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時方妙用》~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陽明

(主裡。外候肌肉。內候胃中。)

何謂陽明經症。曰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反惡熱是也。有未罷太陽已罷太陽之辨。

若兼見頭痛惡寒是太陽症未罷。自汗脈緩。宜桂枝湯。項背𠘧𠘧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無汗脈浮。宜麻黃湯。項背𠘧𠘧者。葛根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同時見到頭痛、怕冷,是太陽病還沒有除去。自汗,脈搏緩慢。應當服用桂枝湯。脖子和後背疼痛,應服用桂枝加葛根湯。不出汗,脈搏浮起。應服用麻黃湯。脖子和後背疼痛,應服用葛根湯。

若無頭痛惡寒但見壯熱口渴。是已罷太陽。為陽明經之本症。宜白虎湯主之。

何謂陽明腑症。曰潮熱譫語。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滿大便硬是也。有太陽陽明。少陽陽明正陽明之辨。

本太陽症。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陽之熱。乘胃燥而轉屬陽明。其症小便數。大便硬。傷寒論謂之脾約。宜麻仁湯(以上太陽陽明)

白話文:

本屬太陽證,治之失法,導致津液散失,使太陽之熱因胃燥而轉移陽明,症狀為小便次數多、大便硬結。傷寒論中稱之為「脾約」,應以麻仁湯治療(以上是太陽和陽明的病證)。

本少陽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少陽之邪。乘胃燥而轉屬陽明。為大便結燥。傷寒論謂為大便難。以蜜煎膽汁導之。(以上少陽陽明)病人陽氣素盛。或有宿食。外邪傳入。遂歸於胃腑。傷寒論謂為胃家實。宜以三承氣湯下之。(以上正陽陽明。)

白話文:

如今的少陽病,治療之時失去了正確的方法,使津液消失殆盡,導致少陽之邪藉著胃的燥熱轉移到了陽明,而形成大便祕結乾燥。傷寒論中將之稱為「大便難」。應以蜂蜜煎過的膽汁加以導通。(以上講述少陽與陽明的關係。)若是有的人陽氣本來就旺盛,或是吃剩的食物積留在胃中,使外邪趁機侵入,最後都歸於胃腑。傷寒論中將之稱為「胃家實」。應以三承氣湯加以瀉下。(以上講述正陽與陽明的關係。)

愚按陽明在經。未離太陽宜汗之。既離太陽。宜清之。在腑。審其輕重下之。若在經腑之界。汗之不可。清之不可。下之不可。宜用吐法。柯韻伯云。除胃實症。其餘如虛熱咽乾口乾口苦舌苔腹滿煩躁不得臥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是陽明表症。仲景制汗劑。是開太陽表邪之出路。

白話文:

就我的愚見,陽明在經絡裡,還沒離開太陽經時,應該發汗治療,已經離開太陽經時,應該清熱治療。在腑中時,要判斷輕重來瀉下治療。假如在經絡和腑的交界處,發汗、清熱、瀉下治療都不適合,應該用吐法治療。柯韻伯說,除了胃實症,其它像虛熱、咽乾、口乾、口苦、舌苔黃厚、腹滿、煩躁、睡不好、消渴症、小便困難等症狀,凡是出現在胃以外的,都是陽明表的症狀。仲景制定的發汗劑,是為太陽經表邪打開出路。

制吐劑是引陽明表邪之出路。當以梔子豉湯吐之。使心腹之濁邪。上出於口。一吐則心腹得舒。表裡之煩熱悉除矣。煩熱既除。則胃外清。自不致胃中之實。所以為陽明解表之聖劑

白話文:

制吐劑是引導陽明經表邪外出的途徑。當用梔子豉湯來催吐。使心腹的濁邪由口中吐出,一吐之後,心腹便會得以舒展,表裡之間的煩熱均可消除。煩熱既除,則胃外部的邪氣得以清淨,自然不會導致胃中實熱。因此是治療陽明經表熱的聖方。

2. 少陽

(主半表半裡)

何謂少陽經症。曰口苦咽乾目眩是也。有虛火實火之辨。

寒熱往來於外。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為虛火症。宜小柴胡湯

寒熱往來於外。心中痞硬。鬱郁微煩。嘔不止。為實火症。宜大柴胡湯

何謂少陽腑症。曰少陽主寒熱屬於半表則為經。屬於半里則為腑。其症雖無寒熱往來於外。而有寒熱相搏於中。有痞痛利嘔四症之辨。

白話文:

什麼是少陽腑證?少陽本主寒熱表裡之證,表為經證,裡為腑證。其症狀雖然沒有寒熱往來於體表,但是有寒熱相搏於心中,有痞滿疼痛、嘔吐吐瀉四種症狀來區別。

因嘔而痞不痛者。半夏瀉心湯。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邪氣而腹中痛。宜黃連湯。邪已入里。則膽火下攻於脾而自利。宜黃芩湯。膽火上逆於胃而為嘔。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以上四方。寒熱攻補並用。仍不離少陽和解法。

白話文:

  1. 因嘔吐而腹脹但沒有疼痛者,可用半夏瀉心湯。

  2. 胸中有熱而想嘔吐,胃中有邪氣而腹中疼痛者,宜用黃連湯。

  3. 邪氣已經進入體內,則膽火向下侵犯脾臟,而導致腹瀉,宜用黃芩湯。

  4. 膽火向上逆犯到胃而導致嘔吐,宜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以上四種方劑,寒熱攻補並用,但仍不離少陽和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