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妙用》~ 卷四 (10)
卷四 (10)
1. 厥陰
一、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此亦肝乘脾也。)先與小建中湯(平肝以補脾),不瘥者(中氣虛而不振,邪尚流連),與小柴胡湯主之(令木邪直走少陽,使有出路,所謂陰出之陽則愈也)。
一、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清入胃,必作利也。柯注云:此亦肝乘肺也,雖不發熱惡寒,亦木實金虛,水氣不利所致。上節腹滿,是水在中焦,故刺期門,以泄其實;此水在上焦,故用茯苓甘草以發其汗。此方是化水為汗,發散內邪之劑,即厥陰治厥之劑也。
白話文:
厥陰
傷寒導致陽脈澀滯,陰脈弦緊,通常會伴隨腹部劇痛(這是肝氣犯脾)。應先服用小建中湯(溫補脾胃,平肝理氣)。若療效不佳(表示中氣虛弱,邪氣仍在),則服用小柴胡湯治療(疏通肝氣,使邪氣順利排出少陽經,陰邪得以排出,陽氣得以恢復)。
傷寒導致厥逆,心下悸動的,應該先治水濕。應服用茯苓甘草湯,來緩解厥逆症狀。否則,水濕停留在胃中,必定會導致腹瀉。柯氏註解說,這也是肝氣犯肺,即使沒有發熱惡寒,也是因為木氣實盛,金氣虛弱,水氣運行不暢所致。若上腹部脹滿,表示水濕停留在中焦,所以要刺期門穴,排出水濕;而如果水濕在上焦,則用茯苓甘草湯使之發汗。這個方子是將水濕化為汗液,發散體內邪氣的藥方,也是治療厥陰病的藥方。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