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妙用》~ 卷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9)

1. 厥陰

以下是將您提供的中醫古代文字重新標點的結果:

(為風木之臟,從熱化者多,從寒化者少,以木中有火故也。)

何謂厥陰症?《傷寒論》云:厥陰之為病,消渴(火盛),氣上撞心(氣逆即火逆),心中疼熱(火邪入心),飢(火能消物)而不欲食(木克二故),食則吐蛔(蟲為風化,一聞食臭,則上大於膈而吐),下之利不止(誤下傷胃),是也。柯注云:兩陰交盡,名厥陰。

宜無熱症。然厥陰主肝,而膽藏於內,則厥陰熱症,皆少陽之火內發也。要知少陽、厥陰,同一相火。相火鬱於內,是厥陰病;相火出於表,為少陽病。少陽咽乾,即厥陰消渴之機;胸脅苦滿,即氣上衝心之兆;心煩,即疼痛之初;不欲食,是飢不欲食之根;喜嘔,即吐蛔之漸。故少陽不解,

轉屬厥陰,為病危;厥陰病衰,轉屬少陽,為欲愈。

一,烏梅丸,為厥陰症之總方,吐蛔久利尤佳。 一,病初起,手足厥冷,脈微欲絕,宜當歸四逆湯。有久寒,加生薑、吳茱萸,酒水各半煎。以相火寄於肝經,雖寒而臟不寒,故先厥者後必發熱。手足愈冷,肝膽愈熱,故云:厥深熱亦深也。姜附不可妄投。

一,脈結(脈緩時一止曰結,《活人》云陰盛則結)、代(一臟氣敗,其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而他臟代之),心動悸(心氣不寧),炙甘草湯主之。愚按他經亦有此症,是陽氣大虛,虛極生寒,非姜附、肉桂不為功。若用此藥,是速其化也。惟厥陰症,肝中之相火,本少陽之生氣;而少陽實出坎宮之真陰,即經所謂「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是也。

按前言表症,而手足厥逆;此言里症,而脈結代。雖為厥陰寒化,終不用姜附大熱之品,以厥陰之臟,相火遊行於其間故也。雖脈微欲絕,不可下。若脈滑而厥,是內熱鬱閉,所謂「厥應下之」是也。下之,是下其熱,非下其實。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欲飲水數升者:白虎湯主之。皆所以下無形之邪也。若以承氣下之,利不止矣。

一,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 下利欲飲水者,熱也:白頭翁湯主之。

以上治熱化之法。

一,厥者必發熱,熱與厥相應。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此四症,是厥陰傷寒之定局。先熱後厥;厥熱往來;厥多熱少;熱多厥少。此四症,是厥陰傷寒之變局,皆因其人陽氣多少而然。

一,乘脾、乘肺二症宜辨。 一曰:傷寒腹滿(經云: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此由肝火也),譫語(經云:肝氣盛則多言),寸口脈浮而緊(即弦脈),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一曰:傷寒發熱,嗇嗇惡寒(肺主皮毛,此症因無頭痛項強,知其非太陽病,為肺虛),渴欲飲水(無白虎症而欲飲,知為肺虛),腹滿(無承氣症而腹滿,知肺虛不能通調水道),此肝乘肺也(肺金虛不能制木,肺寡於畏

白話文:

(厥陰屬於風木之臟,多從熱的方面轉化,從寒的方面轉化的較少,因為木中有火的緣故。)

什麼是厥陰病?《傷寒論》說,厥陰病會出現口渴(因為火氣旺盛),氣向上衝撞心口(氣逆就是火逆),心中灼熱疼痛(火邪進入心臟),容易飢餓(火能消化食物),卻不想吃東西(因為木剋土),吃了東西會吐蛔蟲(蟲是風氣所化,聞到食物氣味就會上湧到膈膜以上而吐出來),拉肚子卻止不住(誤用瀉藥傷到脾胃),這些都是厥陰病的表現。柯韻伯註解說,兩陰交會的地方叫做厥陰。

厥陰病照理來說應該是沒有熱證的,但是厥陰主肝,而膽附屬於肝,所以厥陰的熱證,其實都是少陽的火內發出來的。要知道,少陽和厥陰的火都是相火,相火鬱積在體內,就是厥陰病;相火發散到體表,就是少陽病。少陽的咽喉乾燥,就是厥陰口渴的徵兆;胸脅脹滿,就是氣向上衝撞心口的預兆;心煩就是疼痛的開始;不想吃東西是飢餓卻不想吃的根源;想嘔吐就是即將吐蛔蟲的跡象。所以少陽病沒有治好,轉成厥陰病,病情就會很危險。厥陰病衰退,轉成少陽病,就是病情好轉的跡象。

