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四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8)

1. 治大便

大便鞕結須宜下,亦有諸般不可攻,

食少氣虛脈濡弱,不如膽導有奇功。

夫飲食之物,有入必有出也。苟大便不通,宜急下之,使舊谷去而新谷得入也。然有實秘者,有虛秘者,臨病之時,最宜詳審。如形實,氣實,脈實,又能食者,的有可下之症,則下之。如河間涼膈散、承氣湯、八正散、三黃枳朮丸、木香檳榔丸、丁香脾積丸擇而用之,中病即止,不可過也。

如形虛,氣虛,脈虛,又食少者,雖有可下之症,緩則救其本,用保和丸、枳朮丸、大黃丸微利之。如常便難者,血不足也,宜潤腸丸主之。急則治其腸,使其通利,豬膽汁導法神效。此家秘之法也。

潤腸丸,治老人、虛人、小兒、產婦,大便秘結者,良驗。

麻子仁(去殼),杏仁(去皮尖,略炒),桃仁(去皮尖,各半兩),歸梢,枳殼(炒,各七分半),阿膠(蛤粉炒,二分半),紫蘇(炒),蘿蔔子(炒,各三分)

煉蜜丸,如麻子,二三十丸,陳米湯下。

膽導法,豬膽一個,以小竹管放口內,用線紮緊,勿使移動,吹氣一口,另用一線從管下近氣處系定,勿使泄了氣。插入穀道中,解去系氣線,一手拿住膽筒,一手捏膽汁入腹,直待氣通,隨捏隨起,便即通矣。如不通,又有別法,口言不盡。

凡小兒病,有可下不可下者說,見第一卷歌中。

凡小兒大便下血者,宜四物湯加枳殼、荊芥穗及柏葉主之。

白話文:

【治療大便問題】

大便乾硬需及時通便,但也有各種情況不宜強行通便, 飲食少、氣虛弱、脈象柔弱,此時使用膽導法效果顯著。

食物進入身體,必然會有排出。如果大便不暢,應急切通便,讓舊的食物排出,新的食物才能進入。然而,便祕有實證和虛證之分,面對病情,最應該詳細判斷。例如,如果體型壯實、氣力充沛、脈象有力,且食慾旺盛,明確有適合通便的症狀,那就可以進行通便。如涼膈散、承氣湯、八正散、三黃枳朮丸、木香檳榔丸、丁香脾積丸等,選擇使用,病症改善就應停止,不可過度。

如果體型虛弱、氣力不足、脈象虛弱,且食慾不佳,即使有適合通便的症狀,也應緩慢地根治根本原因,使用保和丸、枳朮丸、大黃丸等輕微通便。對於經常排便困難的人,可能是血液不足,適合使用潤腸丸來調理。若情況緊急,則要直接處理腸道,使其通暢,豬膽汁導法效果神奇。這是家傳祕方。

【潤腸丸】適用於老人、虛弱的人、小孩、產婦等大便乾硬的問題,效果良好。

成分:麻子仁(去殼)、杏仁(去皮尖,略炒)、桃仁(去皮尖)、歸梢、炒過的枳殼、蛤粉炒過的阿膠、炒過的紫蘇、炒過的蘿蔔子,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加入煉蜜製成如麻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粒,用陳米湯送服。

【膽導法】取一個豬膽,用小竹管插入膽口,用線綁緊,防止移位,向膽內吹一口氣,再用線在接近氣口的地方綁緊,防止漏氣。將竹管插入肛門,解開綁氣的線,一手握膽,一手將膽汁捏入腹中,直到感覺到氣流通順,邊捏邊提起,大便就會排出。如果還未通便,還有其他方法,這裡無法一一詳述。

