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三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3)

1. 痢疾證治

銼碎合成劑,量兒大小,熱渴略煎二沸,和渣傾出碗內,蓋定澄清去渣,空心溫服。

以上末治之法也。

瀉痢從來更變多,久而休息轉沉疴,

脫肛不禁堪惆悵,膝腫其如鶴膝何。

有泄瀉變痢疾,有痢疾變泄瀉者。先正有言曰:先瀉後痢者,此脾傳腎也,為賊邪,難治。先痢後瀉者,此胃傳脾也,為微邪,易治。斯言也,謂瀉痢久而傳變者,愚亦有說焉:瀉久不止復變痢者,其後重者,胃氣之下陷也。其膿血者,腸垢之下濁也。水穀竭而胃敗,如之何不死。

痢久不止而變瀉者,其後重除者,乃濕熱之毒盡矣。其膿血止者,乃陳莝之物去也。腸胃通而水穀行,故可治也。若初瀉便變痢者,此氣病傳入血中,宜養血為主,加調氣之藥,不可復下傷胃氣也。初痢即變瀉者,此血病傳入氣中,以調氣為主,加養血之藥,不可遽澀,使毒留而不去,覆成痢也。瀉變痢者,宜四物湯加黃連、木香、白茯苓。

痢變瀉者,宜四君子湯加當歸、白芍主之。

痢久不止,無津液欲成疳病者,宜參苓白朮散大補胃氣可也。有素病疳,又新病痢者,此重傷食,感冒四氣之所致也。宜錢氏異功散加當歸、白芍、木香、訶子肉、神麯(炒)各等分為丸服,不可作痢治之。

痢久不止,謂之休息痢。脾胃受傷,其氣之下陷也,則為脫肛。其上逆也,則為食入即吐,不思乳食,謂之噤口。腎開竅於二陰,痢久則腎敗矣。兩膝紅腫,謂之鶴膝,更有不治之症,俱宜辨之。

脫肛者,胃氣之下陷也,後重不除,努責太過,故腸頭脫肛出也。肛門名魄門,肺是主之。腸頭脫出,又肺氣不行收令也。宜用養血調氣升提之劑,使痢止則肛自不出矣。升麻湯主之,外用洗法、托法、灸法。

升麻湯

升麻(一錢),人參,白朮,白茯苓,陳皮,當歸,白芍,麻子仁(各五分),甘草,防風(各三分),荊芥穗(二分),烏梅(去核,一個)

上㕮咀,分二劑,食前服。

洗法獨澆散,治脫肛不收。

五倍子(半兩,研末),井花水(三碗,入瓷罐內慢火煎半),入朴硝,荊芥穗(各一錢)

乘熱熏洗,仍以五倍子末付之。一方用綠桑螺,燒存性,研末,以豬膏和塗腸頭上。

托法,用:

木賊燒存性,為末,摻之以軟帛按入。

又方,用:

赤石脂,伏龍肝(等分)

末,敷之。

又方,用:

龍骨末,木賊燒存性(等分)

為末敷之。

灸法,脫肛不收,灸尾翠骨穴神效,又能治痢。

噤口者,乃胃虛逆氣上衝而吐也:有不思食者,皆虛損也,宜用參苓白朮散,米飲調服。大抵此病難治。凡瀉痢者,能食則吉,不能食則凶。

鶴膝者,兩膝紅腫,如鶴之膝也。小兒痢後多此疾,乃腎虛之症也,宜補腎地黃丸,加虎脛骨、牛膝主之。

白話文:

痢疾證治

將藥材磨碎混合,用藥量依據兒童年齡大小調整,加水煮沸兩次,連渣一起倒入碗中,蓋上靜置待藥渣沉澱後,將藥汁澄清後取藥汁空腹溫服。

以上是治療痢疾的初步方法。

瀉痢的病程變化多端,久病不癒容易轉為慢性疾病,

脫肛失禁令人擔憂,膝蓋腫脹如同鶴膝般令人苦惱。

有的瀉痢會轉變成痢疾,有的痢疾又會轉變成瀉痢。古人曾說:先瀉後痢,這是脾臟病變傳到腎臟,屬於外邪侵犯,難以治療;先痢後瀉,這是胃部病變傳到脾臟,屬於輕微的病邪,容易治療。這個說法指的是瀉痢久病轉變的情況,我也有自己的看法:瀉痢久治不癒又轉變成痢疾,病情加重者,是胃氣下陷所致;出現膿血者,是腸道污垢下沉所致。水穀精華耗竭,胃氣衰敗,這樣怎麼能不死呢?

痢疾久治不癒又轉變成瀉痢,病情好轉者,是濕熱之毒已盡;膿血停止者,是陳舊的雜物已排出。腸胃通暢,水穀得以運化,所以可以治療。如果一開始是瀉痢很快轉變成痢疾,這是氣分病變傳入血分,宜以養血為主,配合調氣的藥物,不可再服用瀉下藥傷及胃氣。一開始是痢疾很快轉變成瀉痢,這是血分病變傳入氣分,宜以調氣為主,配合養血的藥物,不可過度收斂,以免毒邪滯留不去,反而加重痢疾。瀉痢轉變成痢疾,宜用四物湯加黃連、木香、白茯苓。

痢疾轉變成瀉痢,宜用四君子湯加當歸、白芍。

痢疾久治不癒,體液缺乏將要發展成疳病者,宜服用參苓白朮散大補胃氣。若本身就有疳積症,又患上痢疾,這是因為重傷飲食,感受外邪所致,宜用錢氏異功散加當歸、白芍、木香、訶子肉、神麴(炒)等分製成藥丸服用,不可按痢疾的治療方法處理。

痢疾久治不癒,稱為休息痢。脾胃受損,氣機下陷則導致脫肛;氣機上逆則導致進食即吐,不願吃奶,稱為噤口。腎臟開竅於二陰,痢疾久病則腎臟受損。兩膝紅腫,稱為鶴膝,還有其他不治之症,都需仔細辨證。

脫肛是胃氣下陷,大便後重感未除,用力過度,導致腸管脫出。肛門名為魄門,由肺臟主管。腸管脫出,是因為肺氣不足,無法收縮腸管所致。宜用養血調氣、升提的藥物,使痢疾痊癒,脫肛自然會好轉。可用升麻湯為主,並配合外治法,如洗法、托法、灸法。

升麻湯:

升麻(一錢)、人參、白朮、白茯苓、陳皮、當歸、白芍、麻子仁(各五分)、甘草、防風(各三分)、荊芥穗(二分)、烏梅(去核,一個)

將藥材研磨,分成兩劑,飯前服用。

洗法獨澆散,治療脫肛不收:

五倍子(半兩,研末)、井花水(三碗,放入瓷罐內慢火煎煮一半)、朴硝、荊芥穗(各一錢)

趁熱熏洗,再用五倍子末敷於患處。另一方是用綠桑螺燒成灰,研成末,用豬油調和後塗於脫出的腸管上。

托法:

用木賊燒成灰,研成末,用柔軟的布裹好,輕輕托住脫出的腸管。

又一方:

赤石脂、伏龍肝(等分)

研磨成末,敷於患處。

又一方:

龍骨末、木賊燒成灰(等分)

研磨成末,敷於患處。

灸法:脫肛不收,灸尾翠骨穴療效顯著,也能治療痢疾。

噤口是胃氣虛弱,逆氣上衝而嘔吐;不思飲食,都是虛損所致,宜用參苓白朮散,用米湯調服。總之,這種病症難以治療。凡是瀉痢患者,能進食則吉,不能進食則凶。

鶴膝是兩膝紅腫,如同鶴的膝蓋。小兒痢疾之後多見此症,是腎虛所致,宜服用補腎地黃丸,加虎脛骨、牛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