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妙用》~ 卷二 (13)
卷二 (13)
1. 心腹諸痛
一膺胸之下則為中脘。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內外不和。外則寒氣凝於毛皮。內則垢濁停於中脘。當審其體之虛實而施治。莫若以燈當痛處爆十餘點。則寒結去而內外通。便不痛矣。若爆後痛仍不止。實者宜五積散。虛者宜加味香蘇飲。
五積散。(四十二)
香蘇飲加桂枝芍藥當歸各三錢。細辛木通各一錢五分。吳茱萸二錢。水煎服。方中紫蘇生薑細辛桂枝。以驅外之凝寒。吳茱萸陳皮木通。以降內之濁垢。歸芍香附甘草。和其氣血。安其中外。頗合古法。若虛甚者。去紫蘇。加黃耆三錢。汗多者。再加熟附子一錢五分。一中脘之下。
當陽明胃土之間。(銅人圖中脘下一斗名建里穴)時痛時止。乃中土虛而胃氣不和。若服行血消泄之劑過多。便宜溫補。但以手重按之則痛稍平。此中土內虛。虛而且寒之明驗也。宜香砂六君子湯。加乾薑二三錢。(三),附子理中湯。(一百零七)
一乳下兩旁胸骨盡處痛者。乃上下陰陽不和。少陽樞轉不利也。傷寒病中多有此症。當助其樞轉。和其氣血。上下通調。則愈矣。宜逍遙散。倍柴胡。加生薑一錢五分。(四十八)
一大腹痛者。乃太陰脾土之部。痛在內而緩。中土虛寒也。(宜理中湯。倍人參。)痛兼內外而急。脾絡不通也。(宜理中湯。倍乾薑。)蓋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從經隧而外出於絡脈。今脾絡滯而不行。則內外皆痛。(理中湯倍乾薑。服之不應者。再加肉桂一錢五分。木通一錢。
)太陽篇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此先補益於內。而後樞轉於外也。
一臍旁左右痛者。乃衝脈病。衝脈當臍左右。若為寒氣所凝。其衝脈之血。不能上行外達。則當臍左右而痛。當用血分之藥。使胞中之血。通達肌表。若用氣藥。無裨也。宜當歸四逆。加生薑吳茱萸湯。水酒各半煎服。或用四物湯。(九),去地黃。加肉桂一錢。生黃耆生薑各三錢。炙甘草紅花各一錢。水酒煎服。
一臍中痛不可忍喜按者。腎氣虛寒也。宜通脈四逆湯。加白芍三錢。若脈沉實口中熱渴腹滿拒。按大便秘。是有燥屎。宜_三一承氣湯_。(五十四)
一臍下痛者。乃少陰水臟太陽水腑。不得陽熱之氣以施行。致陰寒凝結而痛。少陰水臟虛寒。用真武湯溫之。太陽水腑虛寒。用桂枝湯。加熟附子茯苓溫之。○按士材必讀云。臍上痛。屬脾。臍下痛。屬肝。當臍痛。屬腎。此臆說也。不可從。又臍下痛。有火逼膀胱。小便不利而痛者。
宜五苓散。亦有陰虛陽氣不化。小便點滴俱無脹痛者。宜通關丸。有燥屎者。辨法方治。見上條。
通關丸。(五十一)
一小腹兩旁謂之少腹。少腹痛乃厥陰肝臟之部。又為胞中之血海。蓋胞中之水。主於少陰。胞中之血。主於厥陰也。痛者。厥陰肝氣。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臟不虛者。當疏通以使之上。(宜香蘇飲。加柴胡三錢。當歸白芍各二錢。生橘葉三片。)肝臟虛者。當補益以助其下。
