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求集》~ 二十九、傷寒 (2)

回本書目錄

二十九、傷寒 (2)

1. 二十九、傷寒

傷寒治驗,

(案1)兒二歲,發熱無汗,眉皺多啼,是頭痛喜藏其身於母懷內,是惡寒。遂用芎蘇散加減之,得汗,邪散而退。

(案2)五歲,發熱煩渴,時作嘔逆,與竹茹、花粉、黃芩、薄荷、丹皮、蘆根等以清解之。二劑而安。

(案3)患頭痛,壯熱渴甚且嘔,鼻乾燥,不得眠。醫知為陽明症,用葛根湯不效。仲淳曰:葛根湯,固陽明表劑,但其渴嘔,乃胃中火邪熾甚,氣逆上升,葛根升散,非宜也。改用石膏竹葉湯解肌,熱退而安。或謂嘔家不用半夏,何也?先生曰: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

病人渴甚,乃陽明熱邪熾盛,劫其津液所致。邪火上升故嘔,半夏辛溫而燥,可妄進乎?

(案4)患熱病衄血,醫用犀角地黃湯加麥冬、知母。予曰:邪在陽明,原因失於解散,陰血為邪熱所侵,以致妄行於上。方中宜去芍藥,加葛根、荊芥、茅根、花粉,以清解表裡。服之果血止熱解而愈。

(案5)發熱氣粗,胸膈按之痛,往來寒熱,左脅結滿,症在少陽陽明,用小柴胡去人參、甘草,加川連、瓜蔞、枳實、鬱金,二服取效,繼以清調胃氣收功。

(案6)病熱六七日,下痢不止。以慮其瀉脫,將投固劑。診之,六脈洪數有力,煩滿燥渴。予曰:此協熱自利也。用黃芩湯加枳實、川連,二劑熱少退,痢亦止,繼以輕清調理而愈。

(案7)發熱頭痛五六日,忽見紅疹。醫用犀角升麻等藥不效。豈知斑與疹表裡各別,斑為陽明火毒,疹為太陰風熱。乃黃芩、薄荷、防風、甘草、桔梗、蟬蛻,服之斑疹安退。

(案8)十二歲,終日少睡,手足指冷,便下如清水。或作陰症治,勢益劇。診之,脈雖沉而有力,口燥唇焦,按腹痛甚。予曰:多睡者神昏也。四肢逆冷,熱深厥亦深也。便下清水,熱結旁流也。信用小承氣湯,一劑下之而熱勢頓減,繼輕清調理而愈。

(案9)始痛寒熱,醫表散之,不效;加消導,熱不止;更用下法,便通而病益劇。診之,脈弦數,面赤唇焦,熱渴引飲,視其舌,則燥極色黑。予曰:此本少陽症,因藥用攻劫,變成肝腎陰虛之敗症也。急用滋腎清肝之劑,連服得安,直至數日後,陰液漸充,得汗便通而痊。

(案10)十二歲,秋初時發熱不已,胸膈痞悶,汗出欲飲水,時或嘔逆。此陽明半表半裡症。遂用豆豉、滑石、川連、山梔、半夏、橘紅,一劑頓見熱退而痞悶除(如無嘔惡等症,則用葛根以開健陽明之陽)。繼再一劑,去豆豉加竹葉、麥冬,津生而煩渴亦解。須識傷寒半表半裡症,則為少陽,若熱多寒少,或單熱不寒,唇乾口燥,喜飲湯水,脈洪大者,則為陽明脈症,最宜參辨。

(案11)酷熱傷寒,大熱無汗,身形拘束,治驗。(見暑門)

白話文:

二十九、傷寒

(案例一)兩歲小孩發燒不流汗,眉頭緊皺哭鬧不止,表示頭痛,喜歡躲在母親懷裡,這是怕冷的症狀。於是使用芎蘇散加減治療,使其出汗,邪氣散去,病情痊癒。

(案例二)五歲小孩發燒口渴,間歇性嘔吐,使用竹茹、花粉、黃芩、薄荷、丹皮、蘆根等藥物清熱解毒,兩劑藥後痊癒。

(案例三)患者頭痛,高燒口渴嚴重且嘔吐,鼻子乾燥,無法入睡。醫生診斷為陽明症,使用葛根湯無效。仲淳說:葛根湯是治療陽明表證的藥方,但患者口渴嘔吐,是因為胃中火邪過盛,氣逆上衝,葛根有升散之性,並不適合。改用石膏竹葉湯解表散熱,熱退後痊癒。有人問到嘔吐的病人不用半夏的原因,先生說:半夏有三種禁忌:口渴、出汗、出血的病人都不可以使用。病人口渴嚴重,是陽明熱邪熾盛,耗損津液所致。邪火上炎所以嘔吐,半夏辛溫燥熱,怎能亂用呢?

(案例四)患者患熱病且流鼻血,醫生用犀角地黃湯加麥冬、知母治療。我說:邪氣在陽明經,原因是疏散治療不得當,陰血被邪熱侵犯,導致妄行於上。藥方中應該去掉芍藥,加入葛根、荊芥、茅根、花粉,以清解表裡。服用後果然止血退熱痊癒。

(案例五)發燒氣粗,胸膈按壓疼痛,寒熱往來,左脅肋脹滿,症狀在少陽和陽明經,使用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入川連、瓜蔞、枳實、鬱金,服用兩劑藥後見效,繼續服用清調胃氣的藥物鞏固療效。

(案例六)發熱六七天,腹瀉不止。考慮到可能出現脫水,準備使用收斂的藥物。診脈後發現,六脈洪數有力,煩躁口渴。我說:這是由於熱邪導致的自行腹瀉。使用黃芩湯加枳實、川連,兩劑藥後熱退,腹瀉也止,繼續服用輕清的藥物調理後痊癒。

(案例七)發燒頭痛五六天,突然出現紅疹。醫生使用犀角、升麻等藥物無效。原來斑疹的表裡有所不同,斑疹是陽明經的火毒,疹子是太陰經的风热。於是使用黃芩、薄荷、防風、甘草、桔梗、蟬蛻,服用後斑疹消退。

(案例八)十二歲小孩整天嗜睡,手腳冰冷,大便如清水樣。有人當作陰症治療,病情反而加重。診脈後發現,脈象雖然沉而有力,但口乾唇焦,按壓腹部疼痛明顯。我說:嗜睡是神志昏迷的表現;四肢冰冷,是內熱深重,厥逆也深;大便如水樣,是熱邪聚集,旁流所致。於是使用小承氣湯,一劑藥後熱勢減輕,繼續服用輕清的藥物調理後痊癒。

(案例九)起初是寒熱交替疼痛,醫生用表散藥治療無效;又加用消導藥,熱症不止;再用下瀉的方法,大便通暢但病情加重。診脈後發現,脈象弦數,面色紅赤,嘴唇乾燥,口渴引飲,觀察舌頭,發現舌頭乾燥極了,顏色發黑。我說:這是少陽症,因為用藥攻伐,導致肝腎陰虛的敗症。要趕緊使用滋陰清肝的藥物,連續服用後病情好轉,直到幾天後,陰液漸充,出汗,大便通暢痊癒。

(案例十)十二歲小孩,秋季初時發熱不止,胸膈痞悶,出汗想喝水,間歇性嘔吐。這是陽明經半表半裡的症狀。於是使用豆豉、滑石、川連、山梔、半夏、橘紅,一劑藥後熱退,痞悶消除(如果沒有嘔吐等症狀,就用葛根來疏通陽明經的陽氣)。接著再服用一劑藥,去掉豆豉,加入竹葉、麥冬,津液生發,煩渴也解除。必須知道傷寒半表半裡的症狀,屬於少陽症;如果熱多寒少,或者單純發熱不寒,嘴唇乾渴,喜歡喝水,脈象洪大,那就是陽明經的脈症,最需要仔細辨證。

(案例十一)酷暑傷寒,高燒不退,身體拘緊,治療驗證。(見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