所有兒童疾病中,有關是否可以通便的說明,請參閱第一卷的歌謠。

對於兒童大便出血的情況,宜使用四物湯加枳殼、荊芥穗和柏葉來治療。

2. 小兒目病

存乎人者惟眸子,五臟真邪並見此,

一點塵埃不可侵,風熱肝虛為病耳。

目主五臟,瞳人屬腎,黑珠屬肝,白珠屬肺,兩角屬心,上下胞屬脾。目內五臟症,錢氏云: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地黃也補之;黃者脾熱,瀉黃散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白而澀者肺熱,瀉白散主之。

生犀散

地骨皮,赤芍藥,柴胡,葛根(各一兩),甘草(一兩半),生犀角(銼,二錢)

每一錢,水煎服。

眼目視物不明,不腫,不痛,不赤,無翳膜,或目緊小無精光者,是肝腎俱虛,不可便服涼藥,宜地黃丸主之。

目者肝之竅,瞳人者,通竅於腎。腎屬水,肝屬木,母子相依者也。故肝腎之氣實,則精彩光明;氣衰,則昏矇暈眩。烏輪赤,暈痛,淚漿流,此肝熱也。眼生清淚,黏臉遮睛,此肝虛也。瞳人散大,淡白偏斜,此腎虛也。瞳人焦小,或帶微黃,此腎熱也。一虛一實,以此驗之。

然心者,神之舍也,又為腎之主也。心主血,目得血而能視。心主熱,目因熱而昏昧,故四物湯與地黃丸要藥也。補腎水,制心火,養肝血,莫有加於是方者矣。

—目痛赤腫有二症:或因天行時氣,症候暴赤腫痛,晝夜若啼哭不止,或因臟腑積熱,兩目赤腫,並宜瀉青丸方加蟬蛻、白蒺藜(炒)、蔓荊子、荊芥穗、柴胡、黃連(酒炒)、車前子、甘草等分,每末一錢,生蜜水調細服之。

外用金沙散點洗之。(方見下。)

—目內翳膜有二症:或肝腎俱虛,眼生翳膜,及肝疳白膜遮睛者,宜用地黃丸加五味子、人參、當歸、川芎、黃連、蘆薈,蜜丸服。

或因痘疹之後,毒氣入目生翳膜者,用白菊花、綠豆、穀精草等分,咀,每二錢乾柿餅一枚,粟米泔汁一碗,慢火煎乾去渣,於食後臨臥,只吃柿肉,一日三枚。如兒不能服者,將煮過柿餅,母嚼爛喂之。此二症不可用點藥。

有初生下眼閉不開者,其症有二:

或因產母食熱毒物,以致斯疾,治當以膽草少許,蘸洗眼上,一日七次;或用黃連,磨乳點之,乳母服生地黃湯。

生地,赤芍藥,川芎,當歸(酒洗),瓜蔞根

加黃連,燈心引,水煎。

或以本方為細末,燈心湯調少許,搽兒口中。

或因初生,洗眼不淨,穢汁浸漬於眼目中不能開者,宜真金散方。

淨黃連,黃柏,當歸,赤芍,杏仁(去皮尖,各五分)

切,乳汁浸一宿,曬,為極細末,以生地汁調一字,點眼中自開。

凡初生小兒,頭洗令淨。使瞼赤爛,至長不瘥,名曰胎赤。(見下爛弦。)

疳眼者,肝風入眼赤腫,目生眵淚,爛弦痛癢,揉擦昏暗雀盲,甚經目合不開,宜天麻丸。

天麻丸

真青黛,黃連,天麻,五靈脂,夜明砂,川芎,蘆薈(各二錢),膽草,防風,蟬蛻(去足,一錢半),全蠍(二枚,焙),乾蟾(炙焦,三錢),麝香(少許)

白話文:

小兒目病

眼睛是人體的窗口,五臟的盛衰邪氣的侵犯都會反映在眼睛上。一點點灰塵都不能侵犯,風熱、肝虛都會導致眼疾。

眼睛與五臟相關,瞳孔屬腎,黑眼珠屬肝,白眼珠屬肺,眼角屬心,眼瞼屬脾。錢氏認為,眼睛反映五臟的疾病如下:眼睛發紅是心熱,用導赤散治療;淡紅色是心虛熱,用生犀散治療;眼睛發青是肝熱,用瀉青丸治療;顏色淺淡是肝虛,用地黃補之;眼睛發黃是脾熱,用瀉黃散治療;眼睛無光澤是腎虛,用地黃丸治療;眼睛發白且澀是肺熱,用瀉白散治療。

