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輯要》~ 卷二 (5)
卷二 (5)
1. 起脹險症
痘之起脹,雖在六日之後,其調治之法,當施於七日以前。蓋痘之所以難起者,毒盛痘稠也。凡解毒之藥,多是清涼,惟七日以前可用,若八九日上,候當用補。毒若未清,則畏首畏尾,難施治矣。故六七日間,毒之甚者,急宜解之。痘色紅紫焦枯者,毒盛血燥,不能化也,宜清毒活血湯(十四)。
痘色淡白,泡不尖圓,根無紅潤,不起脹者,氣弱血寒,不能送毒於外也,宜參歸鹿茸湯(十五)或千金內托散(十六)。手足冷,加木香、丁香、肉桂;寒戰咬牙,加肉桂、附子;泄瀉,加白芍、豆蔻、訶子、木香、丁香、肉桂(凡痘不起,總由毒重而氣血虛)。看痘須看面部,蓋面為五臟精華所著,面上之痘好,則臟氣充實,毒不內留,雖遍身稠密不起,亦可以治。
若面部不起,而手足之痘先脹,此陽氣不能上升而流串四肢,最為凶兆,急用千金內托散,多用川芎,加升麻以提氣上升,面部又以天庭為緊要,天庭不起,雖兩顴及地角俱起,亦無生機。蓋天庭乃至高之所,諸陽之首,此處不起,元陽衰敗,安能運化?急用昇天散(百五八)。
痘遍身俱起,而手足不起,乃脾氣弱不能灌溉四肢也,宜補脾快斑湯(百六四)。痘方起脹,即帶黃漿,此毒火熾甚,俗號搶漿痘,不拘何處,急剔去其膿,以拔毒散(百三)敷之,不然,能滯漿路,令諸痘不能成漿。又或間有紫泡、黑泡、血泡,俱毒盛血滯,為惡類之標。
若不連退,能引諸痘皆成此泡,亦宜刺去惡血,以拔毒散敷之(按:血泡有血熱氣虛之辨,詳見異痘)。痘已半起,忽然平塌,此元氣虛,或為風寒所觸,或為穢氣所沖,或誤服寒涼所致,必詳審其由。
為風寒所觸者,其症必惡風,皮毛粟起,用生薑、附子、桂枝,令出微汗,痘自復起;為穢氣所沖者,其痘必癢,宜平和湯(十二),外以沉、檀、棗核燒煙燻之;穢氣衝觸,譫妄癢塌,抓破出血,聲啞氣急,用石膏、寒水石、麝香、盆金、甘草,共煮,去甘草渣,再煮乾為末,蜜調敷胸前;誤服塞涼者,痘色必白,用內托散(十六),加丁香、附子補中氣。
痘初出紅活,至起脹時,忽然變紫黑,此必從前失於解毒,致毒留滯於中,將作內攻,最為危險,速用人牙散(百五九)。痘雖鮮紅,究乾燥而不肥潤,此毒火盛,血不足也,宜滋陰退火,用四物快斑湯(百六十)。痘雖光肥而帶濕,脾中有風濕也,不治,則成潰爛,宜四君子快斑湯(百六一)。
痘雖紅活充滿而皮薄嬌紅,擦之即破,此氣不足也,宜保命丹(百六二),加無價散(五三)。內傷飲食,腹中飽脹而痛,痘不起脹,此中氣為食積所滯,不能宣暢,宜寬中快斑湯(百六三)。誤食生冷,致脾虛不能起脹,宜理中快斑湯(百六六),泄瀉加肉蔻、訶子。遇天時暄熱,又加包裹,以致火毒郁遏而不起者,宜白虎快斑湯(百六五)。
小便赤澀昏迷,宜定心散(九十)。痘有四圍高起而中心陷者,其症有輕有重,痘稀者輕,痘密者重,此皆中氣不足,宜內托散(十六)。若中心陷而黑者,此毒留於裡,中氣鬱而不升也,宜理中氣兼化毒,不急治,必成鐵殼空倉而死,須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芍、川芎、牛子、連翹、人中黃、山甲、防風,加無價散(五三)及雄黃。若黑硬幹枯而中陷者,是痘疔也,前方與服,余見痘疔。
又有中心微起而含水意,其四畔卻乾枯,此毒火熏蒸,津液將枯之兆,必身熱煩躁,不急治,盡焦枯而死,仍用前方加前胡、麥冬。凡痘出昏迷,不省人事,用辰砂一錢,冰片一分,人參三分,加豬尾血,溫酒調勻與服,神效。
張:治一兒,痘出齊而熱不退,昏沉不省人事,諸藥不效,用大成散(百四三)一服,發出臭汗,遂熱退人蘇,痘亦明朗。又一兒,痘出稠密慘暗,悶亂不寧,紫將變黑,清毒活血諸方不效,至八日,症甚危急,用紫草茸、人中黃各六分,人參三分,連進五服,痘盡起脹,因名其方,曰紫黃飲。凡痘焦紫不起,用水楊柳煎水,布蘸頻頻拭之,秋冬葉落用根。
補:痘起脹時,有一處焦枯不起,如柿餅大,其根下皮肉,以銀針按而搖之,亦不甚活動,此毒氣留滯也,宜胭脂塗法(二百廿七)。起脹時,痘漸漸變黑,延蔓一身,此天行疫癘之氣,宜加味保元湯(二百廿八),連用十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