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求集》~ 二十二、燥症 (1)
二十二、燥症 (1)
1. 二十二、燥症
小兒燥症,多因風熱。風能勝濕,熱能耗液。如邪氣怫鬱在表而裡氣平者,善伸數欠(表),臉赤煩渴,或時惡寒,或時筋惕而搐,清潤散加瓜蔞皮、木通、竹葉、燈心。若風熱鬱甚於里,為煩滿(里),為閉結,涼膈散。心熱甚加川連。有火盛之極、因熱愈熱而燥者(火),舌有芒刺,唇口焦裂,大渴呼飲,白虎湯。
有汙便為宜解毒湯(無汙便利為宜)選用。恐嬰兒不勝大寒,清涼散最穩。有病後陰虛火動而燥者,五心煩熱(虛火),口無津液,肌體瘦弱而虛煩,地黃丸加天冬、麥冬。汗下亡津,滋本湯。肺體本燥,受熱化而更燥澀,症見咳嗽咽乾(肺),久而音啞聲嘶,或咯血,或吐濃血,潤肺湯加減。心燥者心血不足,善作驚惕,養心湯。
白話文:
小兒燥症的辨證論治
小兒出現燥症,大多是因為風熱之邪所致。風能勝濕,熱能耗損人體津液。
1. 表證: 如果邪氣鬱結於肌表,而裡氣平和,則表現為:
- 善伸數欠: 常伸懶腰,打哈欠。
- 臉赤煩渴: 面色發紅,口渴。
- 或時惡寒: 有時感到怕冷。
- 或時筋惕而搐: 有時肌肉抽搐。
治療方法:使用清潤散,加瓜蔞皮、木通、竹葉、燈心。
2. 里證: 若風熱之邪鬱積於內,則表現為:
- 煩滿: 腹部脹滿。
- 閉結: 大便不通。
治療方法:使用涼膈散。若心熱嚴重,可加川連。
3. 火證: 若火熱之邪極盛,因熱愈熱而更加燥熱,則表現為:
- 舌有芒刺: 舌頭上有尖銳的刺狀物。
- 唇口焦裂: 嘴唇和嘴巴都裂開。
- 大渴呼飲: 口渴得厲害,不停地喝水。
治療方法:使用白虎湯。
4. 其他情況:
- 有汙便: 糞便中有異物,宜用解毒湯。
- 無汙便: 糞便無異物,可選用其他方劑。
- 嬰兒燥症: 擔心嬰兒承受不住寒涼,清涼散最為穩妥。
- 病後陰虛火動而燥: 五心煩熱,口乾舌燥,身體消瘦,精神疲乏,使用地黃丸加天冬、麥冬。
- 汗下亡津: 因出汗過多而導致津液耗損,使用滋本湯。
- 肺燥: 肺部原本就容易乾燥,受熱後更加燥澀,表現為咳嗽、咽乾,久而久之會出現聲音嘶啞,甚至咯血、吐濃血,使用潤肺湯加減。
- 心燥: 心血不足,容易出現驚悸、心慌,使用養心湯。
註: 以上僅為參考,具體用藥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由醫生辨證論治。
心經蘊熱作渴,小便赤澀痛者(心),清心散。肝主筋,風氣自盛,燥熱加之,液聚胸膈,不榮筋脈,勁急瘛瘲(肝),或昏冒口噤,滋肝飲。脾為中洲,澆灌四旁,與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中津液枯涸,則食入難下,大便燥澀不潤(脾),養脾湯。稟賦腎或虛,早近女色,津血枯耗,憔悴羸弱(腎虛),發熱作渴,肢體焦燥,宜六味主之。
凡燥症,在外則皮膚皺揭,滋燥養榮湯;在內則焦枯煩渴,大補地黃湯;在上則咽乾鼻焦(上),清涼飲子;在下則便尿俱澀(下),均宜通潤為先,務使水液自生而燥熱不容不退矣。
白話文:
