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求集》~ 十一、泄瀉 (1)
十一、泄瀉 (1)
1. 十一、泄瀉
泄,出少而勢緩;瀉,則直下而不可阻。其病皆責之脾,而所因不一。冷瀉,多出白水,乳食不化,所下無腥穢臭,眉皺腹鳴,尿清,不渴,脈沉微,四君子湯加薑、桂、木香、益智之類。熱瀉,色黃有沫而臭穢,小便赤少,煩渴,少食,五苓散加山梔、川連、車前、木通之類。
若腹痛雷鳴,卒痛一陣,瀉一陣者,為火盛之極,瀉黃散。傷暑瀉,身熱煩渴,所下如水,小便不利,黃連香薷飲,調服益元散。濕瀉,身重軟弱,瀉下多水,糟粕不實,腸鳴腹不痛,五苓散、胃苓湯加減。痰積瀉,所下黏膩,或多或少,腹不痛,平胃二陳加減。食積瀉,瀉下臭極,或噯氣吞酸,腹痛甚而瀉,瀉後稍寬,保和丸加減。
若食消痛已而瀉不止者,補中湯;食消痛不止者,異功散。水瀉,潰徹不開,小水不利,陰陽不分,五苓散。疳瀉,面黃肌瘦,肚脹腳弱,瀉下顏色不一,晝涼夜熱,不思食,大兒肥丸。驚瀉,糞青如苔,稠若膠黏,或時搐搦,大溫驚丸。風邪里陷,挾濕作瀉,水穀不化而完出,洞注作聲,平胃散加枳殼、乾葛、防風,散風去濕而瀉自止。
脾虛瀉,神情困倦,不思飲食,小便自利,腹不疼,瀉下完穀不化,或食後作脹,或清早虛膨,參苓白朮散加減,八珍粉亦佳。若久瀉而脾虛下陷,補中湯升補之。腸滑不禁,更加收澀,又有受肚瀉者,飲食運化不及,故脾滿而瀉盡則止,復有如是,是脾陽弱也,椒連散。
又有每至五更泄瀉,交子時後臍腹痛,微響則作泄,此由先天真火衰微,脾土失生化之源,當四神丸加減。凡治瀉,不外清理、淡滲、補虛、消脫諸法,然補虛卻不可純用甘溫,恐太過則生濕;清熱消導切不可純用苦寒峻厲,恐太過則傷脾;收澀不可太早,恐留滯餘邪;淡滲不可太多,恐津枯陽陷。其中應否輕重,不可不詳審也。
泄瀉治驗,
(案1)患熱瀉,服五苓散、六一散愈。後過食冷粽,腹痛飽悶作嘔,用保和丸,一服未止。易醫下之,腹病益甚,上吐下瀉,飲食不食。醫以腹痛未除,仍行克削,頓見發搐多痰,幾不可救。因其父懇,勉用固真湯,去桂加白芍,二劑稍平,繼以六君,調理半月而愈。
(案2)患冷瀉,時作呃逆,進理中湯,呃不已,轉加腹痛,仍用前方加木香、炮姜,一劑痛緩,二劑瀉緩痛止,三劑飲食如常。
(案3)乳食失節,泄瀉腹痛,自用藥下之,反加痰搐,又與化痰定搐而痰搐益甚,肢冷露睛。此蓋脾胃而重傷之也。用異功散加木香、鉤藤,母子並服,三日痰搐止,五日泄瀉除。
(案4)泄瀉,稠黏色青、腹痛,乃木肝乘脾之症。用四君子湯加木香、白芍、麥冬、桔梗、鉤藤,以補土為君,佐以益金制水,頓愈。
白話文:
十一、泄瀉
腹瀉分為泄和瀉兩種,泄是少量緩慢地排出,瀉則是大量迅速地排出,無法阻擋。這些疾病都與脾臟功能失調有關,但致病原因各有不同。
冷瀉的症狀是排出大量的白色稀水便,乳食消化不良,排泄物沒有腥臭味,伴隨眉毛緊皺、肚子咕嚕叫、尿液清澈、不口渴、脈象沉弱。治療可用四君子湯,再加入生薑、桂枝、木香、益智等藥材。
熱瀉的症狀是排出黃色帶泡沫且有臭味的糞便,小便顏色深少,口渴、食慾不振。治療可用五苓散,再加入山梔子、川連翹、車前子、木通等藥材。
如果腹痛劇烈如雷鳴,突然一陣陣劇痛伴隨一陣陣腹瀉,這是火氣過盛的表現,需服用瀉黃散。
