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妙用》~ 卷三 (8)
卷三 (8)
1. 瘰癧
普明子曰。瘰癧者。肝病也。肝主筋。肝經血燥有火。則筋急而生瘰癧。多生於耳前後者。膽之部位。膽與肝相表裡。其初起。即宜消瘰丸消散之。不可用刀針。及敷潰爛之藥。若病久已經潰爛者。外貼普救萬全膏。內服消瘰丸。並逍遙散。自無不愈。更宜戒惱怒。斷煎炒及發氣閉氣諸物。免致膿水淋漓。漸成虛損。患此者可毋戒歟。
(新採),消瘰丸。
此方奇效。治愈者不可勝計。予亦刻方普送矣。
元參(蒸。)牡蠣(煅醋淬。)貝母(去心蒸。各四兩。)
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開水下。日一服。
愚按普明著醫學心悟一書。逐未亡本。用之鮮效。唯此方平淡而神奇。當共寶之。但耳前後為少陽部位。(渠云肝之部位者誤也。故改正之。)
白話文:
普明子說,瘰癧這種病是肝臟出了問題。肝臟主管筋脈,如果肝經血虛乾燥又有火氣,就會導致筋脈緊張,進而產生瘰癧。多長在耳朵前後是因為那是膽經的部位,膽和肝互為表裡。剛開始發病時,就應該用消瘰丸來消除散結,不可以隨便用刀針刺破,或敷用使它潰爛的藥。如果病情拖久了已經潰爛,外敷普救萬全膏,內服消瘰丸,再加上逍遙散,自然沒有治不好的。更應該戒除煩惱憤怒,不要吃油炸或容易上火、使氣滯的食物,以免膿水流個不停,漸漸變成虛弱的病症。得了這種病難道能不戒口嗎?
(新採)消瘰丸。
這個藥方效果特別好,治癒的人數不勝數,我也把它刻印下來廣為流傳。
元參(蒸過)、牡蠣(煅燒後用醋淬過)、貝母(去心蒸過),各四兩。
一起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一天服用一次。
我認為普明所著的《醫學心悟》這本書,因為沒有流傳下來的原本,所以使用的效果不顯著。只有這個藥方,看起來平淡卻很神奇,應該好好珍惜。但耳朵前後是少陽經的部位(他說是肝的部位是錯誤的,所以這裡改正了)。
2. 眩暈
內經云。上虛則眩。又云。腎虛則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皆指不足而言仲景論眩。以痰飲為先。丹溪宗河間之說。亦謂無痰不眩。無火不暈。皆指有餘而言。前聖後賢。何其相反至此。不知此症不離於肝。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此風非外來之風。指厥陰風木而言。
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厥陰氣逆。則風生而火發。故河間以風火立論也。風生必挾木勢而剋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飲立論。丹溪以痰火立論也。然一身聚邪之處。即為偏虛之處。頭為諸陽之會相火得以逆行上僣者。非上焦之虛而何。腎為肝母。腎主藏精。
精虛則髓海空而頭重。故內經以上虛及腎虛髓海不足立論也。言虛者。言其病根。言實者。言其病象。其實一以貫之也。
脈數熱多,脈澀血少。弦為肝風。滑實痰責。虛小氣虛。大為病進。
一眩暈脈弦發熱。或寒熱往來。宜_逍遙散_。加半夏天麻鉤藤主之。(四十八)
一眩暈脈數或滑實。大小便閉。胸脅作痛。耳聾耳鳴多怒。凡屬肝經實火。宜_當歸蘆薈丸_,○此法。從喻嘉言寓意草醫吳添宮之母一案得來。
一眩暈脈澀。乃精氣不足。欲榮其上。必灌耳根。宜_六味地黃湯_。倍地黃。去丹皮澤瀉。加細辛炙甘草各一錢。川芎二錢。枸杞子三錢。肉蓯蓉三錢半。水煎服(十四)
一脈虛細弱小。是氣虛。宜_補中益氣湯_。加天麻半夏鉤藤。(五)
一脈弦而滑。眩暈而嘔逆。為痰飲。宜澤瀉四錢白朮二錢水煎服。或用二承湯。加天麻合此二味。
一實火眩暈不可當。宜大黃酒炒三遍研末。茶調下二三錢。一虛眩諸藥不效。宜鹿茸五錢。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許服。緣鹿茸生於頭。以類相從也。
一眩暈大虛。諸藥不效。及虛人愈後調理。俱宜正元丹。(二十)
桂附八味丸。(十五)
白話文:
《內經》說:「上面虛弱就會頭暈。」又說:「腎虛就會使髓海高處搖晃,髓海不足就會腦袋轉動、耳朵鳴叫。」這些都是指虛弱而言。張仲景認為頭暈是因為痰飲引起的,朱丹溪承襲河間學派的說法,也說「沒有痰就不會頭暈,沒有火就不會暈眩」,這些都是指實證。前代的聖賢和後代的賢者,為何觀點如此相反?其實,這個病症離不開肝。經書說:「各種像風一樣的頭暈目眩,都屬於肝。」這裡說的風,不是外來的風,而是指厥陰肝木。
厥陰肝木和少陽相火共同存在,厥陰之氣如果逆亂,就會生風而發火,所以河間學派以風火立論。風產生必定挾帶木的氣勢而剋土,土病就會聚集液體形成痰,所以張仲景以痰飲立論,朱丹溪則以痰火立論。然而,身體邪氣聚集之處,就是偏虛的地方。頭是諸陽交會之處,相火之所以能逆行上竄,不就是上焦虛弱的緣故嗎?腎是肝的母親,腎主要儲藏精氣。
精氣虛弱,髓海就會空虛而頭部感到沉重,所以《內經》以「上虛」和「腎虛髓海不足」來立論。說虛,是說病根;說實,是說病狀,其實兩者是一體的。
脈象呈現數而熱多,脈象澀而血少;脈弦是肝風,脈滑而實是痰邪;脈虛細小是氣虛;脈大表示病情加重。
一、頭暈,脈弦而發熱,或寒熱交替,宜用逍遙散,加入半夏、天麻、鉤藤來治療。(方號四十八)
二、頭暈,脈數或滑實,大小便不通暢,胸脅疼痛,耳聾耳鳴,容易發怒,凡是屬於肝經實火的,宜用當歸蘆薈丸。這個方法是從喻嘉言的《寓意草》中,記錄的吳添宮母親的案例得來的。
三、頭暈,脈澀,是精氣不足,要滋養頭部,必須灌溉耳根,宜用六味地黃湯,加倍熟地黃,去除丹皮和澤瀉,加入細辛、炙甘草各一錢,川芎二錢,枸杞子三錢,肉蓯蓉三錢半,用水煎服。(方號十四)
四、脈虛細弱,是氣虛,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入天麻、半夏、鉤藤。(方號五)
五、脈弦而滑,頭暈且嘔吐,是痰飲引起的,宜用澤瀉四錢,白朮二錢,用水煎服。或用二陳湯,加入天麻,再合用這兩味藥。
六、實火引起的頭暈非常嚴重,宜用大黃,用酒炒三遍後研成末,用茶水調服二三錢。虛弱引起的頭暈,各種藥物都無效時,宜用鹿茸五錢,用酒煎煮後去渣,加入少量麝香服用。因為鹿茸生長在頭部,是依據「以類相從」的原理。
七、頭暈非常虛弱,各種藥物都無效,以及虛弱體質的人病癒後的調理,都適合服用正元丹。(方號二十)
八、桂附八味丸。(方號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