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妙用》~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藥方

四物湯。(九),逍遙散。(四十八),左金丸。(八十八),歸脾湯。(二十一),六君子湯。(二)六味丸。(十四),八味丸。(十五),三一承氣湯。(五十四),附子理中湯。(一百零七),香砂六君子湯。

白話文:

四物湯,逍遙散,左金丸,歸脾湯,六君子湯,六味丸,八味丸,三一承氣湯,附子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

2. 治噎膈奇方

牛犬二灰散。

不拘黃牛水牛。但遇有狗放屎於牛屎上,連二屎共取和勻;候乾封固。每用煅灰存性三錢,以好苦酒調服後。用真雲南棋子一枚。男以白的;女以黑的。搗研極細,仍用苦酒燉濃服之。

甘蔗飲。

取甘蔗,去皮切錢。瓷碗乘白米些少,以水潤透米。將蔗錢放米內,仍用瓷碗蓋定。慢火蒸熟成飯。先取蔗錢,與本人徐徐嘴咽蔗汁,漫開喉嚨。即食此飯。為開膈之第一方。即審症議藥。

○二灰散不易得。先用此法,即以黑白棋子繼之。再審症用藥,以收全功。一膈症:湯飲不入口。針合谷穴,亦可開通。

白話文:

牛犬二灰散

不論是黃牛還是水牛的糞便,只要遇到有狗在牛糞上拉屎的情況,就把兩種糞便一起取來攪拌均勻,等乾燥後密封起來。每次使用時,取煅燒成灰並保留藥性的三錢,用好的苦酒調和後服用。之後,取一顆真正的雲南棋子,男性用白色的,女性用黑色的,搗碎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用苦酒燉煮濃稠後服用。

甘蔗飲

取甘蔗,去皮後切成薄片。在瓷碗中放少許白米,用水浸透米。將甘蔗片放入米中,再用瓷碗蓋好,用小火慢慢蒸熟成飯。先取出甘蔗片,讓患者慢慢地口含蔗片,吞嚥蔗汁,以潤開喉嚨。然後再吃這個飯,作為開膈的第一個方法。之後再根據病情診斷來開藥。牛犬二灰散不容易取得,可以先用這個方法,再接著用黑白棋子粉末,然後再根據病情用藥,以達到最佳療效。

對於噎膈這種病,連湯水都無法下嚥的情況,可以針刺合谷穴,也能夠幫助疏通。

3. 治翻胃奇方

斗門方。

用附子一個最大者。(按近日附子宜以開水俟溫和,入附子泡去鹽;一日二換湯;泡三日,取曬。)坐於磚上,四面著火,漸逼碎。入生薑自然汁中,又依前火逼干,復淬之。約生薑汁盡半碗許。搗羅為末。用粟米飲下一錢。不過三服瘥。

白話文:

治翻胃奇方

使用附子一個,選最大的。(依照現在的方式,附子應該用開水泡過,等到水溫和時放入附子,浸泡去除鹽分。一天換兩次水,浸泡三天後取出曬乾。)把附子放在磚塊上,四周用火慢慢烤,逐漸把附子烤碎。放入生薑自然榨取的汁液中,再像之前一樣用火烤乾,反覆淬煉,大約用掉半碗左右的生薑汁。然後把附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小米粥送服一錢的藥粉。通常服用不超過三次就會痊癒。

4. 續論

膈噎症。古今方法最緊,遵之亦不甚驗。以上論治,未免太簡,恐初學者領悟不來。正欲續論以暢其旨。適友人自安徽來,遺予以張心在附經一書。檢閱之下,深喜其讀書有得,可與共學適道也。雖識荊俟諸異日,而數千里神交,不啻同堂時晤對。請即以附經之原文,演為問答。未知心在以為然否?

