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園

《時方妙用》~

回本書目錄

1. 太陽方

2. 桂枝湯

桂枝,白芍(各三錢),甘草(二錢炙),生薑(三錢切片。),大棗(四枚)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服後。少頃歠粥一杯。以助藥力。溫覆微似汗。若一服病止。不必再服。若病重者。一日夜作三服。

白話文:

桂枝和白芍各用三錢,炙甘草用二錢,生薑切片用三錢,大棗用四枚。

加兩杯水一起煎煮,煮到剩下八分時,溫熱服用。服藥後,過一會兒喝一杯熱粥,來幫助藥效發揮。服用後要保暖,讓身體微微出汗。如果服用一劑後病就好了,就不用再服藥。如果病情比較嚴重,一天一夜可以服用三次。

3. 麻黃湯

麻黃(三錢去根節。),桂枝(二錢),杏仁(去皮尖。二十三枚。),甘草(一錢)

水三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吹去上沫。納諸藥。煎八分。溫服。不須歠粥。余將息如前法。

白話文:

麻黃(三錢,去除根部和節的地方)、桂枝(二錢)、杏仁(去皮尖,二十三枚)、甘草(一錢)。

用水三杯,先將麻黃煮到剩下兩杯,把上面浮沫撈掉,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八分時,溫熱服用。服藥後不需要喝粥,其他調養方式如同先前一樣。

4. 大青龍湯

麻黃(六錢去根節),桂枝(二錢),甘草(二錢炙。),杏仁(去皮尖。十二枚。),生薑(三錢切片。),大棗(四枚),石膏(碎。以棉裹。四錢五分)

水四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半。去上沫。納諸藥。再煮八分。溫服。溫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以溫粉撲之。(白朮煅牡蠣龍骨研末。)若汗多亡陽者。以真武湯救之。

白話文:

麻黃(六錢,去除根部和節),桂枝(二錢),炙甘草(二錢),杏仁(去除皮和尖端,十二枚),生薑(三錢,切片),大棗(四枚),石膏(打碎,用棉布包起來,四錢五分)

用水四杯,先煮麻黃到剩下二杯半,撈掉上面的泡沫,放入其他藥材,再煮到剩下八分。溫熱服用,服用後蓋上被子取微微出汗的效果。如果汗出太多,用溫熱的粉撲在身上(粉末為白朮、煅牡蠣、龍骨研磨而成)。如果汗出太多導致陽氣耗散,要用真武湯來救治。

5. 小青龍湯

麻黃(去根節),白芍,乾薑(不炒。)甘草,桂枝(各二錢),半夏(三錢),五味子(一錢),細辛(八分)

水三杯半。先煮麻黃至二杯半。去沫。納諸藥。煎八分。溫服。○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二錢)。○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錢五分。)○小便不利。小腹痛滿。去麻黃。加茯苓(四錢。)○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二十一枚。○按論云。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

今芫花不常用。時法用茯苓四錢代之。即豬苓澤瀉亦可代也。但行道人當於方後註明。

白話文:

麻黃(去除根部和節),白芍,乾薑(不需炒過),甘草,桂枝(各二錢),半夏(三錢),五味子(一錢),細辛(八分)。

用水三杯半。先煮麻黃到剩二杯半,撈去浮沫。然後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煎到剩八分時,溫熱服用。如果覺得口渴,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二錢)。如果感到咽喉阻塞,去掉麻黃,加入附子(一錢五分)。如果小便不順暢,小腹脹痛,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四錢)。如果感到喘,去掉麻黃,加入杏仁二十一枚。按照《傷寒論》的說法,如果稍微腹瀉,去掉麻黃,加入芫花。

現在芫花不常用,現在一般用茯苓四錢代替。也可以用豬苓或澤瀉代替,但開藥方的人應該在藥方後面註明。

6. 桂枝二麻黃一湯

7. 桂枝麻黃各半湯

按近傳傷寒論有分兩。理宜兩湯各煎聽用。如各半湯。則各取其半而合服之。如二一湯。則取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而服之。猶水陸之師。各有節制。兩軍相為表裡。異道夾攻之義。後人等其分兩。合為一方。與葛根青龍輩何異。

白話文:

關於近來流傳的傷寒論有提到分開煎煮的做法,我認為應該將桂枝湯和麻黃湯分別煎好後,再根據情況服用。如果是「各半湯」,就各自取一半的藥液混合服用;如果是「二一湯」,就取桂枝湯的兩份藥液和麻黃湯的一份藥液混合服用。這就像水陸兩軍作戰一樣,各有各的部署和節制,兩軍互相配合,從不同方向夾擊敵人。後人卻將它們的分量等同,混合成一個方子,這樣和葛根湯、大青龍湯又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