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2)

1. 面部

五臟英華面部間,知其有病望中看,

色宜明潤昏枯暗,瘡癬斑痕貌不妍。

詩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聲音能彰,則面者心肺之所主也(五臟部位說見一卷歌中)。五色者,五臟之英華,發見於面者也。肝色青,如翠羽者吉,枯草者凶。其餘照脈候仿此推之。大抵明潤者吉,暗黯者凶。五色主病,赤主熱,青主風,黃白主疳虛、食積,青、黑主痛。

五色所忌:肝病白者不治,謂金剋木也;病後面色白者,謂之脫色者,死;肺病面赤者不治,謂火剋金也;凡痢疾失色,面赤者死;心病面黑者不治,水剋火也;脾病面赤青者不治,木剋土也;腎病面黃浮者不治,謂土剋水也。

白話文:

人的五臟健康狀況會反映在臉上,醫生可以透過觀察臉色來了解病人是否生病。面色明亮潤澤代表健康,而昏暗枯槁則代表生病。詩中提到五氣經由鼻子進入體內,儲存在心肺,使人面色紅潤,聲音洪亮,因此臉色是心肺健康的表現。五色代表五臟的精華,反映在臉上。肝色青綠如翠羽者吉利,枯黃如草者不吉。其他臟器也可用類似方式推測。總之,面色明亮潤澤代表吉利,暗淡昏沉則代表不吉。五色也代表不同臟器的病症:紅色代表熱症,青色代表風症,黃白色代表疳虛、食積,青黑色代表疼痛。

五色也代表各臟器忌諱的顏色:肝病患者面色白者難治,因為金剋木;病後面色白者稱為脫色,預示死亡;肺病患者面色紅者難治,因為火剋金;凡痢疾患者面色蒼白,又伴隨面紅者,預示死亡;心病患者面色黑者難治,因為水剋火;脾病患者面色赤青者難治,因為木剋土;腎病患者面色黃浮者難治,因為土剋水。

面浮腫者風也,宜五皮湯加防風、蘇葉主之。

頭面紅腫者,風熱也。用:

通聖散除大黃,另用酒蒸入藥,同末,酒拌濕曬乾,如此三拌三曬,或半字一字,淡竹瀝調,細細服之,連進三五次,立止。以忍冬藤煎湯洗之。

麵皮黃中有白隱者,此傷食也,宜三稜散。

人參(七錢半),三稜(炮),香附(一兩半),青皮(去穰),益智仁,陳皮(去白),枳殼(麩炒),神麯(炒),麥芽(炒),半夏(炮),莪朮(醋煮,焙),山楂肉,蘇葉(各五分),白茯苓,粉草(半生半炙,各一兩)

白話文:

臉部浮腫是風邪入侵,可以用五皮湯加防風、蘇葉治療。頭面紅腫是風熱上攻,可用通聖散去除大黃,再用酒蒸藥,研成粉末,用酒拌濕曬乾,重複三次,或取少量藥粉,用淡竹瀝調服,連續服用三到五次,就能止住症狀。同時可以用忍冬藤煎湯洗患處。臉色發黃,但隱藏着白色,這是飲食積滯,可以用三稜散治療。藥方包括人參、三稜、香附、青皮、益智仁、陳皮、枳殼、神麯、麥芽、半夏、莪朮、山楂肉、蘇葉、白茯苓、粉草等。

末,服一錢,小者五分,陳倉米百粒,姜引,或加大黃(半生半煨)五錢,粳米糊丸,陳米飲下。

面上生瘡,如火燒,用黃蠟米粉,蜜水調敷,或雞子清和敷。

兒疳瘡不愈,多生於面部兩耳。乳母嚼白米成膏治之,不過三五日愈,並母禁雞、魚。

白話文:

服用藥物一錢,孩童減半為五分,再取陳倉米一百粒,以薑汁送服,或加入半生半煨的大黃五錢,用粳米糊製成丸藥,以陳米湯送服。

臉上生瘡,如同火燒一般,可以用黃蠟與米粉混合,以蜜水調勻敷於患處,或者用雞蛋清敷臉。

孩童的疳瘡久治不癒,大多生於面部和兩耳。讓乳母將白米嚼成膏狀,敷於患處,通常三五天就會痊癒,同時母體也要忌食雞肉和魚肉。

2. 附錄醫案

小兒始病天疱瘡,後發瘧,發驚癇,密翁因育嬰書問答證治,開陳於後。育書云:此子先受暑濕之氣,暑則為瘧,濕則為瘡。又傷飲食助其暑濕之邪。暑則傷心,濕則傷脾,暑生熱,濕生痰,脾土亦虧,肝木隨旺,此所以為瘧為癇也。瘧曰食癇,久則成疳。觀其色㿠白,毛髮必疏,疳之候也,當從虛治。