白話文:
心腹諸痛
胸部下方即中脘部位。中脘疼痛,手碰不得,這是內外失調所致。外在是寒氣凝滯於皮膚毛髮,內在是污濁停積於中脘。需根據患者體質虛實來治療。最好的方法是用燈火在痛處灸十幾點,寒邪凝結就會消除,內外通暢,疼痛就會消失。如果灸後疼痛仍然不止,實證者宜服用五積散,虛證者宜服用加味香蘇飲。
五積散(配方略)
香蘇飲加桂枝、芍藥、當歸各三錢,細辛、木通各一錢五分,吳茱萸二錢,水煎服。方中紫蘇、生薑、細辛、桂枝用來驅散外在的寒邪;吳茱萸、陳皮、木通用來降低內在的污濁;當歸、芍藥、香附、甘草用來調和氣血,使內外平和,頗符合古法。若虛證嚴重者,去掉紫蘇,加黃耆三錢;汗多者,再加熟附子一錢五分。中脘下,屬陽明胃土之間(銅人圖中脘下一斗名建里穴),時痛時止,這是中焦虛弱,胃氣不和所致。如果服用行血消泄的藥物過多,就應該溫補。但用手重按疼痛部位,疼痛會稍減,這是中土內虛,且虛寒的明顯表現,宜服用香砂六君子湯加乾薑二三錢,或附子理中湯。
乳房下方兩側,胸骨盡頭處疼痛,是上下陰陽不和,少陽經氣運行不利所致。傷寒病中常見此症。應幫助少陽經氣運行,調和氣血,使上下通調,則可痊癒。宜服用逍遙散,倍量柴胡,加生薑一錢五分。
大腹部疼痛,是脾土部位受損,疼痛隱隱作痛,是中焦虛寒所致(宜服用理中湯,倍量人參)。疼痛劇烈且涉及內外,是脾經不通所致(宜服用理中湯,倍量乾薑)。脾經的主要絡脈稱為大包,從經絡循行路線到達體表。現在脾經阻塞不通,所以內外都痛(理中湯倍量乾薑,服用無效者,再加肉桂一錢五分,木通一錢)。《太陽篇》說:傷寒,陽脈澀滯,陰脈弦緊,常會出現腹部劇烈疼痛,先服用小建中湯,如果無效,再服用小柴胡湯。這是先從內部益氣,然後再調節外在的氣機。
臍周左右疼痛,是衝脈病變。衝脈位於臍周左右。如果受寒氣凝滯,衝脈的血液不能向上運行達於體表,就會出現臍周左右疼痛。應該使用活血的藥物,使胞中之血通達肌表,如果使用理氣藥物,則無效。宜服用當歸四逆湯加生薑、吳茱萸,水酒各半煎服,或服用四物湯去地黃,加肉桂一錢,生黃耆、生薑各三錢,炙甘草、紅花各一錢,水酒煎服。
臍中疼痛難忍,喜按壓,是腎氣虛寒所致,宜服用通脈四逆湯加白芍三錢。如果脈沉實,口乾渴,腹部脹滿拒按,按壓腹部則大便不通,是有燥屎,宜服用三一承氣湯。
臍下疼痛,是少陰腎經和太陽膀胱經受損,陽熱之氣不能運行,導致陰寒凝結而疼痛。少陰腎經虛寒,用真武湯溫補;太陽膀胱經虛寒,用桂枝湯加熟附子、茯苓溫補。有人說:臍上痛屬脾,臍下痛屬肝,臍中痛屬腎,這只是臆測,不可信。此外,臍下疼痛,也可能是火邪逼迫膀胱,小便不利而痛,宜服用五苓散;也可能是陰虛陽氣不足,小便點滴不通,並伴有脹痛,宜服用通關丸;如果有燥屎,則參考上條辨證論治。
通關丸(配方略)
小腹部兩側稱為少腹,少腹疼痛是厥陰肝經部位受損,也是胞中血海部位。胞中之水,屬於少陰經;胞中之血,屬於厥陰經。疼痛是厥陰肝氣不順,胞中之血不能上行所致。肝臟不虛者,應疏通使之向上運行(宜服用香蘇飲,加柴胡三錢,當歸、白芍各二錢,生橘葉三片);肝臟虛弱者,應補益以助其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