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孔

《幼幼集》~ 上卷 (12)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2)

1. 見紅點忌用升麻辨

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引石膏止足陽明之齒痛,引諸藥遊行四經,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升麻之功,誠不小也。古人治斑疹已見未見、痘瘡已出未出而悉用升麻葛根湯以治之者,蓋欲疏通氣血,因其熱而發達之,俟出齊長髮之後,分氣血虛實,調理治療,未為不善者。若云見紅點忌用升麻,予不能不疑焉。

且痘之始出也,潮熱驚悸,眼目清白,氣息和平,飲食如故,二便調停,痘形疏朗,大小不一,作三次出,此順症不必服藥。升發者當以飲食湯水,微發之,如白酒漿、芫荽鮮筍湯、雄雞汁之類,頻頻用之。

若發熱煩躁,欲出不出,或見而不透,或透而不淨,肢體倦怠腹滿氣粗,不用升麻葛根等味,則毒邪何由發泄?元氣何以疏通,若停滯於肌膚之間,未有不變為蚊跡蚤斑,喘滿光腫逆症者幾稀矣。

若依期見形,顆顆點點,摸之打手光澤明淨,氣血沖和,其毒已透,其出已淨,無俟人為者,而妄以升麻、乾葛、羌活,防風等藥以重表之,則表虛氣泄,灌漿收斂之際,傳遍斑爛,搨皮沾衣汙被苦痛不安者,不能保其必無也。大抵當發則發,當表則表,當汗則汗,變而通之,存乎人耳。

若曰大凡見痘紅點,悉忌用升麻,則非。予之所敢深信者,因錄之以備擇。

升麻葛根湯

升麻,乾葛,白芍藥(酒炒),羌活,甘草(各等分)

上銼散,水煎服。

惺惺散

人參,白朮,白茯苓,天花粉,桔梗,細辛,甘草,薄荷(各等分)

水一鍾,姜二片,煎服。

人參調中湯

人參,黃耆(炙),甘草(炙),木香,白芍藥(酒炒),陳皮(隨意加減)

水一鍾,棗一枚,煎服。

七味豆蔻丸

木香(三錢),肉豆蔻(麵煨去油,七錢半),砂仁(二錢),龍骨(火煅過,五錢),訶子肉(五錢),白礬(煅過,七錢),赤石脂(煅過,七錢)

上共為末,糊丸如粟米大。三歲者,五十丸。量兒大小加減,陳米湯送下。

抱龍丸

天竺黃(一兩),膽南星(二兩),辰砂(三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燈心湯或白滾湯化下。

參蘇飲

人參,紫蘇葉,桔梗,前胡,甘草,乾葛,川芎,陳皮,防風,熟半夏,赤茯苓

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不拘時服。

麻黃解表湯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升麻,乾葛,荊芥穗,牛蒡子,蟬退,甘草,桔梗

水一鍾,姜三片,煎服。

參耆內托散

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厚朴,防風,桔梗,白芷,官桂,木香(隨時加減)

水一鍾,糯米一錢

參苓白朮散

人參,白朮,白茯苓,蓮肉,乾山藥,桔梗,薏苡仁,藿香,乾葛,肉豆蔻(麵包煨,去油)

牛黃清心丸

牛黃,人參,神麯,桂,乾薑(炮,各一錢五分),冰片,麝香(各五錢),雄黃(飛過,一錢),川芎,茯苓,柴胡,桔梗(炒),犀角屑(各二錢),白朮(炒),黃芩(炒),黑豆(炒),阿膠(炒成珠),麥門冬(去心),杏仁(去皮光,各二錢五分),蒲黃,白芍藥(炒,各一兩),乾山藥(八錢),甘草(七錢),金箔(一百五十片),羚羊角屑(五錢)

白話文:

本文討論了升麻的使用,尤其是在出痘疹時的應用。作者認為,古人使用升麻葛根湯治療痘疹,無論痘疹是否已見,目的是疏通氣血,促進痘疹的發育。痘疹發育順利,無需服藥;若發熱煩躁,痘疹欲出不出或出而不透,則需要使用升麻等藥物,以利於毒邪發泄,疏通元氣,避免病情惡化。但如果痘疹已順利排出,氣血充盈,則不宜再使用升麻、乾葛等藥物,以免傷及表氣,導致病情加重。作者反對一概而論地認為見紅點就忌用升麻,並提供了多種藥方,包括升麻葛根湯、惺惺散、人參調中湯、七味豆蔻丸、抱龍丸、參蘇飲、麻黃解表湯、參耆內托散、參苓白朮散、牛黃清心丸等,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