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瘄要論》~ 論藥味所忌 (7)

回本書目錄

論藥味所忌 (7)

1. 論藥味所忌

荊芥(三錢),紫草(三錢),薄荷(一錢),乾葛(一錢),大力(五錢),鬱金(二錢),山梔(四錢),生甘草(二錢),桔梗(二錢)

甚者加黃芩、茅根汁。若疹已出透而衄血者。

黃連(八分),黃芩(一兩),黃柏(二錢),山梔(四錢),丹皮(三錢),元參(五錢),生甘草(二錢),桔梗(二錢),花粉(一錢)

或加茅根汁,或加生地、麥冬。又衄後火氣已清方。

生地(二錢),麥冬(三錢),元參(二錢),當歸(二錢)

一、疹中頭痛身疼者,此內之火毒,與外之風寒相結不散,宜疏解。

羌活(三錢),防風(一錢),荊芥(二錢),大力(四錢),蟬衣(一錢),前胡(三錢),桔梗(二錢),乾葛(二錢),蘇葉(一錢),木通(八分),川芎(八分)

一、疹中腰疼,因氣滯血凝脾腎二經,外感內傷所致。

青皮(一錢),紅花(一錢),大力(三錢),羌活(一錢),防風(一錢),荊芥(三錢),蘇葉(一錢),前胡(二錢),桔梗(一錢),木通(一錢)

又方

枳殼(一錢),黃芩(二錢),山梔(三錢),麥冬(三錢),當歸(一錢),川芎(八分),鬱金(一錢),青皮(一錢),陳皮(一錢),木通(一錢),連翹(二錢)

一、疹沒腹痛,與未出透,皆不謹起居,或食冷物,或冒風寒,以致寒熱相激而痛。

治未出透而痛方。

羌活(二錢),防風(二錢),荊芥(二錢),蘇葉(一錢),大力(三錢),陳皮(二錢),青皮(一錢),前胡(二錢),桔梗(一錢),枳殼(二錢),木通(一錢)

治疹已出透腹痛。

陳皮(一錢),枳殼(二錢),蘇葉(一錢),杏仁(二錢),黃芩(三錢),桔梗(一錢),木通(二錢),生甘草(一錢)

一、疹後齒腮腫痛,口角流涎之症。

黃芩(一兩),黃連(一錢),石膏(二兩),元參(一兩),大力(三錢),生甘草(一錢),荊芥(三錢),桔梗(一錢),防風(二錢),白芷(一錢),川芎(八分)

一、疹後牙疳,根有血出腫爛。

生地(三錢),元參(一錢),黃連(一錢),麥冬(三錢),生甘草(二錢),花粉(三錢),丹皮(二錢),葛根(一錢),荊芥(二錢),石膏(一兩),知母(三錢),枳殼(二錢)

一、疹後牙疳,是胃熱未清,以致火毒上炎。

黃芩(一兩),黃連(一錢),石膏(二兩),花粉(一兩),知母(二錢),生甘草(一錢),元參(四錢),荊芥(三錢),桔梗(二錢),大力(四錢),升麻(一錢),山豆根(二錢),射干(一錢)

一、疹後咳嗽口破。

麥冬(三錢),桔梗(二錢),花粉(八錢),知母(三錢),元參(三錢),荊芥(二錢),大力(五錢),山豆根(三錢),射干(二錢),連翹(五錢),薄荷(二錢)

白話文:

論藥味所忌

第一方:此方用於疹子初期。包含荊芥、紫草、薄荷、乾葛、大力、鬱金、山梔、生甘草、桔梗。症狀嚴重者,可加入黃芩和茅根汁。若疹子已出透但流鼻血,則使用下方。

第二方:此方用於疹子已出透但流鼻血。包含黃連、黃芩、黃柏、山梔、丹皮、元參、生甘草、桔梗、花粉。可加茅根汁,或生地、麥冬。鼻血止住,火氣消退後使用下方。

第三方:此方用於鼻血止住後,火氣消退。包含生地、麥冬、元參、當歸。

第四方:疹子期間頭痛、身痛,這是內在火毒與外在風寒結合不散,需要疏解。包含羌活、防風、荊芥、大力、蟬衣、前胡、桔梗、乾葛、蘇葉、木通、川芎。

第五方、第六方:疹子期間腰痛,因氣滯血凝,影響脾腎兩經,外感內傷所致。第五方包含青皮、紅花、大力、羌活、防風、荊芥、蘇葉、前胡、桔梗、木通。第六方包含枳殼、黃芩、山梔、麥冬、當歸、川芎、鬱金、青皮、陳皮、木通、連翹。

第七方、第八方:疹子期間腹部疼痛,與疹子未出透有關,皆因起居不慎、食用冷物或受風寒,導致寒熱相激而疼痛。第七方(疹子未出透而痛)包含羌活、防風、荊芥、蘇葉、大力、陳皮、青皮、前胡、桔梗、枳殼、木通。第八方(疹子已出透腹痛)包含陳皮、枳殼、蘇葉、杏仁、黃芩、桔梗、木通、生甘草。

第九方:疹子痊癒後齒齦腮腺腫痛,口角流涎。包含黃芩、黃連、石膏、元參、大力、生甘草、荊芥、桔梗、防風、白芷、川芎。

第十方、十一方:疹子痊癒後牙齒病變,牙根出血腫爛。第十方包含生地、元參、黃連、麥冬、生甘草、花粉、丹皮、葛根、荊芥、石膏、知母、枳殼。 第十一方(因胃熱未清,火毒上炎)包含黃芩、黃連、石膏、花粉、知母、生甘草、元參、荊芥、桔梗、大力、升麻、山豆根、射干。

第十二方:疹子痊癒後咳嗽、口腔潰瘍。包含麥冬、桔梗、花粉、知母、元參、荊芥、大力、山豆根、射干、連翹、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