉,訶子肉,苡仁,山楂,肉豆蔻(麵煨,去淨油),陳皮
虛甚者,加人參。
(百三)九味丸
白朮,茯苓,豆蔻(制見上),訶子(煨取肉),砂仁,木香,龍骨(煅),赤石脂(煅),枯白礬
共為末,米糊丸。
(百四)黃連解毒湯
黃芩,黃連(俱酒炒),枳殼,歸尾,紅花,酒大黃,甘草
(百五)和中湯
人參,當歸,枳殼,陳皮,木香,甘草
(百六)調胃承氣湯
枳殼,酒大黃,檳榔,甘草,姜(引)
(百七)芩連湯
芩,連(俱酒炒),當歸,川芎,甘草,木香,赤芍
冬,加升麻。
(百八)香連丸
川連(吳茱制),木香
為末,醋糊丸。米飲下。
(百九)潤湯丸
歸尾,生地,麻仁,桃仁,甘草
(百十)調元解毒湯
黃耆,當歸,牛子,連翹,黃芩,花粉,生地,木通,前胡,人參,甘草
(百十一)(見三十)
(百十二)加味升麻湯
升麻,防風,桔梗,川芎,陳皮,牛子,連翹,山楂,柴胡,蟬蛻,赤芍,甘草,木通
(百十三)解毒湯
連翹,牛子,枳殼,木通,防風,桔梗,紫草,川芎,升麻,蟬蛻,黃芩,黃連,前胡,麥冬,甘草
(百十四)導赤解毒湯
木通,車前,生地,門冬,甘草,茯神,石菖,梔子,人參,燈芯
(百十五)安神丸
牛黃,黃連,當歸,梔仁
共為末,入豬心血和為丸,硃砂為衣。燈芯湯下,若無牛黃,則加川貝、膽星、琥珀。
(百十六)寧肺散
知母,牛子,桔梗,陳皮,馬兜鈴,杏仁,生地,川貝母,桑皮,酒芩,甘草
(百十七)理咽散
桔梗,牛子,元參,山豆根,黃芩,甘草
(百十八)吹喉丹
黃連,青黛,兒茶
(百十九)人參解毒湯
人參,元參,牛子,石膏,知母,黃芩,山豆根,甘草
(百二十)調元生脈湯
人參,炙耆,炙草,當歸,門冬,官桂
甚者加附子。
(百廿一)桂枝芍藥湯
桂枝,赤芍,柴胡,防風,獨活,羌活,川芎,鉤藤,當歸,牛子,白芷
(百廿二)祛風滋血湯
黃耆,當歸,白芍,元枝,鉤藤,殭蠶,白朮,川芎,官桂
(百廿三)涼血地黃湯
黃連,歸尾,生地,梔仁(炒),元參,甘草,犀角
諸血不止,加炒蒲黃、藕節。
(百廿四)清胃散
石膏,寒水石(俱煅)
先以黃芩,、黃柏、黃連、南星、貝母、藿香、甘草濃煎,後入二石,取起曬乾,如是者數次,取二石為末,加硼砂。
白話文:
痘科諸方
(九九) 雄黃解毒丸:雄黃、雄黃粉末、砒霜,研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米粒大小的丸藥,用好酒送服。
(一百) 張氏梔連二陳湯:陳皮、桔梗、茯苓、花粉、黃連、梔子、瞿麥、木通。
(百一) 四苓散: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百二) 調脾散:白朮、茯苓、白芍、神麴、炙甘草、香附、厚朴、木香、砂仁、蓮子肉、訶子肉、薏苡仁、山楂、肉豆蔻(麵煨去油),陳皮。體虛嚴重者,加人參。
(百三) 九味丸:白朮、茯苓、豆蔻(制法同上)、訶子(煨取肉)、砂仁、木香、龍骨(煅)、赤石脂(煅)、枯白礬。研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丸藥。
(百四) 黃連解毒湯:黃芩、黃連(酒炒)、枳殼、益母草、紅花、酒大黃、甘草。
(百五) 和中湯:人參、當歸、枳殼、陳皮、木香、甘草。
(百六) 調胃承氣湯:枳殼、酒大黃、檳榔、甘草、生薑(引藥)。
(百七) 芩連湯:黃芩、黃連(酒炒)、當歸、川芎、甘草、木香、赤芍。冬季服用,加升麻。
(百八) 香連丸:川黃連(吳茱萸制)、木香。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丸藥,用米湯送服。
(百九) 潤湯丸:益母草、生地黃、麻仁、桃仁、甘草。
(百十) 調元解毒湯:黃耆、當歸、牛膝、連翹、黃芩、花粉、生地黃、木通、前胡、人參、甘草。
(百十一) (見三十)(此處原文缺失,無法翻譯)
(百十二) 加味升麻湯:升麻、防風、桔梗、川芎、陳皮、牛膝、連翹、山楂、柴胡、蟬蛻、赤芍、甘草、木通。
(百十三) 解毒湯:連翹、牛膝、枳殼、木通、防風、桔梗、紫草、川芎、升麻、蟬蛻、黃芩、黃連、前胡、麥冬、甘草。
(百十四) 導赤解毒湯:木通、車前子、生地黃、麥冬、甘草、茯神、石菖蒲、梔子、人參、燈芯草。
(百十五) 安神丸:牛黃、黃連、當歸、梔子仁。研磨成粉末,加入豬心血和成丸藥,用硃砂做外衣。用燈芯草湯送服。若無牛黃,則加川貝母、膽星、琥珀。
(百十六) 寧肺散:知母、牛膝、桔梗、陳皮、馬兜鈴、杏仁、生地黃、川貝母、桑白皮、酒黃芩、甘草。
(百十七) 理咽散:桔梗、牛膝、玄參、山豆根、黃芩、甘草。
(百十八) 吹喉丹:黃連、青黛、兒茶。
(百十九) 人參解毒湯:人參、玄參、牛膝、石膏、知母、黃芩、山豆根、甘草。
(百二十) 調元生脈湯:人參、炙黃耆、炙甘草、當歸、麥冬、肉桂。症狀嚴重者加附子。
(百廿一) 桂枝芍藥湯:桂枝、赤芍、柴胡、防風、獨活、羌活、川芎、鉤藤、當歸、牛膝、白芷。
(百廿二) 祛風滋血湯:黃耆、當歸、白芍、桂枝、鉤藤、殭蠶、白朮、川芎、肉桂。
(百廿三) 涼血地黃湯:黃連、益母草、生地黃、梔子仁(炒)、玄參、甘草、犀角。各種出血不止者,加炒蒲黃、藕節。
(百廿四) 清胃散:石膏、寒水石(俱煅)。先用黃芩、黃柏、黃連、天南星、貝母、藿香、甘草濃煎,然後加入二石,取起曬乾,如此反覆數次,將二石研磨成粉末,加入硼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