傷暑引起的腹瀉,症狀為發熱、口渴,排泄物像水一樣,小便不利,可用黃連香薷飲,並配合益元散服用。
濕瀉的症狀是身體沉重無力,腹瀉排出大量稀水便,食物殘渣不成形,腸鳴腹不痛,可用五苓散或胃苓湯加減治療。
痰積引起的腹瀉,排泄物黏膩,量多量少不等,腹不痛,可用平胃二陳湯加減治療。
食積引起的腹瀉,排泄物臭味極重,可能伴隨噯氣、吞酸、腹痛劇烈,瀉後稍有好轉,可用保和丸加減治療。
如果食物消化疼痛停止後,腹瀉卻持續不止,可用補中益氣湯;如果食物消化疼痛持續不止,可用異功散。
水瀉伴隨腸道潰瘍難以癒合,小便不利,陰陽失調,可用五苓散。
疳瀉的症狀是面色萎黃、肌膚消瘦、肚子脹大、腳無力、腹瀉排出物顏色不一、白天涼爽晚上發熱、食慾不振,可用大兒肥兒丸。
驚瀉的症狀是糞便呈青綠色,像苔蘚一樣粘稠,有時伴隨抽搐,可用大溫驚丸。
風邪入侵,夾雜濕邪導致腹瀉,食物消化不良並完整排出,排便時有咕嚕的聲音,可用平胃散,再加入枳殼、葛根、防風,以散風除濕,使腹瀉自愈。
脾虛引起的腹瀉,症狀為精神倦怠、食慾不振、小便正常、腹不痛,排出未消化的食物,可能飯後腹脹或清晨腹部虛膨,可用參苓白朮散加減或八珍粉治療。如果腹瀉時間長,脾氣虛弱下陷,可用補中益氣湯升提脾氣。
腸道滑利,糞便無法控制,需要服用收斂藥物。如果經常腹瀉,飲食消化吸收不良,導致脾胃脹滿,瀉後暫時停止,但很快又復發,這是脾陽虛弱的表現,可用椒連散。
如果每到凌晨五點左右腹瀉,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後肚臍周圍疼痛,輕微響聲後就腹瀉,這是先天真火衰弱,脾土失去生化之源的表現,可用四神丸加減治療。
治療腹瀉的方法主要有清理腸胃、利尿滲濕、補益虛損、消導積滯等,但補益虛損不能單純使用溫補藥物,以免導致濕邪產生;清熱消導也不能單純使用苦寒峻猛的藥物,以免損傷脾胃;收斂止瀉不能過早使用,以免邪氣滯留;利尿滲濕也不能過度,以免津液耗竭,陽氣受損。治療過程中,用藥的輕重緩急必須仔細斟酌。
泄瀉治驗案例
(案例一)一位患者患熱瀉,服用五苓散、六一散痊癒。之後因過食冷粽子,導致腹痛、飽脹、嘔吐,服用保和丸無效,另請醫生用瀉藥治療,病情反而加重,出現嘔吐和腹瀉,無法進食。醫生認為腹痛未除,繼續使用瀉藥,結果患者突然抽搐,痰多,幾乎危及生命。因家屬懇求,改用固真湯(去桂枝加白芍),服藥兩劑後病情稍有好轉,接著服用六君子湯調理半月痊癒。
(案例二)一位患者患冷瀉,伴隨呃逆(打嗝),服用理中湯後,呃逆不止,反而腹痛加重,於是加用木香、炮薑,一劑藥後疼痛減輕,二劑藥後腹瀉減輕疼痛消失,三劑藥後飲食如常。
(案例三)一位患者因飲食不節導致腹瀉腹痛,自行服用瀉藥,反而加重病情,出現痰多、抽搐,四肢冰冷,眼球外露,這是脾胃嚴重受損的表現。服用異功散加木香、鉤藤,母子同服,三日後抽搐停止,五日後腹瀉痊癒。
(案例四)一位患者腹瀉,排泄物稠黏青綠色,伴隨腹痛,這是肝氣犯脾的症狀。服用四君子湯加木香、白芍、麥冬、桔梗、鉤藤,以補脾土為君,佐以滋陰瀉火,迅速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