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園

《時方妙用》~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哮症

聖濟總錄。名呷。咳嗽而胸中多痰,結於喉間,偏與氣相擊,隨其呼吸,呀呷有聲。用射干丸。其方用射干、半夏、陳皮、百部、款冬花、細辛、乾老薑、五味子、貝母、茯苓、郁李仁各一兩。皂莢刮去皮子炙五錢。共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以米飲下三十丸。一日兩服。

脈喜浮滑。忌短澀代散。

愚按。哮喘之病,寒邪伏於肺俞,痰窠結於肺膜,內外相應,一遇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傷即發。傷酒傷食亦發。動怒動氣亦發。勞役房勞亦發。一發,則肺俞之寒氣,與肺膜之濁痰,狼狽相依,窒塞關溢,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氣,轉觸其痰,鼾齁有聲,非泛常之藥所能治。故聖濟用前方之竣。

然體實者可用。若虛弱之人,宜用六君子湯料十兩,加貝母二兩,共研末。以竹瀝四兩,生薑汁一兩,和勻拌之。又拌又曬,以九次為度。每服三錢,開水送下。以竹瀝薑汁,可以透窠囊也。然內之濁痰,盪滌雖為得法,又必於潛伏為援之處,斷其根株。須用各家秘傳諸穴灸法。

如畏多者,宜於夏月三伏中,用張路玉外貼藥末。余家傳有哮喘斷根神驗藥散。(其方載於修園新按。)入麝五分,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瞀疼痛,切勿便去。俟三柱香盡,方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哮喘辨症方治,俱詳痰飲、咳嗽、喘促三門。

不贅。

白話文:

哮症

《聖濟總錄》中稱為「呷」。症狀是咳嗽,胸中有很多痰,痰堵在喉嚨,痰和氣互相衝擊,隨著呼吸,會發出「呀呷」的聲音。可以使用射干丸來治療。射干丸的配方是:射干、半夏、陳皮、百部、款冬花、細辛、乾老薑、五味子、貝母、茯苓、郁李仁各一兩,皂莢刮去皮後炙過,用五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早晚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三十丸。

患有哮症的人,脈象多為浮滑。忌諱出現短、澀、代、散的脈象。

我認為,哮喘這種病,是寒邪潛伏在肺俞穴,痰液積聚在肺膜,內外互相影響。一旦遇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外邪侵襲,或是因為飲酒、飲食不當,或是因為情緒波動,或是因為勞累、房事過度,都可能誘發哮喘。哮喘一旦發作,肺俞穴的寒氣和肺膜的痰液就會相互勾結,堵塞氣道,使呼吸困難。呼吸時,正氣和痰液碰撞,就會發出鼾齁的聲音,這不是一般的藥物可以治好的。因此《聖濟總錄》使用了上述藥效強勁的藥方。

然而,這種藥方適合體質強壯的人。如果體質虛弱,應該使用六君子湯的藥材十兩,再加入貝母二兩,一起研磨成粉末。然後用竹瀝四兩、生薑汁一兩,混合均勻後拌入藥粉,拌勻後再曬乾,重複九次。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竹瀝和生薑汁可以幫助藥物深入到痰液積聚的地方。雖然清除體內的痰液是有效的方法,但必須從潛伏的病根下手,徹底斷絕病源。可以採用各家秘傳的穴位灸法。

如果害怕艾灸太多,可以在夏季三伏天,使用張路玉的外敷藥末。我家傳有一種治療哮喘、斷絕病根非常有效的藥散(藥方記載在《修園新按》中)。將麝香五分,用薑汁調和後,塗在肺俞、膏肓、百勞等穴位上。塗藥後,會感到麻木、疼痛,不要馬上擦掉。等待三柱香的時間(約一個半小時)過後,再擦掉。十天後再塗一次,這樣重複三次,病根就能去除。哮喘的辨證論治方法,在痰飲、咳嗽、喘促等章節中都有詳細的說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2. 心腹諸痛

心為君主之官。一痛手足青至節。不治。俗謂心痛者。乃心胞絡痛。或胃腕痛也。昔人分為九種。宜辨而治之。

一曰氣痛。脈沉而澀。乃七情之氣鬱滯所致。宜七氣湯。(五十四微溫。),百合湯。(九十微涼。)

一曰血痛。脈浮沉俱澀其病如刺。不可按捫或寒熱往來。大便黑。宜失笑散。(五十八),三一承氣湯。(五十四此方雖竣。而痛其便閉拒按者。不得不用之。如桂枝桃仁各三錢。)

一曰痰痛。即飲痛。脈滑咳嗽。痛連脅下。或遊走無定。宜傷寒十棗湯。但此方。近醫膽識不及。不敢用。宜二陳湯。(八十二○加白芥子一錢五分皂角炒紫五分。栝蔞三錢。),滾痰丸。(六十三○諸藥不效大便閉者。可暫用之。)

一曰火痛。脈數而實。口渴面赤。身熱便秘。其痛或作或止。宜金鈴子散。(九十二),丹參湯。(九十二),百合湯。(九十三)

或用梔子炒熟四錢。良薑二錢研末。名越桃散。溫酒送下。

加味逍遙散。送下左金丸二錢。

一曰冷痛。脈遲而微細。手足俱冷。其痛綿綿不休。宜附子理中湯。加當歸肉桂木通吳萸子。

一曰虛痛。即悸痛。脈虛細小。或短澀。心下悸。喜按。得食少愈。二便清利。宜歸脾湯。加石菖蒲一錢。(二十一),當歸補血湯。加肉桂一錢五分。(六)

