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求集》~ 二十九、傷寒 (1)

回本書目錄

二十九、傷寒 (1)

1. 二十九、傷寒

小兒傷寒與大人無異,所異者挾驚挾食耳。寒邪自外入內,由皮毛經脈而臟腑。初起在太陽經,脈浮而緊,發熱惡寒,無汗頭項痛,腰脊強,太陽之脈(連風府、貫腰脊),嚏噴凌振,五指稍冷,蔥白湯加減(外雖發熱,里永燥渴,不可聚驟與苦寒)。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在半表半裡之間。

外候在陽明,則熱多寒少,頭額連眉骨痛,鼻乾不得眠(其脈挾鼻絡與目),脈洪而長,葛根湯加減。在少陽,則寒熱往來,胸脅痛而耳聾(其脈循脅絡與耳),嘔逆口苦(邪初入里,邪正分爭,故作嘔逆),脈弦數,小柴胡湯加減。少陽陽明俱病,柴胡湯加葛根、芍藥(若外不惡寒而里燥熱者,須即用芩連之類以清解之)。三陽不已,傳入三陰,症見腹滿而咽乾,則別為太陰(其脈布胃中絡於嗌)。

口燥舌乾而渴,則別之少陰(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舌卷囊縮,煩滿腹堅痛,則別為厥陰(其脈循陰器絡於肝)。其實總是陽明胃府裡實之症,邪犯八府,脈必沉實洪數有力。外候大熱譫語,轉則身輕,掀衣擲被,六七日不大便,宜大小調胃三承氣湯,量輕重加減下之(下宜遲不宜早。七日後小腹滿硬,按之痛,時失氣,方可議下,否則變害不測,慎之)。

如表症未除,里症又急,當大柴胡湯雙解之。若下早,邪乘虛入,成結胸者,胸高氣粗,按之則痛,小陷胸湯(小兒無大結胸症,故不及)。若但痞滿而不痛者,為痞氣,用瀉心湯。有汗下後表症已解,邪熱在裡,心胸煩渴,欲飲水者,人參白虎湯。夾驚症,或先驚而復感寒邪,或先傷於寒而復受驚搐,以致熱極生風,發抽搐,呵欠煩悶,面紅痰嗽,山根準頭有青色,宜先解表,次與鎮驚,或煎薄荷湯送下抱龍丸。若傷寒熱邪乘心,生風生驚者,黃連湯。

夾食症,或先傷食而復感寒邪,或先受寒而復有停津滯,以致發熱頭疼,胸滿之痛,噯氣酸臭,時或嘔逆,嗞煎不乳,目胞微浮,治當解表而兼消導。如表邪已解而里結未除,宜下之,大柴胡湯(舌有醬色苔,可驗。)直中陰症傷寒,初起便不發熱,身靜而重,頭不痛,語言無力,難以布息,目睛不明,口鼻柔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如刀刺,宜先用蔥熨法,內服四逆湯。亦有陽症未傳入里,誤服涼藥,或過飲冷水而變為陰病者,宜轉用溫中湯為主。

傷寒新痊,或過與食物,脾弱不運,餘邪與穀氣相併而為食復,枳實梔子皮湯。或腠理未密,不慎風寒而為頭痛發熱者,風復也,宜輕劑疏解外邪,兼扶元氣。大凡傷寒治法,在表則汗之,在中則和之,在裡則下之,煩躁則清之,寒冷則溫之,稟弱人或久病後邪未盡則調之,邪去本虛則補之。治若少差,變端百出,不可不謹。

白話文:

二十九、傷寒

小孩子傷寒和大人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只在於伴隨驚嚇或飲食不當而已。寒邪從體外入侵,經過皮膚毛髮、經脈而到達臟腑。初期在太陽經,脈搏浮而緊,發熱惡寒,沒有汗,頭項疼痛,腰脊僵硬(因為太陽經脈連接風府穴,貫穿腰脊),噴嚏頻頻,五指略冷,可用蔥白湯加減(雖然體表發熱,但內裡仍然乾燥口渴,不可急著用苦寒的藥物)。

