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求集》~ 五、瘧疾 (1)
五、瘧疾 (1)
1. 五、瘧疾
小兒不避風寒暑濕,邪侵不散,久則結積於太陰(手太陰肺)而發往來寒熱也。其因寒者,惡寒,腰背頭項痛,寒重熱輕而汗難,蔥白湯加桂枝、柴胡。因風者,惡風,頭痛,骨節疼痛,熱多寒少而自汗,桂枝湯加柴胡、黃芩。食瘧者,惡食,噯氣,胸腹滿悶,小柴胡去人參加枳實、厚朴、麥芽、神麯之類。
痰瘧者,多食瓜果、油、面,鬱結成痰,心下脹滿,或煩嘔吐沫,頭疼肉跳,甚則昏迷卒倒,二陳加柴胡、黃芩、薑汁之類(風寒痰食多相兼,當量所屬輕重加減)。濕瘧者,寒熱身重,骨節疼,自汗喜嘔,得之汗出脫衣,沖冒風寒雨濕所致,二陳加蒼朮、防風、柴胡。暑瘧者,面垢口渴,大熱大喘,熱已而常有汗,柴胡白虎湯。
驚瘧者,發熱發搐,小柴胡去人參加鉤藤、龍膽草。陰瘧者,至晚則發,累月不已,在於血分,加升提引出陽分,方與散截。
三日瘧,如陽虛寒多,主以參朮薑桂。如陰虛熱多,主以首烏、鱉甲、牛膝、知母之類。隨症選用。初起症實,仍主解散(萬氏以平瘧養脾丸,久服則移近而汗解)。久瘧後,脅下痞滿,或腹中結塊,名瘧母,鱉甲散加減。
治瘧之法,大略寒多者,小柴胡加山梔、丹皮;渴甚者,小柴胡去半夏加花粉;汗出腹滿便閉者,大柴胡湯;本虛兼癆倦內傷夾外感而致瘧者,寒熱交作,倦怠少氣,加味補中湯;久瘧氣血俱虛,寒熱不甚,或不寒而但微熱,如邪已盡,八物湯,邪未盡,或乘虛復侵,加柴胡、陳皮、黃芩。有虛人病久,日夜寒熱不時,似瘧非瘧,六君、補中、六味、八物選用。
有陰虛症,午後惡寒發熱,至曉汗解,似瘧者,實瘵症也,重宜補陰(唯瘧脈多弦數,陰虛脈多虛澀而數,為辨)。上二症,切不可泛作瘧治。世人一見寒熱往來,便用青皮、草果、常山一切剛燥克滯之藥,以為攻截良法,豈知正氣益虛,邪氣愈深,輕則綿延不已,重且變症多端,因而致斃者比比,可不戒之!
瘧症治驗,
(案1)五歲,患瘧,始髮間日,繼而三日,漸作連日不已,年餘未愈。視之面黃色,肢體消瘦,腹大而堅,手足面目俱浮。或專與利濕之劑,不效。予用加味胃苓丸,合小柴胡湯,以健脾去濕除邪,更加青皮、鱉甲、當歸,入厥陰血分而破其結積,兩月而愈。
(案2)九歲,患瘧,寒熱俱甚,脅痛多嘔,渴欲飲冷,此少陽陽明二經症也。用小柴胡加石膏、麥冬、竹葉,二服而安。繼以和中養胃而愈。
(案3)一女患瘧,獨熱不寒,煩渴飲水,與和解不效。診之,脈數且疾,此為癉瘧,得之肺素有熱,用麥冬、知母、黃芩、花粉、山梔、厚朴、陳皮、甘草,一劑減,二劑愈。
(案4)患瘧,兼便血盜汗年餘。審乳母素有鬱怒,寒熱便血。先以加味逍遙散治其母,兒以健脾平肝之劑與之,母子病痊。
白話文:
五、瘧疾
小孩子不注意避開風寒暑濕,外邪入侵身體又不能自行消散,時間久了就會積聚在脾胃(手太陰肺經)而導致寒熱往來發作。如果是寒邪引起的,會惡寒,腰背頭項疼痛,寒重熱輕,而且不容易出汗,可以用蔥白湯加桂枝、柴胡。如果是風邪引起的,會惡風,頭痛,骨節疼痛,熱多寒少,而且會自汗,可以用桂枝湯加柴胡、黃芩。如果是飲食不當引起的瘧疾,會惡心不想吃東西,打嗝,胸腹脹悶,可以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再加枳實、厚朴、麥芽、神麴等藥物。