心火旺盛引起口渴,小便赤紅灼痛,可以用清心散治療。肝臟主導筋脈,風氣盛行,燥熱加劇,體液積聚在胸膈,無法滋潤筋脈,導致筋脈緊繃抽搐,甚至昏迷口噤,可以用滋肝飲治療。脾臟為中焦,負責滋養四肢百骸,與胃共同運行津液。脾胃津液枯竭,則飲食難以消化,大便乾燥澀滯,可以用養脾湯治療。腎虛弱,或過早房事,導致津液血氣虧損,身體消瘦虛弱,伴隨發熱口渴,四肢乾燥,可以用六味地黃丸治療。
所有燥症,外在表現為皮膚乾燥皺縮,可以用滋燥養榮湯治療;內在表現為口乾舌燥,煩躁口渴,可以用大補地黃湯治療;上焦表現為咽喉乾燥,鼻腔乾燥,可以用清涼飲子治療;下焦表現為大便和小便都乾燥澀滯,都應該先通潤,讓水液自然生成,燥熱自然消退。
燥症治驗,
(案1)一女患痧症,悶伏不出,喘急抬肩,鼻煽喉鳴,醫用外發之劑,痧不能透,火愈沖急,頭額多汗。余用麻杏湯加桔梗,一服而痧始見,二服而諸症稍平。其家不善調攝,時或內傷,未滿一月,反復者三,俱余為調治得安。數日忽復迎余,甚迫,云:此女已發狂矣。
往視,果聲非平日之聲,狀非平日之狀,妄見妄聞,妄言妄動,目札,兩手戰搖不止,脈浮弦而數,左臉微赤。予問其前二三日內何如?其母曰:兩日前忽噴嚏,鼻塞,身微熱,適乘醫之,便服藥二劑,熱不退,轉變出怪狀如是。予索其方視之,則荊、防、橘、半之屬也。
白話文:
燥症治驗
(案例一)一位女子患有痧症,症狀悶在體內無法發散,呼吸急促、肩膀聳起、鼻孔煽動、喉嚨發出呼呼聲。醫生用外發的藥物治療,但痧氣無法透出,反而火氣更加旺盛,頭額大量出汗。我用麻杏湯加入桔梗,一劑藥下去痧氣開始出現,兩劑藥後各種症狀都稍微緩解。她的家人不善於調養身體,時常內傷,不到一個月就反覆發作了三次,都是我為她治療才得以平復。
幾天後,她的家人焦急地來找我,說女孩已經發狂了。
我去看望她,果然聲音和以往不同,舉止也和以往不同,胡亂看、胡亂聽、胡亂說話、胡亂動作,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兩隻手不停地顫抖,脈象浮而弦且數,左臉微紅。我問她前兩天身體狀況如何,她母親說:「兩天前突然打噴嚏,鼻塞,身體微微發熱,正好碰上醫生來看病,就吃了兩劑藥,但熱度沒有退,反而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我索要了那張藥方來看,發現裡面有荊、防、橘、半之類的藥材。
乃謂其母曰:令愛病久,肝陰虧極,復客風邪,風能燥物,燥極生風,當輕清養陰,少佐和解。荊、防,風藥也;橘、半,燥藥也。目札、手搖,肝之挾火虛風動也。見聞怪異等症,神魂失守之象。余用生金滋肝飲,一服即安。又命以六味丸料蒸露,早晚與飲。其家人以危症既去,竟不服藥。
一月後又復迎余。診之脈細而澀,形體骨立,乾咳微喘,時或見血,煩熱不已,肌膚粗澀,竟成千勞之症矣。用馮氏甘露膏,仍蒸六味露,調理兩月。自三月起病,直至六月收功。
(案2)吐瀉後,津液頓亡,引飲不止,服七味白朮散愈。
白話文:
第一部分
他對病人母親說:「令愛(指病人)病了很久,肝陰虧虛到了極點,又受了風邪的侵襲。風性燥烈,燥極則生風,應該以清淡養陰為主要治療方向,輔以和解之法。荊芥、防風是祛風藥;橘皮、半夏是燥性藥物。目札(眼皮跳動)、手搖(手抖)都是肝火虛旺、風邪內動的表現。出現見聞怪異等症狀,說明神魂失守。我用生金滋肝飲,一服藥便見效。又命以六味丸料蒸露,早晚服用。病人家人見症狀已消,竟不肯繼續服藥。」