凡瘧間日發,難止,謂受病深也。夜發者,難已,謂邪在陰分,必調至晝發,一日一發,然後可以稱退,此理醫者當知,今將其病細解於後。

問:瘧發於子午時,又咬齒呻喚,又努責出大便,其色黃綠,又大哭,手足一撒,何也?答曰:此肝膽病也。子屬膽,咬齒者,心肝俱熱,肝木心火,子以母病也。大叫哭者,肝病也,呻喚者,腎病也。腎水肝木,母以子病也。肝者厥陰風木,心腎者少陰君火也,木火相搏,則作內搐,故大便努責而出。

白話文:

小孩子一開始得了天疱瘡,後來又發燒、抽搐,醫生翻閱育嬰書,根據書中內容診斷並說明病情。育嬰書上寫著:孩子先前受到暑濕之氣,暑氣導致瘧疾,濕氣則引發瘡瘍。加上飲食不當,助長了暑濕邪氣。暑氣傷心,濕氣傷脾,暑熱生熱,濕氣生痰,脾土虛損,肝木旺盛,所以才會出現瘧疾和抽搐。瘧疾稱為食癇,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疳積。觀察孩子面色蒼白,頭髮稀疏,這是疳積的徵兆,需要從虛弱方面治療。

凡是間日發作的瘧疾,難以止住,說明病情嚴重。夜間發作的,也很難治癒,說明邪氣在陰分,必須調整到白天發作,一天發作一次,然後才能說退燒,這點醫生應該了解。現在就來詳細說明病情:

問:瘧疾在子時或午時發作,孩子還咬牙、呻吟、用力排便,大便顏色黃綠,並且大哭、手腳軟弱無力,這是怎麼回事?答:這是肝膽疾病。子時屬膽,咬牙是心肝俱熱,肝木心火,子以母病也。大叫哭泣是肝病,呻吟是腎病。腎水肝木,母以子病也。肝是厥陰風木,心腎是少陰君火,木火相搏,就會引起內部抽搐,所以大便會用力排出。

瘧發於已午時多,而他時少,其理何哉?答曰:巳為厥陰風木,午為少陰君火;且巳為陽極,午為陰生,此水火相搏而陰陽分爭之時也。況瘧疾之作,因暑以傷心,心本屬火,火之性又旺於巳,陽火乘旺,陰水觸動,陽動於陰,陰爭陽,陰陽交戰,寒暑交爭,此瘧來一時憎寒、一時發熱者,此也。謂之巳午者,不亦宜乎。

瘧發時頭痛,惡寒,顫,脊強者,其理何哉?答曰:此邪並於太陽經也。蓋膀胱所化,此則陰實陽虛。陽虛生外寒,陰實生內寒,中外皆寒,故見其鼓頷而戰慄,惡寒莫任也。況太陽之脈從頭頂連風府,在頭腦後行於腰脊,故見頭疼腰脊強痛之症也,故名寒瘧。麻黃、羌活,太陽經之汗藥也,故以為君;防風乃諸藥之卒徒也,故以為佐;甘草能和諸藥而兼解散,故以為使。首方乃攻實之劑,臨病用藥,不可拘泥而昧於通變也。

白話文:

瘧疾為什麼多在午時發作,其他時候較少呢?這是因為巳時是厥陰風木,午時是少陰君火;而且巳時是陽氣最盛,午時是陰氣開始滋生,這時水火相衝,陰陽交戰。再加上瘧疾的發作,是由於暑氣傷了心臟,心臟屬火,火的旺盛之氣在巳時達到巔峰,陽火旺盛,陰水被動,陽氣動搖陰氣,陰氣爭奪陽氣,陰陽互相爭鬥,寒暑交戰,所以瘧疾發作時,會出現一時憎寒、一時發熱的情況,這也就是為什麼稱為巳午瘧的原因。

瘧疾發作時頭痛、怕冷、發抖、後背僵硬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是因為邪氣侵犯了太陽經脈。膀胱經是太陽經的化氣之經,所以屬於陰實陽虛。陽虛則生外寒,陰實則生內寒,內外皆寒,所以病人會出現頸部鼓起,身體發抖,怕冷難忍的症狀。而且太陽經的脈絡從頭頂連接到風府穴,經過頭部後方,沿著腰脊下行,所以才會出現頭痛和腰脊強直疼痛的症狀。這種瘧疾稱為寒瘧。麻黃和羌活是太陽經的發汗藥,所以用作君藥;防風是各種藥物的助手,所以用作佐藥;甘草能調和各種藥物,並具有解散寒邪的作用,所以用作使藥。這個方劑是攻克實邪的藥方,用藥時要根據病情變化,不能拘泥於方劑,要靈活運用。