生犀散:地骨皮、赤芍藥、柴胡、葛根(各一兩)、甘草(一兩半)、生犀角(銼,二錢),每次一錢,水煎服。

如果視物不清,不腫不痛不紅,沒有翳膜,或眼睛緊小無神采,這是肝腎兩虛,不能服用寒涼藥物,宜用地黃丸治療。

眼睛是肝的竅竅,瞳孔則與腎相通。腎屬水,肝屬木,母子相依。肝腎之氣充足,則眼睛明亮有神;氣血衰弱,則眼睛昏花模糊。眼白發紅,眼圈疼痛,眼淚汪汪,這是肝熱;眼睛流出清澈的淚水,黏在臉上遮住眼睛,這是肝虛;瞳孔散大,顏色淡白偏斜,這是腎虛;瞳孔縮小,略帶黃色,這是腎熱。一虛一實,以此辨證。

心是神明居住的地方,也是腎臟的君主。心主血,眼睛依靠血液才能視物;心主熱,眼睛因熱而昏暗,所以四物湯和地黃丸是重要的藥方。補腎水,制心火,養肝血,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方子了。

目痛赤腫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因時行疫氣引起的,症狀是眼睛突然紅腫疼痛,晝夜哭鬧不止;另一種是因臟腑積熱引起的,兩眼紅腫,都應該用瀉青丸加蟬蛻、白蒺藜(炒)、蔓荊子、荊芥穗、柴胡、黃連(酒炒)、車前子、甘草等分,研磨成末,每次一錢,用蜂蜜水調服。

外用金沙散點洗。(方劑詳見下文)

目內翳膜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肝腎兩虛,眼睛長了翳膜,或肝疳導致白膜遮蓋眼睛,宜用地黃丸加五味子、人參、當歸、川芎、黃連、蘆薈,製成蜜丸服用。

另一種是因出痘疹後,毒氣入目引起翳膜,可用白菊花、綠豆、穀精草等分,研磨,每次二錢,加一枚乾柿餅,一碗小米稀飯水,慢火煎乾去渣,飯後睡前服用柿餅,一日三次。如果孩子不能服用,可以將煮熟的柿餅由母親嚼爛喂食。這兩種情況都不能用點眼藥。

新生兒眼睛睜不開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因產婦食用熱毒食物引起的,可用膽草少許,蘸洗眼睛,一日七次;或用黃連磨成乳狀點眼,產婦服用生地黃湯。

生地黃、赤芍藥、川芎、當歸(酒洗)、瓜蔞根,加黃連、燈心草,水煎服。

或者將此方研磨成細末,用燈心草湯調和少許,塗抹在孩子的口中。

另一種是因出生時洗眼不淨,污物浸漬在眼睛裡導致睜不開,宜用真金散。

淨黃連、黃柏、當歸、赤芍、杏仁(去皮尖,各五分),切碎,用乳汁浸泡一夜,曬乾,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生地黃汁調和,點在眼中即可。

凡新生兒,頭部要洗乾淨。如果眼瞼發紅爛掉,久治不愈,稱為胎赤。(詳見下文爛弦)

疳眼是肝風入眼引起的紅腫,眼睛分泌眼屎淚水,眼瞼紅腫疼痛瘙癢,揉搓後視力模糊,甚至眼睛睜不開,宜用天麻丸。

天麻丸:真青黛、黃連、天麻、五靈脂、夜明砂、川芎、蘆薈(各二錢)、膽草、防風、蟬蛻(去足,一錢半)、全蠍(二枚,焙)、乾蟾(炙焦,三錢)、麝香(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