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妙用》~ 卷三 (11)
卷三 (11)
1. 泄瀉
難經有五泄之分。曰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即痢疾。)其實不必泥也。總以虛實久暫為辨。
脈小手足寒。難已。脈小手足溫。易已。泄而脫血。難治。泄而脈大。難治。
一內經云。濕勝則濡泄。此為瀉病之總論。宜平胃散。加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名胃苓湯。統治諸瀉如神。(八十)
口中熱。溺赤下瀉腸垢。為濕熱。去桂枝。加防風、黃連一錢。○溺清。口中和。下利清穀。為濕寒。加乾薑二錢。○胸滿痞悶。噯腐吞酸。瀉下臭穢。為食積。加山楂、麥芽。○食少便頻。面色㿠白。為脾虛。去厚朴。加人參、乾薑。○五更天明。依時作瀉。或臍下痛。為腎虛。去陳皮、厚朴。加補骨脂三錢、吳茱萸、五味子、熟附子各一錢。
一忽然大瀉不止。大汗大喘。手足厥冷兼吐者。須防脾腎之氣暴脫。夏月伏陰在內。最多此症。若服藿香、香薷必死。急用附子理中湯大劑。
一內經云。諸病暴注。皆屬於熱。然必有熱症熱脈可憑。不可以涼藥姑試。宜香連丸。(八十九)六一散。(五十一)
一內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須用升清法。宜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木香、乾葛。(五分)
一內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云。久風生飧泄。宜神術湯。(七十八)聖濟附子丸(七十一)
久瀉愈而又作瀉。時腹痛。諸藥不效。此痼冷在腸間。必先取去。然後調治。宜平胃散。去蒼朮。加乾薑、肉桂、附子各一錢半。大黃八分。水煎服。法本千金。(八十)或用溫脾湯。(五五)
久瀉諸藥不效。有臟熱腸寒、臟寒腸熱之辨。微乎微乎。余詳於從眾錄等書。茲用仲景烏梅丸。每服二錢。米飲下。日三服。半月愈。又冬瀉。有用肉蓯蓉、鹿角霜、當歸鬚等法。有用芩連、甘草、葛根等法。有用阿膠、羊脂、乳酥、黃連末、蜂蜜熬膏等法。此理更微。可以心會。不可以言傳。喻嘉言頗得其秘。
一五更泄。名脾腎瀉。及虛人時常作瀉。必以溫補腎元為主。宜回神丸。加白朮、人參、乾薑、附子、茯苓、罌粟殼。煉蜜丸。朝服三錢。臨睡服五錢。米飲送下。(七十二)
白話文:
《難經》將腹瀉分為五種: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即痢疾)。其實不必拘泥於這些分類,主要還是要根據腹瀉的虛實、病程長短來判斷。
如果脈搏微弱、手腳冰冷,這種腹瀉很難治癒;如果脈搏微弱但手腳溫暖,則容易治好。如果腹瀉導致大量失血,難以治療;腹瀉時脈搏反而變大,也難以治療。
《內經》說,體內濕氣過重就會導致腹瀉,這是腹瀉的總體病因。治療上可以用平胃散,再加入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稱為胃苓湯,治療各種腹瀉效果很好。
如果口中發熱、小便赤黃、腹瀉排出腸道穢物,這是濕熱引起的腹瀉,要去除桂枝,加入防風、黃連一錢。如果小便清澈、口中平和、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這是濕寒引起的腹瀉,要加入乾薑二錢。如果胸悶腹脹、打嗝反酸、腹瀉氣味難聞,這是食積引起的腹瀉,要加入山楂、麥芽。如果食慾不佳、排便次數多、面色蒼白,這是脾虛引起的腹瀉,要去除厚朴,加入人參、乾薑。如果每天清晨腹瀉,或者臍下疼痛,這是腎虛引起的腹瀉,要去除陳皮、厚朴,加入補骨脂三錢、吳茱萸、五味子、熟附子各一錢。
如果突然腹瀉不止,並且大汗淋漓、氣喘吁吁、手腳冰冷、還伴有嘔吐,必須提防脾腎之氣暴脫。夏季體內潛藏陰寒,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服用藿香、香薷之類的藥物,很可能會導致死亡。此時應立即服用大劑量的附子理中湯。
《內經》說,各種突然發作的腹瀉都屬於熱證,但必須要有熱證的表現和熱脈才能確診,不能隨便嘗試涼藥。這種情況應該服用香連丸和六一散。
《內經》說,清氣下陷會導致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這種情況需要用提升清氣的方法,宜用補中益氣湯,去除當歸,加入木香、乾葛。
《內經》說,春天受到風邪侵襲,夏天容易發生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又說,長期受風邪侵擾也容易導致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這種情況宜用神術湯和聖濟附子丸。
如果腹瀉痊癒後又復發,並且時常腹痛,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這是腸道有頑固的寒冷之氣,必須先祛除寒邪,然後再調理。宜用平胃散,去除蒼朮,加入乾薑、肉桂、附子各一錢半,大黃八分,用水煎服。這種方法來自《千金方》。也可以用溫脾湯。
長期腹瀉,各種藥物都沒效果,要辨別是臟腑熱腸道寒,還是臟腑寒腸道熱,這其中的差異非常細微。詳細的內容我在《從眾錄》等書中有記載。這裡可以用張仲景的烏梅丸,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送服,每天三次,半個月就可以治癒。另外,冬天腹瀉,可以用肉蓯蓉、鹿角霜、當歸鬚等藥物;也可以用黃芩、黃連、甘草、葛根等藥物;還可以將阿膠、羊脂、乳酥、黃連末、蜂蜜熬製成膏服用。這些方法的道理更為深奧,只能用心領會,無法用言語表達。喻嘉言比較精通這些奧秘。
每天清晨腹瀉,屬於脾腎虛瀉,以及虛弱的人經常腹瀉,必須以溫補腎元為主。宜用回神丸,加入白朮、人參、乾薑、附子、茯苓、罌粟殼,用蜂蜜煉成藥丸,早上服用三錢,睡前服用五錢,用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