問曰:噎膈初起,有食入打嗆而因不能下咽者。肺氣上逆,會厭不及蔽,而氣喉為之病。當用何藥? 余曰:治以枇杷葉、百合、天門冬、半夏、阿膠、甘草,令治節行,則逆者順矣。然必佐以乾薑之開,五味子之闔,細辛之撥動神機,令咽喉二竅,得順其出入之常,遂無嗆逆之患。非熟於仲景書者,不悟也。 問曰:有食下如刀剺草勒,胸痛畏食者。胃之上口內腫,而食管為之不利。當用何藥? 余曰:金銀花煮膏,以米飲調下常服。或白水牛喉焙乾研末,佐之以金銀花,能止痛消腫。且味甘而質潤,可滋胃脘之陰;性寒而氣香,又除鬱熱之閉也。 問曰:每食必以飲送下者。胃中之氣不上吸,故食不能自下。若非飲送,即見阻滯。應用何藥? 余曰:胃氣不能上吸,非人參之助,胃不可得食。阻滯非甘瀾水和白蜜之潤下不可。且其阻滯者,衝脈之為病,非半夏不能降衝脈之逆。仲景大半夏湯甚妙。 問曰:有將食時必飲酒而後能食者,胃氣鬱塞不開,得酒之剽悍而始通。應用何藥? 余曰:宜平胃散料加香附、麥芽、半夏、乾薑、白豆蔻、沙參、川芎。入羊肚內,蒸熟曬乾。又易羊肚,如前法三次。去羊肚為末,以陳米湯送下三錢,日二服。以辛藥開結,以香藥醒脾。而製法之妙,化其霸氣,方不傷其陰氣。經云:陰者,中之守也。此方頗為合度。 問曰:有肝逆膽橫,小絡相厄,兩脅時痛。食入不犯肝膽之絡,則下;犯其小絡,則土受木製,不能納穀而因吐者。病由木鬱,而土因之亦郁。應用何藥? 余曰:宜用小柴胡湯,遵原定分數,折為小劑。(柴胡四錢;半夏湯洗七次,不可用礬煮;黃芩、人參、炙甘草、生薑各一錢五分;大棗一個,水煎。)加紫蘇旁小梗整用、生竹茹各二錢;橘皮內筋膜、當歸鬚各一錢。補虛清火,解鬱通絡。配合得法,則各藥相得而益彰。自不同他方之泛泛也。 問曰:有胃火自盛,食入則吐逆不已者。應用何藥? 余曰:食物不得入咽,是火阻於上。宜用黃連、黃芩之大寒以瀉之,大苦以降之。更用人參以助胃,俾胃喜於納食,而急迎之入內。然必用乾薑,大辛大熱,衝開其關,方無拒格之患。四味等分煎服。仲景得意之方也。如食既入咽,隨即吐出,是胃素有熱,一得食物,為兩熱相沖,不能停留而即出。宜大黃四錢,甘草二錢,為釜下抽薪之法。此與黃連、黃芩、乾薑、人參湯,均是苦寒之劑。而毫釐有千里之差,況寒熱之相反乎? 問曰:有朝食暮吐,完穀不化,必傾囊倒篋盡淨無存而後快者。

白話文:

[續論]的部分內容如下:

對於隔噎這種病症,無論古今的方法都十分強調,但遵循這些方法卻不一定有效。之前對治療的討論可能有些簡單,擔心初學者無法完全理解,因此打算進一步探討以深入說明。恰好,這時有位朋友從安徽來訪,送了我一本張心在的「附經」。仔細閱讀後,發現作者對於醫學的理解深刻,我非常樂於與他一起學習和探討醫學之道。雖然我們尚未親自見面,但精神上的交流彷彿使我們如同在同一教室對話。我想以「附經」的原文為基礎,轉換為問答形式進行討論,不知道張心在是否同意我的想法。

有人問:「當隔噎剛開始發作時,有患者吃東西會突然咳嗽,食物無法順利下嚥。這是因為肺氣上衝,會厭未能及時閉合,導致喉部生病。應該使用什麼藥物治療?」我回答:「可以使用枇杷葉、百合、天門冬、半夏、阿膠和甘草,讓肺氣調節順暢。然而,還需搭配乾薑來開導,五味子來關閉,細辛來激發身體的自然機制,讓咽喉兩側的孔道得以順利開合,避免再次發生咳嗽的問題。如果不熟悉張仲景的醫書,很難理解這種治療方式。」