第二部分
一個月後,病人又來找我。診脈發現脈象細澀,身形消瘦,骨骼突出,乾咳微喘,偶爾咳血,煩熱不止,皮膚粗糙,已經發展成勞損的病症了。我用馮氏甘露膏治療,並繼續服用六味丸料蒸露,調理了兩個月。病人自三月起病,直到六月才痊癒。
第三部分
(案例二)病人吐瀉後,津液大量流失,不停地渴水,服用七味白朮散後痊癒。
燥症方,
清潤散:鬱金,荊芥,連翹,山梔,黃芩,薄荷,甘草
解毒湯:川連,黃芩,山梔,黃柏,烏梅
清涼飲:青蒿,元參,生地,麥冬,甘菊,車前
滋本湯:人參,黃耆,白朮,甘草,歸身,白芍,麥冬
白話文:
燥症方
清潤散
- 鬱金、荊芥、連翹、山梔、黃芩、薄荷、甘草
解毒湯
- 川連、黃芩、山梔、黃柏、烏梅
清涼飲
- 青蒿、元參、生地、麥冬、甘菊、車前
滋本湯
-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歸身、白芍、麥冬
潤肺湯:阿膠,麥冬,杏仁,川貝,紫菀,桑葉
加味地黃湯:即六味丸料加麥冬、瘛瘲
養心湯:治夢寐不寧,驚悸健忘等症。茯神,棗仁,歸身,人參,丹參,五味子
清心湯:石蓮,麥冬,木通,竹葉,燈心,黃芩,地骨皮,車前子,甘草
白話文:
潤肺湯使用阿膠、麥冬、杏仁、川貝、紫菀、桑葉等藥材。加味地黃湯是在六味丸料的基础上加入麥冬、瘛瘲。養心湯用於治療夢寐不寧、驚悸健忘等症狀,藥材包括茯神、棗仁、歸身、人參、丹參、五味子。清心湯則使用石蓮、麥冬、木通、竹葉、燈心、黃芩、地骨皮、車前子、甘草等藥材。
滋肝飲:生地,歸身,白芍,丹皮,柴胡,山梔,麥冬,元參,甘草
甘露飲:甘露(於草木上收之一鍾),蜂蜜(半杯),人乳(一杯),人參(三至五錢,隨症輕重煎汁一杯)
四汁並一處,煎濃溫和日服。
涼膈散:黃芩,山梔,連翹,薄荷,大黃,芒硝,甘草(各藥細末)
清涼飲子:黃芩,黃連,薄荷,甘草,白芍,元參,歸身,流水煎。
滋燥養榮湯:生熟地,歸身,黃芩,防風,白芍,秦艽,甘草
白話文:
滋肝飲
生地、歸身、白芍、丹皮、柴胡、山梔、麥冬、元參、甘草。
甘露飲
甘露(從草木上收集一鍾)、蜂蜜(半杯)、人乳(一杯)、人參(三至五錢,依照病情輕重煎汁一杯)。
四種汁液混合在一起,煎煮濃縮,溫和後每天服用。
涼膈散
黃芩、山梔、連翹、薄荷、大黃、芒硝、甘草(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
清涼飲子
黃芩、黃連、薄荷、甘草、白芍、元參、歸身,用流水煎煮。
滋燥養榮湯
生地、熟地、歸身、黃芩、防風、白芍、秦艽、甘草。
養脾湯:即前方去黃芩、秦艽、防風,加山藥、麻仁,即養脾湯。
生金滋木飲:人參,麥冬,歸身,生地,白芍,丹皮,甘草
柴胡飲子:解一切肌骨蒸熱、寒熱往來及傷寒發汗不解,或汗後餘熱。人參,大黃,白芍,當歸,甘草,柴胡(各等分)
白話文:
養脾湯:就是之前的方子去掉黃芩、秦艽、防風,再加上山藥、麻仁,這就是養脾湯。
生金滋木飲:由人參、麥冬、當歸、生地、白芍、丹皮、甘草組成。
柴胡飲子:用來治療各種肌骨發熱、寒熱交替,以及傷寒發汗後熱度不退,或汗後餘熱的情況。由人參、大黃、白芍、當歸、甘草、柴胡(各等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