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瘄要論》~ 論藥味所忌 (6)
論藥味所忌 (6)
1. 論藥味所忌
黃連(八分),黃芩(一兩),枳殼(三錢),木通(一錢),生甘草(八分),大黃(六錢),陳皮(一錢),杏仁(一錢),丹皮(一錢),蔞仁(一兩)
若泄瀉不止,變休息痢,腹中痛,便見膿血,此血熱大腸也。宜用
黃連(一錢),條芩(二錢),青皮(二錢),枳殼(三錢),生甘草(八分),滑石(一錢),桔梗(一錢),山梔(一錢),大黃(八錢)
又一種變為赤痢者,用
黃連(一錢),條芩(一兩),陳皮(一錢),枳殼(三錢),生甘草(八分),槐花(二錢),荊芥(二錢),滑石(一錢),山梔(一錢),大黃(三錢),地榆(一錢)
或加升麻、杏仁。
一、疹未出透,咳嗽不絕,面目浮腫,此係毒火不能外達,肺金受克也,速用清熱透毒。
荊芥(二錢),薄荷(一錢),大力(四錢),蟬蛻(一錢),生甘草(八分),乾葛(二錢),陳皮(一錢),桔梗(二錢),防風(一錢),木通(二錢),前胡(一錢)
加石膏、山梔。如疹已出透,而氣喘鼻煤乾燥,宜用清金降火湯。
條芩(八分),黃連(八分),石膏(二兩),蔞仁(一兩),陳皮(一錢),枳殼(三錢),蘇子(一錢),杏仁(二錢),貝母(一錢),花粉(四錢),知母(一錢),葶藶(二錢),桑皮(三錢)
加茅根汁。又有一種有痰有聲者,治宜
前胡(三錢),桔梗(二錢),生甘草(三分),貝母(一錢),陳皮(一錢),石膏(一兩),知母(二錢),花粉(二錢),枳殼(二錢),桑皮(三錢),山梔(三錢),杏仁(二錢),大力(四錢),兜鈴(三錢)
加竹瀝。又有一種有聲無痰者。
黃芩(二兩),黃柏(三錢),知母(三錢),花粉(五錢),蔞仁(一兩),前胡(三錢),貝母(三錢),陳皮(一錢),蘇梗(一錢),杏仁(二錢),石膏(一兩),生甘草(三分),桔梗(一錢),枳殼(二錢),元參(三錢)
加茅根。
一、疹出咽喉痛,皆由肺火上炎故咽痛,治用
生甘草(一錢),桔梗(二錢),大力(五錢),荊芥(二錢),薄荷(一錢),乾葛(三錢),木通(一錢),石膏(一兩),防風(二錢),前胡(三錢),橘紅(一錢),射干(一錢)
一、疹已出透,而咽痛失音,發熱作渴面赤,喜飲冷物,俱是上焦實熱。
生甘草(二錢),桔梗(三錢),大力(四錢),元參(三錢),射干(二錢),黃芩(五錢),黃連(分),石膏(一兩),荊芥(二錢),山豆根(二錢),花粉(八錢),陳皮(一錢),枳殼(二錢),蔞仁(一兩),夏枯草(三錢)
有痰,加貝母。
一、疹未出而熱極火動者,致血妄行,從口鼻出者。
白話文:
論藥味所忌
第一種情況:若腹瀉不止,轉變成休息痢,腹痛,大便帶膿血,這是血熱攻襲大腸。宜用以下藥物:黃連一錢、黃芩二錢、青皮二錢、枳殼三錢、生甘草八分、滑石一錢、桔梗一錢、山梔一錢、大黃八錢。
第二種情況:轉變成赤痢,宜用以下藥物:黃連一錢、黃芩一兩、陳皮一錢、枳殼三錢、生甘草八分、槐花二錢、荊芥二錢、滑石一錢、山梔一錢、大黃三錢、地榆一錢,可酌情添加升麻、杏仁。
第三種情況:疹子未出透,持續咳嗽,面目浮腫,這是毒火不能外達,肺金受克。需迅速使用清熱透毒藥物:荊芥二錢、薄荷一錢、大黃四錢、蟬蛻一錢、生甘草八分、葛根二錢、陳皮一錢、桔梗二錢、防風一錢、木通二錢、前胡一錢,並添加石膏、山梔。如果疹子已出透,但氣喘、鼻塞乾燥,宜用清金降火湯:黃芩八分、黃連八分、石膏二兩、藟仁一兩、陳皮一錢、枳殼三錢、蘇子一錢、杏仁二錢、貝母一錢、花粉四錢、知母一錢、葶藶二錢、桑皮三錢,並加入茅根汁。又有一種情況是伴有痰鳴:前胡三錢、桔梗二錢、生甘草三分、貝母一錢、陳皮一錢、石膏一兩、知母二錢、花粉二錢、枳殼二錢、桑皮三錢、山梔三錢、杏仁二錢、大黃四錢、兜鈴三錢,並加入竹瀝。還有一種情況是咳嗽有聲但無痰:黃芩二兩、黃柏三錢、知母三錢、花粉五錢、藟仁一兩、前胡三錢、貝母三錢、陳皮一錢、蘇梗一錢、杏仁二錢、石膏一兩、生甘草三分、桔梗一錢、枳殼二錢、元參三錢,並加入茅根。
第四種情況:疹子出透後咽喉疼痛,這是肺火上炎導致咽痛,宜用:生甘草一錢、桔梗二錢、大黃五錢、荊芥二錢、薄荷一錢、葛根三錢、木通一錢、石膏一兩、防風二錢、前胡三錢、橘紅一錢、射干一錢。
第五種情況:疹子已出透,但咽喉疼痛失聲,發熱口渴面紅,喜歡喝冷飲,這是上焦實熱:生甘草二錢、桔梗三錢、大黃四錢、元參三錢、射干二錢、黃芩五錢、黃連一分、石膏一兩、荊芥二錢、山豆根二錢、花粉八錢、陳皮一錢、枳殼二錢、藟仁一兩、夏枯草三錢,如有痰,加貝母。
第六種情況:疹子未出但熱極火盛,導致血液妄行,從口鼻出血。
(備註:以上藥方劑量單位為中藥傳統計量單位,現代臨床應用需遵從醫生指導,切勿自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