過了這個階段,就會進入少陽、陽明二經,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

如果外在症狀在陽明經,則發熱多寒邪少,頭額連眉骨疼痛,鼻子乾燥睡不著覺(陽明經脈與鼻絡和目絡相連),脈搏洪大有力,可用葛根湯加減。如果在少陽經,則寒熱交替出現,胸脅疼痛並且耳朵聾(少陽經脈循行胸脅,並與耳絡相連),嘔吐、口苦(寒邪初入臟腑,邪氣正氣相爭,所以會嘔吐),脈搏弦細而數,可用小柴胡湯加減。少陽、陽明兩經都生病,則用柴胡湯加葛根、芍藥(如果體表不惡寒而內裡燥熱,必須立即使用黃芩、黃連等藥物來清熱解毒)。

如果三陽經的病症持續不癒,傳入三陰經,症狀表現為腹部脹滿、咽喉乾燥,則屬於太陰經病變(太陰經脈佈於胃部,並連接咽喉)。

如果口乾舌燥並且口渴,則屬於少陰經病變(少陰經脈貫穿腎臟,並與肺經、舌根相連),舌頭捲曲,腹部脹滿堅硬疼痛,則屬於厥陰經病變(厥陰經脈循行於陰部,並與肝絡相連)。其實這些都是陽明經(胃)裡實證的症狀,邪氣犯了八個臟腑,脈象必定沉實、洪大、有力。外在症狀表現為高熱神志不清,然後身體變輕,掀被子扔東西,六七天不大便,應該服用大小承氣湯調整腸胃,根據病情輕重加減藥量(下瀉藥宜遲不宜早。七天后如果小腹脹滿堅硬,按壓疼痛,經常放屁,才可以考慮服用瀉藥,否則會造成不可預測的危害,要謹慎)。

如果表症沒有去除,裡症又很嚴重,應該用大柴胡湯同時治療表裡。如果瀉藥下得過早,邪氣乘虛而入,就會形成結胸,症狀是胸部高漲,氣粗,按壓疼痛,可以用小陷胸湯(小孩子沒有嚴重的結胸症,所以不用)。如果只是腹部痞滿而不疼痛,是痞氣,用瀉心湯。如果有汗,表症已經去除,邪熱在裡,心胸煩躁口渴,想喝水,用人參白虎湯。

伴隨驚嚇的症狀,可能是先驚嚇然後感染寒邪,或者先傷寒然後又受到驚嚇抽搐,以至於熱極生風,出現抽搐、呵欠、煩悶、臉紅、咳嗽痰多,山根和鼻尖有青色,應該先解表,然後再鎮驚,可以用薄荷湯送服抱龍丸。如果傷寒熱邪侵犯心臟,導致生風生驚,用黃連湯。

伴隨飲食不當的症狀,可能是先飲食不當然後感染寒邪,或者先受寒然後又有停滯的津液,以至於發熱頭痛,胸部脹滿疼痛,噯氣酸臭,時常嘔吐,吃奶困難,眼瞼略微浮腫,治療應該解表並同時消導。如果表邪已經去除,裡面的結滯沒有去除,應該使用瀉藥,用大柴胡湯(舌苔呈醬色可以驗證)。

直中陰症傷寒,初期沒有發熱,身體沉重,不頭痛,說話無力,呼吸困難,眼睛不清亮,口鼻冰冷,喝不下水,大小便失禁,臉上惡寒像刀刺一樣,應該先用蔥白熨法,內服四逆湯。也有一些陽證沒有傳入裡,錯誤服用涼藥,或者喝太多冷水而變成陰證的,應該改用溫中湯為主。

傷寒痊癒後,或者過度飲食,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殘餘的邪氣和食物的氣相合而導致再次發病,用枳實梔子皮湯。或者肌膚腠理還沒有閉合,不小心受風寒而導致頭痛發熱,這是風寒復發,應該用輕劑疏散外邪,同時扶助元氣。

總之,治療傷寒的方法,在表證則發汗,在裡證則調和,在裡證則瀉下,煩躁則清熱,寒冷則溫熱,體質虛弱的人或者久病之後邪氣未盡則調養,邪氣去除之後本體虛弱則補益。治療過程中即使稍微好轉,也可能出現各種變化,不可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