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輯要》~ 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4)

1. 灌漿逆症

痘紫黑慘暗,乾枯塌陷者死。諸痘有漿,獨天庭不起,乾枯而塌者死。天庭之痘,如沸水澆皮,延及兩頰,漸干而枯,似靨非靨者死。頭面腫甚,痘皆抓破,臭不可聞者死。面腫早退,痘陷無膿,目無神光者死。漿不充實,不肯結痂,泄瀉寒戰者危,用桂附理中湯或可救。

頭上稠密,身上稀疏,痘色淡白,不起灌者,氣血兩虛也,宜千金內托散(十六)加升麻,四肢不起者,加白朮、桂枝。滿身無皮,流水不止,此爛痘也,宜內服實漿散(百七三),外用除泡散(百七五)、敗草散(二百二五)敷之,或多取茶葉,水煎過,鋪床上,用草紙隔一層,令兒睡其上,一夜膿水盡干。痘灰白皮薄,擦即破者死。

二便閉結,腹脹聲啞,肌肉焦黑,目閉無魂者死。痘爛無膿,吐瀉不止,二便下血,乳食不化者死。灌濃之際,面部諸處即有乾枯黑靨者死。抓破之痘,復與內托,亦不補漿,目開腫退,此毒入內攻也,不治。痘頂有孔,漏出膿水,堆結乾枯灰白,如天泡瘡及賴頭之形,此名漏瘡,不治,用人參、炙耆、當歸、官桂、川芎、白朮、白芷、炙草、丁香、淮山、龍眼、蓮肉,煎服,或可救。起灌時,舌上有黑點,此疔生舌上也,不治。

漿不滿而燥癢,擦破血出,隨即焦乾,如鍋焦樣,不治。長漿不濃,渾身是淡白水漿,形如燈籠,及回水之際,燥癢異常,擦破即干,如蛇蛻者,不治。

補:膿漿未滿,而痘平塌,根腳若有黃漿,名曰萎黃不治。灌漿時,各處飽滿,惟手足不飽滿,或灰白色,或清淡水,或虛餒平塌,此脾胃弱也,用黃耆、桂枝、防風、炙草、白芍、生薑、棗肉,名快斑越婢湯。

白話文:

[灌漿逆症]

如果痘痘呈現紫色或黑色,且看起來很暗淡,表面乾枯並且凹陷,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

所有痘痘都已經有了漿液,但只有額頭上的痘痘沒有鼓起來,反而呈現乾枯和塌陷的情況,這也會導致死亡。

額頭上的痘痘,像是被滾水澆在皮膚上,蔓延到兩側臉頰,逐漸乾燥而變得枯萎,看起來像痘疤但又不是,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

頭部和麪部腫脹嚴重,痘痘都被抓破,發出惡臭,這種情況也會導致死亡。

面部腫脹提前消退,痘痘凹陷且沒有膿包,眼睛缺乏神采,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

如果漿液不夠充盈,不肯結痂,並且出現腹瀉和畏寒發抖的症狀,這種情況很危險,可能需要用桂附理中湯來救治。

如果頭部痘痘密集,身體其他部位則相對稀少,痘痘顏色淡白,沒有鼓起來的跡象,這表示氣血兩虛,應該使用千金內託散,並且加入升麻,如果四肢也沒有鼓起來的跡象,應再加入白朮和桂枝。

如果全身的皮膚都已經破損,持續流著膿水,這是爛痘的症狀,應該內服實漿散,外用除泡散和敗草散,或者可以將大量的茶葉用水煮過後,鋪在牀上,再鋪一層草紙,讓孩子睡在上面,一夜之間膿水就能乾掉。如果痘痘顏色灰白,皮膚很薄,一擦就破,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

如果大小便不通暢,腹部脹大,聲音嘶啞,肌肉焦黑,眼睛閉合,眼神空洞,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

如果痘痘爛掉,沒有膿包,不斷嘔吐和腹瀉,大小便帶血,無法消化母乳和食物,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

在痘痘鼓起漿液的時候,如果臉部任何地方出現乾枯的黑疤,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

被抓破的痘痘,即使再用內託法,也不會補充漿液,眼睛睜開,腫脹消退,這表示毒素進入體內,攻擊內部器官,這種情況無法治療。

如果痘痘頂端有小孔,流出膿水,結成一堆,變乾枯且顏色灰白,形狀類似天泡瘡或頭皮屑,這種情況叫做漏瘡,無法治療,可以使用人參、炙耆、當歸、官桂、川芎、白朮、白芷、炙草、丁香、淮山、龍眼、蓮子等草藥煎服,或許能有幫助。

