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輯要》~ 雜症 卷三下 (5)

回本書目錄

雜症 卷三下 (5)

1. 眼出血

初熱眼出血,此毒氣橫肆上攻,暴烈於精華也,後必不救。

2. 耳出血

初熱耳出血,耳為腎之竅,毒氣橫烈,腎氣已敗,故血逆上攻,出於其竅,必不能救。

3. 耳膿血

痘後耳內腫痛,流出膿血,俗名「蠶耳」,須先用棉花攪淨,後用黑砂糖,水調少許,滴清耳內,立愈,戒勿抓挖。

4. 痘瘡血

血有從痘瘡出者,肉分空虛,元氣走泄也,必死。

5. 諸竅出膿

諸竅出膿無妨,行漿之際,有眼耳鼻出膿,口吐臭膿者,皆由其內有痘,不能結痂,潰而出膿,不必施治,內痘成膿,則毒化矣。

6. 中風

發熱之時,腠理開張或中風邪,忽然直視,張口吐舌,不能言,宜參蘇飲(百三十)或消風散(百三一),或一時無藥則以薑汁灌下,且用推拿法。又用桃樹皮、薑、蔥、豆豉、川烏共搗,燒酒炒溫,敷臍及囟門二處,汗出自愈。

痘正出時,忽然直視,牙關緊閉,此調護不謹,為風寒所襲也,且勿輕用驅風峻藥,宜姜附湯(十三),濃煎灌下一二杯,出微汗即愈。

起脹灌漿痘後,有中風之症,俱用人參黃耆乾薑附子桂枝麻黃、殭蠶(炒)、防風、炙草;牙關緊閉,用燈火於兩牙交穴,各一灸,其口自開。灌膿時其痘皆好,忽然噤口直視,痘皆變為瓦霜色,是中風也,不必驚慌,急用生薑汁灌下,仍用乾薑、附子、官桂,喉中有痰,加半夏溫服,令出微汗即愈。

7. 中痰

發熱之時,毒火熏蒸,痰涎壅盛,滯於咽喉,不能言語,狀若中風,但喉內痰鳴,是中痰也,最為危急。須以生薑汁灌下,若不能進藥,用鴨翅毛透入喉中,攪出痰涎,令其自吐,然後用陳皮桔梗半夏、南星、花粉、天麻竹黃硃砂,濃煎服,或加礞石,或用鎮驚丸(九十一),薑汁引,此急則治其標也。若痘欲出不出,急剖生雄雞,燒酒噴,敷臍,連用二三隻,將痘托出或可救。

凡痘欲出不出,此方最妙。

8. 多痰

灌膿前後,數日有痰,用白附子,熱水磨服,切不可用二陳湯,恐燥陽明,孤陽無陰,不能生化,至收靨時,用之無妨。痘出稠密,漿不甚滿,至回水結痂時,飲食減,痰液多,宜養胃開痰湯(二十四)。

9. 流涎

灌漿時,口角流涎不止,乃胃弱也,急用參砂和胃散(五),否則胃弱不能行漿,恐變咬牙之症,則難治矣。時值瘧疾,復出痘瘡,口吐白涎,咳嗽失聲,用生薑切片,包大附子煨,再取薑汁,和當歸、生地、白芍,共搗爛敷臍中,一炷香久。

10.

初熱時,身有微汗,其毒乃出,有汗則不宜發散,然有自汗,有盜汗,痘未出之先,縱有自汗盜汗,皆不可驟止,以閉其毒。痘既出後,或盜汗自汗之甚,恐表虛後難成漿,急宜斂汗固表,用人參、炙耆、當歸白芍桂枝、麥麩(炒)。身冷惡寒,用人參、炙耆、當歸、川芎、白芍、肉桂附子、炮薑、炙草,起水後加白朮、淮山,服此仍大汗如珠,寒戰不已,昏沉煩渴,此亡陽症也,不治。

痘前腠理開通,毒乃不閉,故宜有汗,痘後腠理緊閉,風邪方不能入,故不宜過汗。若有自汗盜汗之症,乃表虛也,宜用人參、炙耆、炙草、當歸、黃連(炒)、桂枝煎服。又方,用當歸、炙耆、炙草、生地、麥冬、黃連(炒)、麥麩,入豬心內煎服,痘後身涼,冷汗不止,形氣雖實而精神稍疲,此陰陽交戰,宜歸耆湯(二十三)。有過服熱藥,汗出不止者,必漿濃痂厚。

痘出腎經,腰腹絞痛,吐瀉交作,手足冰冷,大汗如注,此陰盛陽衰最險,急用乳香沒藥、人參各一錢,作丸納臍中,再用艾絨炒熱,敷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