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訂痘疹濟世真詮》~ 三集 (3)
三集 (3)
1. 孕婦出疹論
孕婦出疹,咸謂當以四物湯加條芩、阿、艾,以安胎清熱為主。不知疹有虛實,涼補不一,即屬實證,苟非大火錮秘,當未出時,亦不可以清熱為事,致有冰伏,疹毒難出,而內熱愈深,益傷陰血。
矧人亦有虛實,果其人大虛,胎氣甚寒者,芩、芍又有所忌,不欲保胎而反傷胎乎?惟察其脈氣,有熱鬱難出者,宜輕揚表托,疹出而熱自清,繼以滋陰清解,則氣血調和,而胎自無礙。此而投以辛熱香燥之藥,將肺氣益傷,喘咳不止,金枯水竭,而胎不寧。乃世之婦女,虛寒尤多,常賴附、術以保胎,即疹發亦無熱,慎不可謂疹宜清涼,兩相顧忌,以傷性命。
余嘗治孕婦出疹,見其脈微弱遲軟,及虛大無神者,或重用耆、術,或重投附、桂,富者加以人參,莫不安全,並從前之有唇口腐爛者亦愈。不可見虛火發動,非補不斂乎。是又在神於脈理,善察疹色,細意審度,乃得無誤,未可幸中也。
白話文:
[對於孕婦出疹的討論]
談到孕婦出現皮疹,普遍的觀點是應使用四物湯加上黃芩、阿膠、艾草等,主要目的是安胎和清熱。然而,人們往往忽略了疹子有虛實之分,冷補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即使疹子屬於實證,如果並非極度火熱且便祕的情況下,在疹子尚未完全冒出之前,不能單純地進行清熱,這樣可能會導致疹毒被冰封,無法順利冒出,反而讓體內的熱氣更加嚴重,進一步損傷陰血。
況且每個人體質不同,有的虛弱,有的強壯。如果孕婦本身極度虛弱,胎氣又特別寒,使用黃芩、白芍等藥材就需謹慎,否則為了安胎反而傷害了胎兒。應該根據脈象和氣色判斷,如果疹子因熱氣無法散出,應該輕柔地促使其表面透發,疹子出來後熱氣自然會消散,接著再滋養陰液,清解餘熱,使氣血調和,胎兒也就安全無恙。若在此時使用辛辣、熱性、香燥的藥物,將會傷害肺氣,引發不停喘咳,最終導致肺乾燥、腎水枯竭,胎兒也就無法安穩。然而,現實中的女性,虛寒體質的特別多,通常需要依賴附子、白朮等來保胎,即使發疹也無明顯熱象,千萬不可認為疹子一定要用清涼藥物,因為這樣可能兩邊都顧忌不到,反而危及生命。
我曾經治療過孕婦出疹的病例,看到她們的脈象微弱、遲緩、軟弱,或是虛弱而大,沒有精神,有的我大量使用黃耆、白朮,有的則大量使用附子、肉桂,對於經濟條件好的,我會加入人參,結果都是安全無虞,甚至連過去有嘴脣和口腔腐爛的症狀也都康復。不能看到虛火上昇,就認為不用補藥就不能收斂。這一切都在於精確理解脈象和疹色,仔細觀察和判斷,才能做到無誤,不能只靠運氣。
2. 斑論
斑多得於天行時氣之病,壯熱不已,大便硬結,是以熱留胃中,胃主肌肉,乃發為斑,不可與疹同論。妄用散表之劑,必增危劇,宜白虎湯加元參、生地,切忌辛熱助胃,便閉者下之。赤者吉,黑者凶,而傷風后發斑,又為將愈之兆,稍與清解即安。然更有陰寒內伏,逼無根浮游之火浮於肌表而為斑點者,此胃氣極虛之證,誤投寒涼立斃。
白話文:
【斑的討論】
斑疹大多源自於感染了流行性病毒疾病,患者持續高燒不退,且有大便硬結的症狀。這是由於熱毒滯留在胃中,由於胃掌控著身體的肌肉組織,因此導致了斑疹的出現。斑疹與疹子的病理機制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若隨意使用散表藥物,可能加重病情,造成更嚴重的後果。適合服用白虎湯,並加入玄參和生地黃來治療。應絕對避免使用辛辣或燥熱的藥材,以免助長胃熱。若有便祕的情況,則需考慮使用瀉下藥物。
皮膚上出現紅色斑點是較好的徵兆,但黑色斑點則預示著病情惡化。然而,若是風邪侵襲後出現的斑疹,則可能是病情即將康復的跡象,只需適度的清熱解毒即可。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即體內陰寒過盛,迫使體內原本就飄忽不定的虛火浮至皮表形成斑點,這是胃氣極其虛弱的表現,如果誤用寒涼藥物,將會立即危及生命。
3. 痧疹論
小兒值天氣炎熱,或過於溫暖,而出奶疹、痧疹、風癮等疹,可不必用藥,略用疏風清熱輕揚之味一劑即安。然此證前後多不大熱,不同麻疹,必發熱二三日乃出也。余嘗見小兒因熱見點者,察得脈稍浮緩而滑,以荊、防、蟬蛻、歸、芍、淡竹、連翹,泡六一散即愈,以其病只是風熱客於脾肺二家也。
白話文:
在[痧疹論]這段文字中,作者提到:當小孩在天氣炎熱或室內過於溫暖的情況下,出現了奶疹、痧疹或是風癢疹子等皮膚問題,通常不需要特別用藥治療,只需要用一些能疏風清熱、性質較輕的草藥熬煮成一劑飲用,就能使孩子恢復健康。然而,這種疹子通常在出現前後並不會有太高的發熱情況,和麻疹有所不同,因為麻疹在爆發前往往會先有兩三天的高燒。
我曾見過小孩因天熱而出現疹子的情況,經過診斷發現其脈象稍微浮緩且滑,這代表是風熱影響到了脾肺兩臟。因此,我使用荊芥、防風、蟬蛻、當歸、白芍、淡竹葉、連翹等草藥,再配合六一散進行治療,結果孩子的疹子很快就痊癒了,這說明他的病確實是由風熱侵入脾肺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