如果在鼓起漿液的時候,舌頭上出現黑點,這表示在舌頭上長了疔瘡,這種情況無法治療。

如果漿液不夠,卻出現搔癢感,抓破後出血,隨即變焦乾,看起來像鍋底燒焦一樣,這種情況無法治療。

如果漿液不是很濃,全身都是淡白色的水漿,形狀像燈籠,等到漿液回縮的時候,出現極度的搔癢感,抓破後立刻乾掉,皮膚像蛇蛻一樣,這種情況無法治療。

補充說明:

如果膿漿尚未充滿,但痘痘已經扁平,底部有黃色的漿液,這種情況叫做萎黃,無法治療。

在鼓起漿液的時候,除了手腳以外的地方都鼓得圓滿,但手腳卻沒有鼓滿,或是顏色灰白,或是淡如清水,或是虛弱無力,這種情況表示脾胃功能衰弱,可以使用黃耆、桂枝、防風、炙草、白芍、生薑、棗肉,這種藥方叫做快斑越婢湯。

2. 收結三日治法

痘至十一二日,其漿宜飽宜濃,至十二三日,漿行至足,面上漸宜收靨,腳漸不紅,此時用藥宜以健脾利水為主。蓋脾胃強,則肌燥而膿易結;小便利,則濕去而汁易干。又當扶陽固本,陽氣盛,則毒在外收而痂厚;貞元固,則毒不倒靨以為殃。準頭先靨,脾胃氣充;兩頰先收,肺肝氣足,日後總無變症。

諸部未靨,而地角先焦,此腎水早枯;滿面方漿,而天庭先靨,此元陽已憊,須防日後有變。

白話文:

【收結三日治療方法】

在出疹子到第十一或第十二天時,疹子中的膿漿應該飽滿且濃稠。到了第十二、十三天,膿漿應已充分形成,臉上的疹子應開始收口結痂,紅腫也逐漸消退。這時候用藥應以調理脾胃、利尿去濕為主要目標。因為脾胃功能強壯,可以讓皮膚乾燥,使膿液容易結痂;小便順暢,可以去除體內濕氣,使膿液容易乾涸。

同時,我們應當補充陽氣,鞏固體質。如果陽氣旺盛,體內的毒素會在體表收斂,形成的痂會較厚;如果體質健康,毒素就不會倒灌回身體,造成二次傷害。如果鼻子先結痂,代表脾胃氣血充沛;如果兩頰先收口,表示肺和肝的氣血充足,那麼往後就不會有其他的併發症。

然而,若身體其他部位的疹子尚未結痂,但下巴已出現乾枯現象,這可能代表腎臟功能已經衰弱;若整張臉上都還有膿漿,但額頭已開始結痂,這可能是體內元氣已經疲憊,必須要小心日後可能會出現的變化。

3. 結痂順症

痘至十三四日,其膿漸干,其色蒼蠟,或如葡萄,從口鼻兩旁、人中、準頭,左右二顴收靨起,乃至地角、頸項、胸腹、腰背,逐漸收下,然後上及額顱,下至於足,痂厚而圓,或黃或赤,雜症全無者吉。痘自人中、元壽先收者吉。蓋人中為陰陽交會之所,從此先收,必陰陽和暢。

元壽乃脾胃中土之區,從此先收,則脾胃氣旺。髮際以上,陽中之陽,謂之孤陽,足膝以下,陰中之陰,謂之孤陰。孤陰則氣難充,孤陽則血難用,痘至二處,所以收靨必緩,必收至足下而後頭顱乃靨,不必施治。

白話文:

【結痂順症】

大約在出痘的第十三到十四天左右,膿包開始慢慢乾涸,顏色轉為蒼白或蠟黃,有些甚至呈現葡萄狀。結痂過程通常由口鼻兩側、人中、鼻樑,以及臉頰開始,接著延伸至頭髮邊緣、頸部、胸部、腹部、腰部和背部,逐步往下發展,最後纔到達額頭、頭頂,甚至腳部。此時,所形成的痂皮厚實且呈圓形,顏色可能是黃色或是紅色。如果過程中沒有出現其他併發症,這是一個好的徵兆。

若痘瘡首先從人中和元壽(即嘴脣上方的人中部位)恢復,也同樣是好現象。因為人中是身體陰陽交匯的關鍵點,痘瘡從這裡開始結痂,代表陰陽調和。元壽部位位於脾胃區域,痘瘡從這裡開始結痂,表示脾胃功能強健。

頭髮線以上的部位屬於「陽中之陽」,又稱為孤陽;而膝蓋以下的部位則被歸類為「陰中之陰」,又稱為孤陰。孤陰意味著該部位的氣血較難充滿,孤陽則表示血液較難在此處流動。因此,痘瘡在這些部位的結痂速度相對較慢,必須等到足部的痘瘡完全結痂,頭部的痘瘡才會開始結痂,這時無需特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