瘧發時,大熱大渴,自汗不得眠者,其理何哉?答曰:此邪並於陽明經也。蓋胃腑陽實而陰虛,陰虛生內熱,陽實生外熱,中外皆熱,故見其煩渴而身熱,惡熱莫任。況陽明者胃土也,蒸蒸發熱而汗出者,胃之汗也。通身皆出者,胃主肌肉也,土得熱則主燥,燥則主煩而心腎不安,故不得眠也。

當用白芷以解陽明之經,石膏以清陽明之府,知母以養陽明之陰虛也。若便實者,此藥不足與也,宜下之,後以本方調之。

瘧發時寒熱往來,口苦喜嘔者,其理何哉?答曰:此邪並於少陽經也。邪在表則惡寒,邪在裡則發熱,邪在半表半裡,則惡寒且熱,故令寒熱交集矣。其經屬於膽,膽汁上溢,故自口苦。膽者肝之腑,邪初入腑,裡氣逆而煩嘔,此所以寒熱往來而口苦喜嘔之症見矣。當用柴胡、黃芩,能和解少陽經之邪;半夏、生薑,能散經之嘔;人參、甘草,能補中氣之虛,所以防邪之入里也。

白話文:

瘧疾發作時,患者感到非常熱,口渴難耐,而且不停地冒汗,還睡不著覺,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病邪侵犯了陽明經。陽明經屬胃,胃氣偏盛,但卻陰虛,陰虛生內熱,陽盛生外熱,內外皆熱,所以患者會感到煩躁口渴,全身發熱,無法忍受酷熱。此外,陽明經主胃土,蒸騰發熱導致汗出,這是胃的汗液。全身都冒汗,是因為胃主肌肉,土受熱就會燥,燥就會導致心神不寧,所以睡不著。

治療應使用白芷來解陽明經的熱,用石膏來清熱陽明經的熱,用知母來滋養陽明經的陰虛。如果患者便秘,這些藥物就無效,需要先服用瀉藥,之後再用上述藥方調治。

瘧疾發作時,患者寒熱交替,口苦想吐,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病邪侵犯了少陽經。邪氣在表,則會感到惡寒;邪氣在裡,則會發熱;邪氣在半表半裡,則會惡寒又發熱,所以患者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少陽經屬於膽,膽汁上逆,所以患者感到口苦。膽是肝的腑,邪氣剛侵入腑,裡氣逆上就會導致想吐,這就是患者出現寒熱交替,口苦想吐的原因。治療應使用柴胡、黃芩,來和解少陽經的邪氣;用半夏、生薑,來散解經絡的嘔吐;用人參、甘草,來補益中氣,防止邪氣深入內裡。

瘧有一日一發,有二日一發、三日一發者,其理何哉?答曰:氣舍於皮膚,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是以而作,此受之淺也。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故間日作,此受之深也。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爭,故數日作,此受之最深也。

問:發瘧之時,兒常用口吮母之乳,得乳即止者,何也?答曰:此內熱作渴也。兒不能言,故欲得乳以解耳。

瘧後汗出,初發無汗,退而有汗,何也?答曰:初發時邪氣鬱,寒多熱少,故無汗;及其退也,寒去而熱盛,此真氣外泄,故有汗也。凡治無汗者,要有汗,以散邪為主;有汗者,要無汗,以養正為主。此汗泄於外,便瀉於內,心下跳,腹中鳴,皆火證也。肝膽從火治,此其法也。

白話文:

瘧疾發作有每天發作、每兩天發作、每三天發作的,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人體的氣會停留在皮膚,與衛氣共處。衛氣每天在陽氣中活動,晚上則在陰氣中活動。這種氣得到陽氣就會往外走,得到陰氣就會往內走,所以就會發作,這是因為邪氣入侵較淺的緣故。如果邪氣入侵較深,停留在陰氣中,陽氣單獨發作,陰邪卻留在體內,陰陽氣爭奪不得外出,所以隔天才發作,這是因為邪氣入侵較深的緣故。邪氣和衛氣在六腑中停留,有時彼此失衡,不能互相爭鬥,所以才會好幾天發作一次,這是因為邪氣入侵最深的緣故。

有人問:發瘧時,小孩常常用嘴吸吮母親的乳汁,得到乳汁就停止了,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這是因為小孩體內有熱氣,感到口渴。小孩不會說話,所以就想用乳汁來解渴。