烏梅丸是治療厥陰病的總方,尤其適用於吐蛔蟲和久瀉不止的情況。如果病剛開始,出現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快要消失的情況,應該用當歸四逆湯治療。如果病人有長期的寒症,可以加生薑、吳茱萸,用酒和水各一半煎煮。因為相火寄居在肝經,雖然身體寒冷,但是臟腑並不寒冷,所以先出現手腳冰冷,之後一定會發熱。手腳越冷,肝膽就越熱,所以說,手腳冰冷越深,發熱也會越深。姜和附子不能隨便使用。

脈搏出現結脈(脈搏慢的時候會突然停止一下,叫做結脈,這是陰氣過盛的表現)或代脈(臟腑的氣衰敗,脈搏動一下就停止,無法恢復,而由其他臟腑的脈搏代替),同時伴隨心悸(心氣不安寧),可以用炙甘草湯治療。我認為其他經脈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陽氣極度虛弱,虛弱到極點就會產生寒冷,不用薑、附子、肉桂之類的藥物就無法見效。如果用這些藥物,是加速它的轉化。只有厥陰病,肝中的相火,本來就是少陽的生氣,而少陽實際上是出自腎的真陰,這就是經文所說的,陽是陰的主導,陰是陽的根本。

之前講的是表證,出現手腳冰冷;現在講的是裡證,出現脈搏結代。雖然都是厥陰寒化,但最終都不能用薑、附子等大熱的藥物,因為厥陰這個臟腑,相火在其中遊走。即使脈搏微弱快要消失,也不能用瀉藥,如果脈搏滑而出現手腳冰冷,就是體內有熱鬱積,這就是所謂的「手腳冰冷應該用瀉藥」。用瀉藥是瀉它的熱,而不是瀉它的實。如果拉肚子嚴重,腹部墜脹不適,可以用四逆散。如果口渴想大量喝水,可以用白虎湯,這些都是用來瀉掉無形的邪氣的。如果用承氣湯來瀉,腹瀉就會無法停止。

如果腹瀉時感到灼熱,腹部墜脹,可以用白頭翁湯治療。如果腹瀉想喝水,這是熱證,也應該用白頭翁湯治療。

以上是治療熱化症的方法。

手腳冰冷必然會發熱,熱和冰冷是相互應對的。熱深,冰冷也深;熱輕微,冰冷也輕微。這四種情況是厥陰傷寒的定局。先發熱後手腳冰冷,手腳冰冷和發熱交替出現,手腳冰冷多而發熱少,發熱多而手腳冰冷少,這四種情況是厥陰傷寒的變局。這些都是因為病人陽氣的多少而造成的。

肝邪侵犯脾和肺這兩種情況需要辨別。一種是傷寒導致腹脹(經文說,各種腹脹都屬於熱,這是因為肝火引起的),說胡話(經文說,肝氣旺盛就會多說話),寸口脈浮而緊(就是弦脈),這是肝邪侵犯脾,叫做「縱」,要針刺期門穴。

另一種是傷寒發熱,微微感到寒冷(肺主管皮膚毛髮,這種情況因為沒有頭痛、項背僵硬,所以不是太陽病,而是肺虛),口渴想喝水(沒有白虎湯的症狀卻想喝水,這是因為肺虛),腹脹(沒有承氣湯的症狀卻腹脹,這是因為肺虛不能夠調暢水道),這是肝邪侵犯肺(肺金虛弱,不能夠制約肝木,肺氣虛弱,不能夠抵擋肝木的侵犯),叫做「橫」,要針刺期門穴(肝有實火,要根據實際情況瀉掉)。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按照法則應該是腹中急痛(這也是肝邪侵犯脾),先用小建中湯(平肝以補脾),如果沒有好轉(中氣虛弱,不能夠振作,邪氣還在流連),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讓肝木邪氣直接走少陽,使邪氣有出路,這就是所謂的「陰邪出了陽位就會好轉」)。

傷寒出現手腳冰冷,同時伴隨心下悸動,應該先治療水邪,可以用茯苓甘草湯,然後再治療手腳冰冷。不然,水邪進入胃,一定會導致腹瀉。柯韻伯註解說,這也是肝邪侵犯肺。雖然沒有發熱、惡寒的症狀,也是因為木實金虛,導致水氣運行不利。上面說的腹脹,是水邪停留在中焦,所以要針刺期門穴,瀉掉它的實邪。這裡說的水邪在上焦,所以用茯苓甘草湯來發汗。這個方子是把水邪化成汗液發散出來的藥劑,也是治療厥陰病手腳冰冷的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