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妙用》~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痢疾

下痢穢濁膠黏似膿似血,小腹隱痛,欲便不便的裡急後重是也。舊說偏寒偏熱,主補主攻,皆不可拘執。唯所列死證數條,緣時醫治不得法流連致死,或過信前醫之說,棄而不治,坐視其死。余目擊心傷,日夜焦心;從內經仲景言外之旨,及散見於各條之下,一一體認,而參以所治之症,大有所悟。藥到病瘳,厥效彰彰可紀。請先言救逆之道,而次及恆法。

一醫書云:脈沉小者易治,脈浮大者難療。又云發熱不休者死。此遵內經腸澼一論,執一不通之過也。余別有所悟:脈浮為表邪,浮而兼大,是表邪浸於陽明之界而下利。仲景有葛根湯等治法。發熱不休,非感冒風寒,即是經絡不和,宜用桂枝湯、當歸四逆湯,祛風寒以調經絡。

人參敗毒散加老米,名倉廩湯,亦是此意;但藥力輕薄,不能速效耳。大抵初病治法:發熱惡寒者,香蘇飲加防風、川芎,以取微汗則愈;重必用桂枝湯、當歸四逆湯之類。若寒熱往來多嘔者,必用小柴胡湯。若熱多而口渴者,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根主之。若發熱不惡寒、裡急後重者,

以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照古法先煎葛根,後煎諸藥;日服二三劑,必愈。若用痢門方,如芍藥湯之類,其邪無不陷入變危者。余深恨倪氏痢疾三方,為殺人主具。

一醫書云:腹痛不休者死。按其治法,不過用木香、檳榔、砂仁及消食行滯之品,安能以救死症?若果消渴,口中熱,胸腹脹滿堅實而拒按,為實症;三承氣湯可以擇用,或以三一承氣湯代之。若果不渴,口中和,脈遲小而無力,或手足冷,腹痛而喜按,為虛寒症;非四逆湯不可。

若腹痛而下痢重滯者,再加生白芍三錢。如腹痛不止,虛煩而喜按,脈弦者,為肝邪剋土;宜小建中湯。服一時許,即以小柴胡湯,去黃芩加白芍藥繼之。神效。

一醫書云:下痢純血者死,下痢如屋漏水者死。按其治法,不過用阿膠、地榆、槐花、蒼朮之類,安能以救死症?如果下奔鮮血,口渴便短,裡急後重,脈盛者,為火症;宜白頭翁湯,一日二服。虛人及產後,加阿膠、甘草。亦有下鮮血而非火症者。若血帶黯而成塊者,屬熱者少,屬寒者多。

俱宜從脈症細辨之。若口中和,脈細,小便長,手足冷者,屬虛寒無疑;宜以理中湯,加灶心土八錢主之。下血多者,宜間服黃土湯,一日二服,三日漸愈。蓋以脾胃如分金之爐,理中湯分其清濁,是治其本源也。屋漏水,即血水之黯滯不稠者,為虛寒症,誤用寒涼攻破所致。

若見咽痛,語言無序,半日必死;亦用理中湯救之。

一醫書云:能食者輕,不能者重,絕食者死,發嘔者死。蓋不能食:有食滯,即宜以平胃散加消導之藥;若脾胃虛弱,即宜用香砂六君子湯及理中湯,健脾以運胃。又有辨於其微者:不飢而不思食者,是脾病,宜以上二方;飢而不能食者,是肝病,宜烏梅丸。至於絕食頻嘔,即是噤口痢。

白話文:

腹瀉時大便混濁黏稠,像膿又像血,小腹隱隱作痛,想上廁所卻又解不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裡急後重」。過去的說法總是偏向寒或熱,治療上主張補或攻,這些都不能過於拘泥。書中所列的幾條死亡徵兆,都是因為當時的醫生治療方法不當,導致病情拖延致死,或是過於相信前人的說法,放棄治療,眼睜睜看著病人死去。我親眼目睹這些情況,內心感到非常傷痛,日夜焦慮。我從《內經》、《傷寒論》等醫書中領悟其言外之意,並參照各條記載,一一體會,再結合我所治療的病例,才有所領悟。用藥後病情很快好轉,效果顯著。我將先說明如何治療危急情況,再講述常規治療方法。

有醫書說,脈象沉小的人容易治療,脈象浮大的人難以治療;又說發燒不止的人會死。這是遵循《內經》中關於腸澼的論述,但過於執著,沒有變通。我認為,脈浮代表體表有邪氣,如果浮而兼大,代表表邪侵入陽明經而導致腹瀉。張仲景的葛根湯等方劑可以治療。發燒不止,如果不是感冒風寒,就是經絡不調。可以使用桂枝湯或當歸四逆湯來驅散風寒、調和經絡。