瘧疾之後出汗,剛發作時不出汗,退燒之後才出汗,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剛發作時邪氣鬱結,寒氣重,熱氣輕,所以不出汗;等到退燒時,寒氣消退,熱氣旺盛,這是真氣外泄,所以才會出汗。治療不出汗的瘧疾,要讓病人出汗,以散去邪氣為主要原則;治療出汗的瘧疾,要讓病人不出汗,以滋養正氣為主要原則。因為出汗就容易腹瀉,心悸、肚子裡有響聲,都是火氣過旺的症狀。所以要用清熱瀉火的方法來治療肝膽。

瘧退時,後覺頭頂上常有小汗,何也?答曰:頂巔者,乃足厥陰肝經之脈所會處。

以上所開,條論其大略也,若夫治法,當專以治疳為主。蓋小兒易虛易實,病不已,虛則成疳,當分二方治之:一方治癇,以平肝為主,內帶補脾藥;一方治瘧,以補脾為主,內帶平肝之藥,可收全效。幸遇秋金正旺,木因水衰,治不難矣。此疾勿圖速效,幸遇吾家世醫,治病有法。

若遇粗工,欲求速效,則攻補妄行,欲速之害,可勝言哉。其母當忌雞魚、生冷諸物。有衄血亦內熱也,宜亟調之。

治癇平肝

加減當歸龍薈丸

白話文:

瘧疾退去後,病人常常感到頭頂上有細密的汗,這是因為頭頂是足厥陰肝經脈氣交匯的地方。

以上只是概括說明,實際治療方法應該以治療疳積為主。小孩容易虛弱也容易積食,病久不愈就會變成疳積,需要分兩個方面治療:一方面要治療驚癇,以平肝為主,並加入補脾藥;另一方面要治療瘧疾,以補脾為主,並加入平肝藥,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療效。幸好現在是秋天,金氣旺盛,木氣因水氣衰弱而受到克制,治療起來並不困難。這種病不要急於求成,幸好遇到我們家世代行醫,治療有方。

如果遇到庸醫,想求快速見效,就會胡亂攻補,欲速則不達,其害無窮。病人的母親要忌食雞魚、生冷等食物。如果出現鼻出血,也是內熱的表現,應該趕緊調理。

治療驚癇平肝,可以使用加減當歸龍薈丸。

當歸(酒洗,曬乾,一錢),人參,川芎,雀腦(各一錢),膽草(酒浸),山梔仁(各五分),青皮,蘆薈(各七分),甘草,軟古柴胡(各一錢),半夏(大者三個,泡七次,切,生薑自然汁浸一時,又以白礬水洗之)

用水煮神麯糊丸,粟米大。二十五丸,寅卯時淡竹葉湯下。

治瘧補脾

加味參苓白朮散丸

白話文:

取當歸(酒洗,曬乾,一錢)、人參、川芎、雀腦(各一錢)、膽草(酒浸)、山梔仁(各五分)、青皮、蘆薈(各七分)、甘草、軟古柴胡(各一錢)、半夏(大者三個,泡七次,切,生薑自然汁浸一時,又以白礬水洗之),用水煮成神麯糊丸,如粟米大小。每服二十五丸,寅卯時用淡竹葉湯送服。此方主治瘧疾,並可補脾。此方為加味參苓白朮散丸。

人參,炙耆,白朮,歸身(酒,各一錢),炙草,青皮(各八分),陳皮(七分),柴胡,夜明砂,木香,厚桂(去皮),澤瀉(各五分),鱉甲(九肋,醋炙去爪,二錢),使君子肉,白芍(酒炒,各一錢),山藥(一兩)

煮糊丸,粟米大。巳戍時(每三十五)各一服,炒米湯下。

白話文:

將人參、炙甘草、白朮、歸身(酒浸)、炙草、青皮、陳皮、柴胡、夜明砂、木香、厚桂(去皮)、澤瀉、鱉甲(九肋,醋炙去爪)、使君子肉、白芍(酒炒)、山藥各取適量,煮成糊狀丸子,大小如粟米。每天巳時(上午九點到十一點)和戌時(晚上七點到九點)各服用一丸,以炒米湯送服。

乳母服

加味四物湯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俱酒洗),柴胡,升麻,麥冬,木通(去皮),黃芩(酒炒),桔梗(各五分),薄荷(一分),燈心(十)

食後服。

白話文:

乳母服

方劑: 加味四物湯

藥材:

  •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皆用酒浸洗)
  • 柴胡、升麻、麥冬、木通(去皮)
  • 黃芩(用酒炒)
  • 桔梗
  • 薄荷(各取五分)
  • 燈心(取十分)

用法: 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