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輯要》~ 卷二 (12)
卷二 (12)
1. 灌漿三日治法
痘至七日宜灌,入日宜滿,九日十日乃漿期也。初出是血,其後血化為水,水化為膿,至於成膿,其毒乃化。治痘之法,須預為調理,莫待變症,始倉惶失措。故發熱之初,當為出痘之計;見點之時,當為起脹之計;出齊起水,即要立行漿之計。蓋漿之不行,由於毒之內滯,解毒之劑可施,於七日以前至九日後,斷不敢用清涼,明知毒入內攻,亦難於救藥也。
白話文:
【灌漿三日治療法】
當麻疹到第七天時,應開始進入灌漿階段,進入此階段,疹子應已完全長出,第九、十天則進入漿期。剛開始長出的是血液,之後血液轉化為水分,水分再轉化為膿液,直到形成膿液,其毒性才得以消解。
治療麻疹的方法,必須提前進行調理,不要等到病情變化,才慌亂無措。因此在發燒初期,就應考慮到可能出疹的情況;當疹子現身時,就應考慮到它們會開始腫脹;一旦疹子全部長出並開始有水泡,就應立即執行灌漿計劃。
因為如果灌漿過程無法順利進行,通常是由於體內毒素淤積所致,因此可以使用解毒藥物。然而,在疹子出現的前七天到第九天後,絕不可使用冷涼藥物,即便知道毒素正在侵入體內,但若用錯藥,反而更難以救治。
2. 灌漿順症
九日十日,為灌漿之期,其痘圓滿光澤,有膿窠者,其毒漸化而漿行也。色如綠水,漸變瘡蠍,按之其皮堅硬,身體溫和,二便如常,飲食能進,並雜症者,順也,不必服藥,但節飲食,謹風寒,避穢氣,慎起居而已。痘至九日,面上即帶漿腳,其漿漸升,其暈漸小,其初如葡萄色,其後如黃蠟色,則漿熟矣。頂射黃漿乃漿滿氣充,此順症也。
痘至起脹,腹中作飽,不思飲食,是毒猶滯於內。若知飢餓,慕飲食,是毒不內留,臟腑清快,吉兆也。
白話文:
[灌漿順症]
在第九天到第十天期間,這是痘疹灌漿的階段,痘疹會變得圓滿且有光澤,如果出現膿包,這表示毒素正在分解,漿液正在流動。痘疹顏色最初像綠水,隨後會逐漸轉變成瘡疤,摸起來皮膚堅硬,身體溫度正常,大小便亦如常,能進食,並無其他併發症,這都是正常的發展,不必特別服用藥物,只需注意飲食,避免受風著涼,遠離污濁空氣,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即可。到了第九天,臉上痘疹開始出現灌漿的跡象,漿液漸漸上升,紅暈逐漸縮小,起初痘疹顏色如葡萄,後期轉為蜜蠟黃,這就是漿液成熟了。如果痘疹頂部出現黃色的漿液,表示漿液已滿,氣血充足,這是正常的症狀。
當痘疹開始腫脹,可能因為毒素還在體內,會感覺腹中飽脹,不想吃東西,這是毒素仍在體內的徵兆。但如果開始感到飢餓,想吃東西,這表示毒素未留在體內,臟腑運作良好,是一個好預兆。
3. 灌漿險症
痘起脹雖光潤,然手摸之軟而皮皺,此陽氣不充,漿不實,後必不能收靨。又灰白欲成塌陷或頂平腳潤,將成塌陷者,俱用人參、黃耆、白朮、鹿茸各一錢,川芎五分,當歸八分,肉桂八分,淫羊藿一錢,山甲、木香各三分,加黃豆引。痘水起脹,而漿不灌者,宜七真湯(百七二)。
痘皮薄漿清,宜補氣健脾為主,用實漿散(百三七)。頂陷無膿,或服內托之藥反不起者,必氣足而血凝也,宜當歸活血湯(百七四)。遍身俱起脹灌漿,忽然變色者,不可不察,變白屬虛,宜千金內托散(十六);變紅變紫屬熱,宜當歸活血湯加人中黃、人參。起脹俱好,至八九日,大便忽閉,欲便而不能便,裡急後重,宜破氣滑利,用歸尾、枳殼各三錢,紫草、生地各一錢,與服即通。此餘熱下注大腸,若不急治,忽發熱而死,即不然,後必成痢。
痘破成坑者,亦內陷也,急服內托散,托出毒氣,外敷白龍散,即干牛糞燒為末也。痘灌膿時,外雖起脹,其痘軟,其色乾枯,內無漿汁,此名空倉痘,最為危候,宜詳看其虛實寒熱,用藥攻漿。如實熱又兼毒火內盛者,急以清毒活血湯(十四)攻之;若虛寒者,急以千金內托散(十六),或參歸鹿茸湯攻之。凡見此症,當以手次第按其痘頂,其中空與不空,一目瞭然。
倘疑而未決,再以銀針挑一二顆,空則俱空可知(治空倉痘補血為君,補氣為臣)。氣血流暢,毒化為膿,膿之不成,其病有二:毒氣熾盛則血燥而凝,故不能運化以成膿;元氣虛弱,則血寒而縮,亦不能運化以成膿。痘當長漿之際,平塌無膿,復發身熱,於平塌之空處,復出細小痘粒,比先出之平塌者覺多,名曰子母痘,先出者為母,後出者為子,子來救母,吉兆也。
