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輯要》~

回本書目錄

1. 雜症 卷三上

2. 發熱

初起之時,毒火方張,宜乎身熱。熱微則痘輕,大則毒重,必痘出。熱始漸除,出齊則熱宜退。若當退不退,速宜解毒。初熱宜表散,見標宜清解,總以清利為主。蓋便利則火從下泄,切不可用補滯之藥。

痘正出時,身不熱者吉,微熱者亦無妨,惟大熱者可憂,出齊而壯熱蒸蒸尤可憂,將來痘必稠密,暈必紅紫乾枯,宜調元化毒湯(十),去參、耆,俟痘暈不幹不紫,始用參、耆。痘稠密,身熱不退,宜鼠黏子湯(四十九)。

起脹時發熱,此時痘出皮膚,熱宜退矣,熱不退者,內毒未解,急宜解毒。內毒未解發熱,其症有二:有毒氣壅盛不出者,痘必紅紫乾焦,兼之煩悶,宜調元化毒湯,若仍不退,宜大成散(百四三),服此,痘光潤起水,即熱未盡退,亦當更用補劑。有元虛不能送毒而熱者,其痘必淡白,雖見點稀疏,亦是留毒,不可翫忽,宜千金內托散(十六)。灌漿時發熱,無妨,痘出齊則熱宜退。

至灌漿時,身又宜熱,身不熱則膿不成,用藥宜補不宜涼。

結痂時潮熱,熱不甚者,乃元陽運化,熏灼膿漿,以成結痂之功,所謂燒盤之症也,不必服藥,倘誤用寒涼退熱,必變輕為重矣。若漿清痂薄,忽然大熱者,餘毒將興,欲發癰疽,宜大連翹飲(二十九)。弱者扶元解毒湯(一百十),熱退則餘毒解矣。

聶:痘漿充滿,初轉褐色,此回水之候也,忽然遍身大熱,當先看臍之四圍及腰間,如有小紅顆粒,此乃出解毒疹也,又名蓋痘疹,宜宣毒透疹湯(七三)托之,後用大連翹飲,一劑即愈。收結之時,忽發大熱,必是餘毒熏熾,斷以解毒為主。但大病之後,元氣虛耗,解毒中亦須顧其元氣,此大連翹飲之類,亦不宜過服也,慎之。

痘後發熱,症有數端:有氣血回元而熱者,悠悠潮熱,不煩不渴,不一二日,氣還血復,熱自退矣,不必服藥。有痘後元虧,或久坐久視、勞動傷神發熱者,但安息調養,不必服藥。有感冒風寒發熱者,必聲重鼻塞,惡寒惡風,宜補中益氣湯(三十),熱甚以升麻為君,加前胡,咳嗽加陳皮、桔梗、半夏、南星、炒芩,不過一二服,其熱自退。

有餘毒將發癰疽而潮熱者,必其痘漿清,痂薄,熱而煩渴,舌有黃苔,遍身俱熱,有一二尤熱甚者,則癰之所在也,宜大連翹飲。弱者加參、耆,大便閉者加酒大黃,必熱退痛止,藥方可止,毒清熱退,即宜溫補,以救元神。

聶:發熱稍緩,頭熱面不熱,手足心熱,手足背不熱,精神困倦,大小便利或胸腹熱,飲食減少,宜補中益氣湯,渴加麥冬、五味。

張:有氣血兩虛而熱者,其熱稍緩,頭熱面不甚熱,手足心熱,手足背不熱,精神怠倦,大小便利,其熱多在午後,宜十全大補湯。有餘毒不作癰疽,特傳於肝肺而發熱者,晝夜不息,舌有黃苔,血燥皮紅,或十指搐縮,用生地、柴胡、白芍、炒芩、殭蠶、鉤藤、牛子、知母、丹皮、澤瀉、花粉、棗皮、甘草。

【附方】,三四日熱不退,用千步土百草霜、雞子白調敷臍上,燃七寸香久。水粉雞子白調,搽太陽太陰並五心,搽後用銅鏡二隻,將兩手掌覆鏡上,熱即退。此方麻痘前後可用。水粉雞子白作餅,貼手足心。雄雞生破開,入麻油、雄黃、硃砂末,乘熱敷臍上。

白話文:

[發燒]

剛開始的時候,病毒正在蔓延,因此身體會發熱。如果發熱輕微,代表病情較輕;但如果高燒,則表示病毒嚴重,且痘子將要長出來。發熱的情況應逐漸減輕,等到痘子全部長出來,發熱應該會消退。如果該退燒卻沒有退,應迅速排毒。初期發熱時,應採取發汗療法;看到痘子長出來時,就該清熱解毒,總的來說,清熱利尿為主要目標。因為這樣可以使熱量從下方排出,切記不可使用補藥或滯留型藥物。

痘子正在長出來的時候,如果身體不發熱是好事,輕微發熱也無妨,但若是高燒就令人擔憂了。一旦痘子全部長出來,但仍然高燒不止,更是讓人擔心,將來的痘子一定會密集,且顏色會呈現紅紫色且乾燥,這時候應服用調元化毒湯,去掉人參和黃耆,等到痘子顏色不再乾燥或紅紫,再使用人參和黃耆。如果痘子密集且高燒不退,應服用鼠黏子湯。

發腫期間發燒,痘子已經長出皮膚,發燒應該要退。如果不退燒,代表體內毒素尚未清除,應立刻排毒。體內毒素未清除導致發燒,有兩種情況:一是病毒大量堆積無法排出,痘子必定呈現紅紫色且乾燥,加上煩躁,應服用調元化毒湯,如果仍然不退燒,應服用大成散,服用後,痘子變得光滑並開始長水泡,即使熱量尚未完全退去,也應再次使用補藥。另一種情況是,體質虛弱無法排除毒素而發燒,痘子必定呈淡白色,即使痘子稀少,也表示毒素仍存,不可忽視,應服用千金內託散。