如果是痰濕引起的瘧疾,平時吃很多瓜果、油膩食物和麵食,這些積聚成痰,會導致心下脹滿,或者煩躁嘔吐白沫,頭痛頭脹,嚴重的話還會昏迷倒地,可以用二陳湯加柴胡、黃芩、生薑汁等。風寒痰食引起的瘧疾往往是混合的,需要根據病情輕重加減藥物。如果是濕邪引起的瘧疾,會覺得身體沉重,骨節疼痛,自汗且想嘔吐,出汗後會想脫衣服,這是因為受風寒雨濕侵襲所致,可以用二陳湯加蒼朮、防風、柴胡。如果是暑邪引起的瘧疾,會面色晦暗、口渴、發高燒、呼吸急促,發熱之後經常出汗,可以用柴胡白虎湯。
如果是驚嚇引起的瘧疾,會發熱抽搐,可以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再加鉤藤、龍膽草。如果是陰瘧,到了晚上才發作,而且持續好幾個月都不好,這是因為邪氣侵犯到血分,需要用藥物升提引導陽氣出來,再配合散邪的藥物。
三日瘧,如果陽氣虛弱寒邪較多,主要用人參、白朮、生薑、桂枝;如果陰虛火旺熱邪較多,主要用何首烏、鱉甲、牛膝、知母等藥物。要根據具體症狀選用藥物。瘧疾初期症狀較重,主要用解表散邪的藥物(萬氏用平瘧養脾丸,長期服用,就能漸漸好轉並出汗而痊癒)。瘧疾久治不愈後,脅下會痞滿,或者腹中長出腫塊,叫做瘧母,可以用鱉甲散加減治療。
治療瘧疾的方法,總的來說,寒邪較多的,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丹皮;口渴嚴重的,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花粉;出汗、腹脹、便秘的,用大柴胡湯;如果體質虛弱,又有肺癆、內傷,再加上外感而導致瘧疾,寒熱交替發作,倦怠乏力,可以用加味補中益氣湯;瘧疾久治不愈,氣血都虛弱了,寒熱不甚明顯,或者沒有寒邪只是微微發熱,如果邪氣已經差不多消除了,可以用八珍湯;如果邪氣沒有完全消除,或者趁虛再次入侵,可以用八珍湯加柴胡、陳皮、黃芩。如果體質虛弱的人,病程很長,日夜寒熱不定,看起來像瘧疾又不是瘧疾,可以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八珍湯等藥物選用。
如果陰虛體質,下午惡寒發熱,到天亮出汗而好轉,看起來像瘧疾,其實是肺癆的症狀,應該著重補益陰氣(瘧疾的脈象多為弦數,陰虛的脈象多為虛弱、澀滯而脈數,這是鑑別的關鍵)。上面兩種情況,絕對不能籠統地當作瘧疾來治療。很多人一看到寒熱往來就用青皮、草果、常山等辛燥峻猛的藥物,以為這樣就能攻邪截瘧,卻不知道這樣反而會損傷正氣,導致邪氣更盛,輕則久治不愈,重則會出現各種併發症而死亡,這一點一定要謹記!
瘧症治驗:
(案例1)五歲孩子患瘧疾,一開始是間日瘧,後來變成三日瘧,漸漸地變成每天都發作,持續一年多還沒好。孩子面色發黃,身體消瘦,腹部膨脹堅硬,手腳和臉都浮腫。曾單獨使用利濕的藥物,無效。我用加味胃苓丸,配合小柴胡湯,健脾利濕除邪,再加上青皮、鱉甲、當歸,入厥陰血分以消除積聚,兩個月後痊癒。
(案例2)九歲孩子患瘧疾,寒熱都非常嚴重,脅肋疼痛,嘔吐很多,口渴想喝冷飲,這是少陽和陽明經的病症。用小柴胡湯加石膏、麥冬、竹葉,兩劑藥就好了。然後再用和胃養胃的藥物,就痊癒了。
(案例3)一位女孩患瘧疾,只發熱不惡寒,煩躁口渴,喝很多水,用和解的藥物無效。診脈發現,脈象數而疾,這是癉瘧,是因肺部本來就有熱邪所致,用麥冬、知母、黃芩、花粉、山梔子、厚朴、陳皮、甘草,一劑藥症狀減輕,二劑藥就痊癒了。
(案例4)患瘧疾,同時伴有便血和盜汗,持續一年多。仔細詢問得知,孩子的乳母素有鬱怒,孩子發熱、便血,先用加味逍遙散治療乳母,孩子則用健脾平肝的藥物治療,母子都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