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求集》~ 二十、傷風(附風熱)
二十、傷風(附風熱)
1. 二十、傷風(附風熱)
小兒或更衣脫帽,洗浴當風,皮毛受邪,頓然發熱,頭痛,鼻塞流涕,與傷寒相似(但傷風,惡風居暖室則自已;傷寒,惡寒體近熱火不除也)。脈浮,其關紋紅紫而長(或云:當以候風為左關),參蘇飲加減。挾食則惡食,噯氣飽悶,加神麯、山楂、麥芽。挾痰則吐痰。痞滿噁心,倍半夏加薑汁。
果有濕痰,當如上治法。若肺經風痰,當參咳嗽條處治。挾驚則抽搐,面青目竄,神亂,先散風邪,次鎮驚,抱龍丸、薄荷湯下之。有傷風自利,腹脹,手足冷者,脾怯也,當與和脾兼發散。有漸熱多睡,氣粗嘔吐,乳食不消,大便黃白而咳嗽者,乃脾肺受寒,不能入倉,故吐也。
白話文:
但風寒與傷寒有別
- 風寒者怕風,喜歡待在暖和的房間裡,身體就會好轉;
- 傷寒者怕冷,喜歡靠近熱源,卻無法驅除寒氣。
二症通用,調解散之意,斟酌加減。
傷風治驗,
(案1)傷風咳嗽,數日後且發熱口渴,與紫蘇飲,熱渴轉甚。予即其方去紫蘇、芩、半,加薄荷、花粉、桑皮、杏仁、竹葉,二劑熱退渴止,繼以清養肺氣而痊。凡傷風初起,藥宜辛溫發散,忌與寒涼以遏其邪,郁久則宜辛涼和解,忌與溫散以增其熱,此大法也。
(案2)發熱咳嗽吐痰,頻與解散,久而不愈。予視之,面色枯白,表虛易汗。乃曰:弱體感風初起,解散藥中便須帶甘溫補益,久則當以補益為主,少佐開提足矣。投二劑頓安。予復謂其母曰:此症當乘其病去之時,重用參耆苓朮,以保脾元,以固其表,所謂不治已病治未病,乃為知本之治也。如吾言,果精神倍勝於前,而病從此少矣。
白話文:
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調解散」方,根據情況斟酌加減藥材。
傷風的治療經驗:
(案例一)傷風咳嗽,數日後開始發燒口渴,服用「紫蘇飲」後,發熱口渴更加嚴重。於是將方子中紫蘇、黃芩、半夏去除,加入薄荷、花粉、桑皮、杏仁、竹葉,兩劑藥後退燒解渴,接著以清養肺氣的方式,使病人痊癒。凡是傷風初期,藥物應以辛溫發散為主,避免使用寒涼藥物來阻止風邪,因為會導致風邪鬱積。而風邪鬱積久了,則應使用辛涼和解的藥物,避免使用溫散藥物,以免加重熱症,這就是治療傷風的大原則。
(案例二)發燒咳嗽,痰多,多次服用「解散」方,但病情久久未癒。觀察病人面色蒼白,體虛易出汗。於是說:體弱的人剛開始感冒,服用解散藥時就應該加入甘溫補益的藥材,時間久了就應該以補益為主,少加開提的藥物即可。服用兩劑藥後,病人病情頓時好轉。又對病人的母親說:這種情況應該趁病勢消退時,大量使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以補益脾胃,鞏固體表。這就是所謂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治病的根本方法。按照我的話去做,果真病人精神比之前好很多,病也從此少發作了。
(案3)傷風發熱,鼻塞頭痛,與輕清疏解,遂愈。後少觸微風,每身熱頭痛,其父則取前方與之,如是者三,直至服藥不效。乃復迎予。視其形體瘦弱,面白微黃,脈微,遂以補中益氣湯,去升麻,加防風,三服愈,後不發。或問表症,何用參耆?予曰:症因脾肺氣虛,腠理不密,故愈發而愈虛,愈虛而邪愈易入也。惟此能固中而御外耳。
傷風方,
紫蘇飲:前胡,蘇葉,葛根,枳殼,甘草,桔梗,半夏,茯苓,橘絡,薑汁
白話文:
有個病人,起初傷風發燒,鼻子塞住,頭疼,醫生給他開了清熱疏解的藥,病就好了。後來,他稍微碰到風就會發燒頭痛,他父親就拿之前醫生開的藥給他吃,這樣吃了三次,藥效都不明顯。於是,他又找到醫生看病。醫生看到他體形瘦弱,面色蒼白泛黃,脈象微弱,就開了補中益氣湯,去掉了升麻,加了防風,吃了三劑就好了,之後也沒有再發病。有人問醫生,明明是表證,為什麼要用人參、黃芪這些補藥?醫生說,這個病人的病症是因為脾肺氣虛,導致毛孔疏鬆,所以好了又發,發了又虛,身體虛弱,就更容易受邪氣侵襲。只有用補中益氣湯來補益脾肺,才能從根本上固本培元,抵抗外邪。
傷風方:
紫蘇飲:前胡、蘇葉、葛根、枳殼、甘草、桔梗、半夏、茯苓、橘絡、薑汁。
調解散:人參,白朮,炮姜,炙草,陳皮,防風,升麻
清解散:前胡,薄荷,花粉,元參,桔梗,甘草,木通,防風,枳殼,陳皮
如咳嗽加桑皮、杏仁,咳不轉加瓜蔞,夜咳多加知母,痰多加貝母,內熱甚加黃芩。
加減麻黃湯:治肺感寒邪咳嗽。麻黃,杏仁,半夏,陳皮,辣桂,甘草,紫蘇,生薑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兩個中藥方劑,分別是“調解散”和“清解散”,以及它們的加減方法。
調解散
主要用於調理脾胃氣虛,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咳嗽等症狀。
清解散
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兼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根據不同的症狀,可以加入不同的藥物來調整方劑的功效。例如,桑皮、杏仁可以治療燥熱咳嗽;瓜蔞可以治療咳嗽久治不愈;知母可以治療夜間咳嗽;貝母可以治療痰多;黃芩可以治療內熱。
加減麻黃湯
則專門用於治療寒邪入侵肺部引起的咳嗽。
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