灌漿期發燒無妨,痘子全部長出來就應該退燒。

到了灌漿期,身體又應發熱,如果不發熱,膿包就無法形成,使用的藥物應以補藥為主,而非涼性藥物。

結痂期發燒,如果熱度不高,這是元氣運行,正在將膿包轉化成結痂,也就是所謂的燒盤症狀,不需要服藥,如果誤用寒涼藥物退燒,可能會使病情加重。但如果膿包清澈且結痂很薄,突然高燒,表示殘餘的毒素即將發炎,可能引發膿腫,應服用大連翹飲。體質虛弱者應服用扶元解毒湯,退燒後,殘餘毒素就能消除。

痘子的膿包滿滿,剛開始轉為棕色,這是水泡吸收的信號,突然全身高燒,應先檢查肚臍周圍和腰部,如果有小紅點,這是排毒疹,又稱為蓋痘疹,應服用宣毒透疹湯,再使用大連翹飲,服用一次就能痊癒。在恢復期突然高燒,一定是殘餘毒素旺盛,應以排毒為主。但是大病之後,元氣虛弱,排毒的同時也要顧及元氣,像大連翹飲之類的藥物,也不宜過量服用,務必小心。

痘子後期發燒,有幾種情況:有的是氣血回歸正常而發燒,輕微的潮熱,不會感到煩躁或口渴,不用一兩天,氣血恢復,自然就會退燒,不需要服藥。有的是痘子後期,元氣損失,或是久坐、久視、勞動過度而發燒,只要休息調養,不需要服藥。有的是受風寒而發燒,一定會聲音沉重、鼻塞、怕冷怕風,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發燒嚴重,應使用升麻為主要成分,加入前胡,咳嗽則加入陳皮、桔梗、半夏、南星、炒芩,服用一兩次,熱度就會退去。

有的是殘餘毒素將要發炎而潮熱,痘子膿包清澈,結痂很薄,高燒且口渴,舌頭上有黃苔,全身發熱,其中一兩個部位特別熱,這就是發炎的位置,應服用大連翹飲。體質虛弱者可以加入人參和黃耆,便祕者可以加入酒大黃,必須等到熱度退去、疼痛停止,才能停止藥物,毒素清除,熱度退去,就應服用溫補藥物,以恢復元氣。

痘子後期發燒稍微緩和,頭部發熱但臉部不熱,手掌腳掌熱但手背腳背不熱,精神疲憊,大小便通暢或胸部腹部發熱,飲食減少,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口渴可以加入麥冬和五味子。

有的是氣血雙虛而發燒,發燒程度輕微,頭部發熱但臉部不那麼熱,手掌腳掌熱但手背腳背不熱,精神疲憊,大小便通暢,通常下午後發燒,應服用十全大補湯。有的是殘餘毒素不發炎,而是傳到肝臟和肺部而發燒,日夜不停,舌頭上有黃苔,皮膚乾燥泛紅,或手指抽搐,使用生地、柴胡、白芍、炒芩、殭蠶、鉤藤、牛蒡子、知母、牡丹皮、澤瀉、花粉、棗皮、甘草。

【附加偏方】,如果三到四天高燒不退,可以用千步土、百草霜、雞蛋清混合,塗抹在肚臍上,點燃七寸香,持續一段時間。用水粉和雞蛋清混合,塗抹在太陽穴、太陰穴和手心腳心,塗抹後,用兩面銅鏡,將兩手掌覆蓋在鏡子上,熱度就會退去。這個方法適用於麻疹和痘子前期和後期。用水粉和雞蛋清做成餅,貼在手心腳心。把公雞剖開,放入芝麻油、雄黃、硃砂粉,趁熱敷在肚臍上。

3. 寒熱並作

火動則熱,火鬱則寒。初熱時,痘欲出而不能出,氣血與毒火相攻,故乍寒乍熱,宜宣毒發表,俟痘出自定,用蘇解散(八)或加減升麻湯(百十二)。痘已出,寒熱並作,宜調元化毒湯(十)。行漿時寒熱並作,內虛,毒不能出也,宜千金內托散(十六)。落痂之後,忽然畏寒,畏寒之後,復又發熱,似瘧而實非瘧,此乃氣血兩虛,急用補中益氣湯(三十)加酒炒白芍、法制半夏各五分,一服立愈。痘後寒熱並作,內虛也,寒多者理中湯。

白話文:

【寒熱同時發生】

當體內的火氣活動時,人會感到熱;但當火氣受到抑制,就會感到冷。在初期感到熱的時候,因為體質無法順利讓痘疹爆發出來,這時體內的氣血和毒素互相抗衡,因此會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排毒和發汗的方法,等待痘疹自然爆發,可以使用蘇解散或加減升麻湯。

如果痘疹已經長出來,卻還是有寒熱交錯的現象,應該使用調元化毒湯來調節體質。

在痘疹進入成熟期,分泌物開始外流時,如果出現寒熱交錯,這是因為體內虛弱,毒素無法順利排出,應該使用千金內託散來治療。

痘疹結痂脫落後,如果突然感到畏寒,畏寒後又接著發燒,這種症狀類似瘧疾,但實際上不是,這是因為氣血雙虛所導致,應該立刻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經過酒炒的白芍和法製半夏,每種五分,服用一次就能馬上見效。

痘疹後期,如果出現寒熱交錯,也是因為體內虛弱,如果畏寒的情況較嚴重,可以使用理中湯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