子之行漿,不須三日充滿,隨出隨灌,隨灌隨足,子漿充滿,毒已化其大半,母亦漸次成膿矣,痘雖起脹,而不成膿,其內一包清水,乃水泡也,此是脾虛肝盛,土不能制水,宜平肝健脾為主,用人參、黃耆、白朮、淮山、白芍、茯苓、米仁、丁香、半夏、白芷、鹿茸、當歸、肉桂,外以銀針刺去其水,雖百餘顆,亦盡刺之,用除泡散(百七五)敷之。
其刺破者,仍復灌漿,要時時詳看,有清水者又刺去之,若不刺去,則遍峰之痘盡成水泡,不可救矣。
聶:水泡宜用參歸鹿茸湯(十五),頭面身軀有漿,惟膝下水泡,無妨。遍身如魚泡者,形若水晶者,皆不治。
補:灌漿時,有發白泡如彈子大者,宜保元湯(百七十)。痘變紫黑泡,乃毒盛血熱,血不能化毒也,急刺去其水,以拔疔散(三五)敷之,有刺去而旋生者又刺之,要頻頻詳看,不然,俱變此泡矣,紫者或可救,黑者必死,內服扶元活血湯(百七六)。膿漿滿時,或為寒氣所薄,一時痘俱紫黑如葡萄色,不必驚恐,急以好肉桂磨服或煎服,立見如舊。
白話文:
灌漿險症
痘疹雖然隆起光滑,但摸起來卻柔軟且皮膚皺縮,這是陽氣不足,痘漿不充實,以後痘疹必定不能結痂。又或是痘疹顏色灰白將要塌陷,或痘頂平坦而底部濕潤,即將塌陷的,都可用人參、黃耆、白朮、鹿茸各一錢,川芎五分,當歸八分,肉桂八分,淫羊藿一錢,山甲、木香各三分,加黃豆引藥服用。痘疹隆起,但痘漿不充盈的,宜用七真湯。
痘皮薄而痘漿清稀,宜以補氣健脾為主,服用實漿散。痘頂塌陷無膿,或服用內托藥物卻仍未隆起的,一定是氣血不足而血液凝滯,宜用當歸活血湯。全身痘疹都隆起並充盈痘漿,卻突然變色的,不可不注意,變白的屬於虛證,宜用千金內托散;變紅變紫的屬於熱證,宜用當歸活血湯加人中黃、人參。痘疹隆起充盈都好,到七八九天,大便突然不通,想大便卻排不出,裡急後重,宜用破氣通便的藥物,用歸尾、枳殼各三錢,紫草、生地各一錢,服用後即會通便。這是餘熱下注大腸,如果不急治,會突然發熱而死,即使不死,以後也會變成痢疾。
痘疹破裂成坑,也是內陷,要趕快服用內托散,托出毒氣,並在外敷白龍散(即乾牛糞燒成粉末)。痘疹灌膿時,雖然外觀隆起,但痘疹柔軟,顏色乾枯,裡面沒有痘漿,這叫做空倉痘,是最危險的徵兆,要仔細觀察其虛實寒熱,用藥攻出痘漿。如果是有實熱又兼毒火內盛的,要趕快用清毒活血湯攻治;如果是虛寒的,要趕快用千金內托散,或參歸鹿茸湯攻治。凡遇到這種症狀,要用手指依次按壓痘頂,其中空與否,一目了然。
如果仍然懷疑未決,再用銀針挑破一兩顆,如果是空的,其他的也都空,就可以知道了(治療空倉痘,以補血為君,補氣為臣)。氣血流通,毒氣才能化為膿,膿液不能形成,其病因有二:毒氣熾盛則血液乾燥凝滯,所以不能運化而形成膿液;元氣虛弱,則血液寒冷收縮,也不能運化而形成膿液。痘疹應該長出痘漿的時候,卻平坦無膿,又再次發熱,在平坦無膿的地方,又長出細小的痘粒,比先前長出的平坦痘疹數量更多,叫做子母痘,先前長出的叫母,後來長出的叫子,子來救母,是吉兆。
子痘長出痘漿,不用三天就能充滿,痘漿隨長隨充盈,子痘痘漿充滿,毒氣已化掉大半,母痘也漸漸長出膿液了。痘疹雖然隆起,卻不長膿,裡面只有一包清水,那是水泡,這是脾虛肝盛,土不能制水,宜以平肝健脾為主,服用人參、黃耆、白朮、淮山藥、白芍、茯苓、米仁、丁香、半夏、白芷、鹿茸、當歸、肉桂,並以外用銀針刺破水泡,即使有一百多顆,也要全部刺破,再用除泡散敷貼。
刺破後,要再觀察是否再次長出痘漿,要時時仔細觀察,如果有清水,又要再次刺破,如果不刺破,則所有痘疹都變成水泡,就不能治癒了。
水泡宜用參歸鹿茸湯,頭面身體有痘漿,只有膝蓋以下出現水泡,沒有關係。全身像魚泡一樣,形狀像水晶一樣的,都不能治癒。
灌漿時,出現發白的泡,像彈子一樣大的,宜用保元湯。痘疹變成紫黑色水泡,是毒氣盛而血熱,血液不能化解毒氣,要趕快刺破水泡,再用拔疔散敷貼,如果刺破後又再次長出,又要再次刺破,要經常仔細觀察,不然,所有的痘疹都會變成這種水泡,紫色的或許可以治癒,黑色的就必死無疑,內服扶元活血湯。膿漿充滿時,或者被寒氣侵襲,痘疹一時都變成紫黑色像葡萄一樣,不必驚慌,趕快用好肉桂磨成粉末服用或煎服,就會馬上恢復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