一曰注痛。入山林古廟古墓。及感一切異氣而痛。語言錯亂。其脈乍大乍小。兩手若出兩人。宜平胃散。加藿香二錢。木香一錢。調麝香七釐服。以香者天地之正氣也。正能勝邪。

一曰蟲痛。脈如平人。其痛忽來忽止。聞肥甘之味更痛。(聞食而蟲頭上昂。)按摩稍止。(蟲驚而暫伏。)唇紅。舌上有白花點。宜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烏梅三枚。川椒黃連各一錢五分。黃柏肉桂當歸各一錢。水煎服。愈後。宜服烏梅丸。(一百零七)

一曰食痛。脈實而滑。噯腐吞酸。惡食腹脹。其痛或有一條扛起者。宜平胃散。加麥芽穀芽山楂半夏各二錢。脹甚者。再加萊菔子生研三錢。水煎服。如初病。食尚在膈中。服此湯後。即以手探吐之。如腹脹滿拒按。大便不通。宜三一承氣湯下之。(八十)又按。以上九痛。流傳已久。不可不知。而高士宗醫學真傳。分各部用藥。其法甚捷。今重訂而節錄於下。

一當心之部位而痛。俗云心痛非也。乃心胞之絡。不能旁達於脈故也。宜_香蘇飲_。加當歸四錢。元胡索木通各一錢。桂枝二錢。酒水各半煎服。紫蘇須用旁小梗整條。不切碎。更能通絡。(五十三)

一心脈之上則為胸膈。胸膈痛乃上焦失職。不能如霧之溉。則胸痹而痛。宜_百合湯_半劑。加栝蔞皮貝母各三錢。薤白八錢。白蔻一錢五分。水煎服。(九十三)

胸膈之下兩乳中間名曰膺胸。膺胸痛乃肝血力虛。氣不充於期門。致衝任之血。從膺胸而散則痛。宜_丹參飲_半劑。加當歸五錢。白芍金銀花各三錢。紅花川續斷各一錢。酒水各半煎。(九十二)

白話文:

心腹諸痛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如果心臟疼痛,手腳會發青,一直青到關節處,如果不治療,會有危險。民間俗稱的心痛,其實是心包絡脈疼痛,或者胃脘疼痛。古人將心腹諸痛分為九種,需要仔細辨別才能對症治療。

  1. **氣痛:**脈象沉而澀,是七情鬱結導致的。可用七氣湯(溫服)、百合湯(微涼服)。

  2. **血痛:**脈象浮沉都澀,疼痛如針刺般,按壓疼痛加劇,可能伴有寒熱往來、大便黑色等症狀。可用失笑散、三一承氣湯(此方雖峻猛,但若大便閉塞、拒按,則不得不使用,可加桂枝、桃仁)。

  3. **痰痛(飲痛):**脈象滑,伴有咳嗽,疼痛連及脅下,或遊走不定。可用傷寒十棗湯(但此方需謹慎使用),或二陳湯(加白芥子、皂角、栝樓)、滾痰丸(諸藥無效且大便閉塞者,可暫用)。

  4. **火痛:**脈象數而實,口渴、面赤、身熱、便秘,疼痛時作時止。可用金鈴子散、丹參湯、百合湯。也可選用梔子、良薑研末製成越桃散,溫酒送服;或加味逍遙散送服左金丸。

  5. **冷痛:**脈象遲而微細,手腳冰冷,疼痛綿綿不絕。可用附子理中湯,並加當歸、肉桂、木通、吳茱萸。

  6. **虛痛(悸痛):**脈象虛細微小或短澀,心下悸動,按壓則舒服,進食後症狀略緩解,大便小便正常。可用歸脾湯(加石菖蒲)、當歸補血湯(加肉桂)。

  7. **注痛:**因進入山林、古廟、古墓等陰冷潮濕之地,或感受異氣而引起的疼痛,伴有言語錯亂,脈象忽大忽小,兩手像伸出兩個人一樣。可用平胃散,並加藿香、木香,調入麝香服用(麝香具有芳香之氣,可驅邪)。

  8. **蟲痛:**脈象如常人,疼痛忽來忽止,聞到肥甘厚味則疼痛加劇(聞食則蟲體上抬),按摩則略微緩解(蟲體受驚暫時伏藏),嘴唇紅潤,舌苔上有白色斑點。可用附子理中湯(去甘草),並加烏梅、川椒、黃連、黃柏、肉桂、當歸;痊癒後,宜服用烏梅丸。

  9. **食痛:**脈象實而滑,噯氣、呃逆、吞酸、惡心、腹脹,疼痛如一條線般向上牽引。可用平胃散,並加麥芽、穀芽、山楂、半夏;脹甚者,再加萊菔子。若初病,食物尚在食道中,服藥後可用手探吐;如腹脹滿拒按,大便不通,則需用三一承氣湯通便。以上九種心腹痛的分類和治療方法流傳已久,不可不知。高士宗醫學真傳中,對各部位的用藥方法有更精確的描述,這裡僅作節錄。

  10. **心臟部位疼痛:**俗稱心痛,其實是心包絡脈不通暢。可用香蘇飲,並加當歸、元胡索、木通、桂枝,酒水各半煎服。紫蘇梗需用整條,不切碎,更能通絡。

  11. **胸膈疼痛:**胸膈疼痛是上焦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可用百合湯半劑,並加栝樓皮、貝母、薤白、白蔻。

  12. **膺胸疼痛:**膺胸(兩乳之間)疼痛是肝血不足,氣血不足以濡養此處,導致衝任之血外泄。可用丹參飲半劑,並加當歸、白芍、金銀花、紅花、川續斷,酒水各半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