人參敗毒散加上老米,稱為「倉廩湯」,也是這個道理,只是藥力比較輕,不能快速見效。總之,剛發病時,如果發燒怕冷,可以用香蘇飲加防風、川芎來發汗。病情較重,一定要用桂枝湯或當歸四逆湯之類的藥方。如果寒熱交替,又經常嘔吐,一定要用小柴胡湯。如果發燒明顯,口渴,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上栝蔞根來治療。如果發燒但不怕冷,而且有裡急後重,

就用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按照古法,先煎葛根,後煎其他藥,每天服用兩三劑,一定會好轉。如果用治療一般痢疾的藥方,如芍藥湯之類的,邪氣一定會深入體內,導致病情惡化。我非常痛恨倪氏痢疾三方,簡直是殺人利器。

有醫書說,腹痛不止的人會死。按照他們的治療方法,不過是用木香、檳榔、砂仁等消食、行氣的藥物,怎麼能救治危急的病人呢?如果病人口渴、口中發熱、胸腹脹滿堅硬,按壓時會抗拒,這是實證,可以用三承氣湯來治療,或用三一承氣湯代替。如果病人不渴、口中不熱、脈搏遲緩無力,或者手腳冰冷,腹痛但喜歡按壓,這是虛寒證,一定要用四逆湯。

如果腹痛並伴有腹瀉、大便黏膩不爽,可以再加三錢生白芍。如果腹痛不止,心煩卻喜歡按壓,脈象呈弦狀,這是肝邪侵犯脾土,應該用小建中湯。服用一段時間後,再用小柴胡湯去掉黃芩,加上白芍藥來治療,效果非常好。

有醫書說,腹瀉純血的人會死,腹瀉像屋簷漏水的人會死。按照他們的治療方法,不過是用阿膠、地榆、槐花、蒼朮之類的藥物,怎麼能救治危急的病人呢?如果腹瀉排出鮮血,口渴、小便量少、有裡急後重,脈象強盛,這是火證,應該用白頭翁湯,每天服用兩次。虛弱的人和產婦,可以加上阿膠、甘草。也有下鮮血但並非火證的情況,如果血色暗淡並結成塊狀,屬於熱證的情況比較少,屬於寒證的情況比較多。

這些都需要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如果口中不熱、脈象細小、小便量多、手腳冰冷,這無疑屬於虛寒證,應該用理中湯,加上八錢灶心土來治療。如果出血量多,可以間隔服用黃土湯,每天兩次,三天左右就會逐漸好轉。這是因為脾胃就像一個冶煉金屬的爐子,理中湯可以將清濁分開,這是從根本上治療。屋漏水,就是指血水暗淡而不稠,屬於虛寒證,是誤用寒涼藥物攻伐所導致的。

如果出現咽喉疼痛、語無倫次,半天內就會死亡,也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

有醫書說,能吃飯的人病情較輕,不能吃飯的人病情較重,完全不能吃飯的人會死,嘔吐的人會死。不能吃飯,如果是由於積食引起的,應該用平胃散加上消導藥物。如果是脾胃虛弱引起的,應該用香砂六君子湯或理中湯來健脾胃。還有一些細微的區別,如果不餓也不想吃飯,這是脾病,應該用以上兩種藥方。如果感到餓卻吃不下飯,這是肝病,應該用烏梅丸。至於完全不能吃飯,而且頻繁嘔吐,就是所謂的「噤口痢」。

朱丹溪用人參、石蓮肉、黃連煎湯,加入生薑汁,慢慢飲用,他只認為是濕熱上衝的症狀,所以效果不好。應該參考上面說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吃下東西就吐,而且不適合用香砂橘半,應該用乾薑黃連黃芩湯,用苦辛的藥味來打開阻礙。如果胸悶嘔吐,或是乾嘔吐出涎沫,應該用吳茱萸湯,用溫熱的藥來調和脾胃。效果非常好。凡是心下痞滿,可以用張仲景的三瀉心湯,

以及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等方劑來治療,效果都很好。

有醫書說,婦女剛生產完就患痢疾會死。我認為可以參考《金匱要略》中白頭翁湯加甘草阿膠的用法,說明產後應該根據病情用藥,不必有任何顧慮。又說,小孩出痘後就患痢疾會死。我認為不完全是這樣。一般來說,產後是因為過於溫補而導致死亡,出痘後是因為過於寒涼而導致死亡。都應該根據病情用藥,不必拘泥於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