再問:「有的患者吞嚥食物時感覺像被刀割,胸口疼痛,害怕進食。這是因為胃的入口處腫脹,使得食道不暢。該使用什麼藥物?」我回答:「可以使用金銀花膏,用米湯調服,持續服用。或者,將白水牛的喉頭烘焙乾燥,磨成粉末,搭配金銀花一起服用,能夠緩解疼痛、消除腫脹。此外,它味道甘甜且質地滑潤,能滋養胃部陰虛;性質寒涼且氣味芳香,能消除鬱熱。」

又問:「有些患者必須用水送食才能吞下食物,這是因為胃中的氣息無法向上吸引食物,所以食物無法自行下嚥。如果沒有喝水幫助,就會感到食物阻塞。應該使用什麼藥物?」我回答:「胃氣無法向上吸引食物,除非使用人參,否則胃無法正常消化食物。食物阻塞的情況,則需要甘瀾水和白蜜的潤滑作用。此外,這種阻塞是由於衝脈疾病引起的,必須使用半夏來降低衝脈的逆流。張仲景的大半夏湯效果非常好。」

再問:「有些患者必須喝酒才能進食,這是因為胃氣鬱結,只有酒精的強烈刺激才能使其通暢。應該使用什麼藥物?」我回答:「可以使用平胃散配方,加入香附、麥芽、半夏、乾薑、白豆蔻、沙參、川芎等藥材,放入羊肚中蒸熟曬乾。然後,再次更換羊肚,重複三次。最後,去掉羊肚,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陳年米湯送服,每日兩次。辛味藥材能開通鬱結,芳香藥材能醒脾健胃,而製作方法的巧妙之處,在於能去除藥材中的霸氣,不會傷害到陰氣。《黃帝內經》中提到,陰氣是身體內部的守護者。這個配方非常恰當。」

再問:「有些患者由於肝氣逆亂、膽汁分泌異常,造成小血管受壓迫,兩側脅部時常疼痛。當食物進入胃部,如果不影響肝膽的小血管,就能順利通過;一旦影響到小血管,就會導致脾胃受到抑制,無法消化食物而引起嘔吐。這是因為肝氣鬱結,同時影響到脾胃功能。應該使用什麼藥物?」我回答:「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按照原方的比例配製,調整為小劑量(柴胡四錢、半夏洗七次,不用礬煮,黃芩、人參、炙甘草、生薑各一錢五分,大棗一個,水煎)。另外,加入紫蘇梗、生竹茹各二錢,橘皮內筋膜、當歸鬚各一錢,能補虛清火、解鬱通絡。合理配伍,各種藥材的功效相互增強,效果遠超其他普通方劑。」

再問:「有些患者胃火旺盛,食物一進入胃中就不停嘔吐。應該使用什麼藥物?」我回答:「食物無法順利通過咽喉,這是因為胃火上沖。可以使用黃連、黃芩這兩種大寒藥物來清熱瀉火,大苦藥物來降逆。同時,加入人參來幫助胃部消化,促使胃部喜愛進食,迅速吸收食物。然而,必須使用乾薑,大辛大熱,打開阻塞的關節,才能避免食物被阻擋。將這四種藥物等份煎服,是張仲景得意的方劑。如果食物已經進入咽喉,隨即吐出,這是因為胃中本就有熱,一旦攝入食物,就會形成兩股熱氣相沖,無法停留在胃中而立即排出。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大黃四錢、甘草二錢,採取釜底抽薪的方式來治療。」

以上各種情況,尚未達到極度嚴重的程度,但都有可能發展到那樣的地步。當病情惡化到口吐白沫、排泄物如羊糞般乾硬、津液枯竭、營養無法運行、五臟功能衰竭,食物完全無法下嚥,病情就無法挽回了。不知道您是否有更好的治療方法?

我回答:「津液就是真水,它由氣化產生,也受到火的影響。津液枯竭的原因,可能是氣虛無法促進津液生成,或是火虛無法維持津液。現在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滋潤甘涼的藥物可以生津養液,實際上這種觀念會加速津液枯竭,加速患者的死亡。張仲景曾說,乾嘔、吐涎沫的情況,應使用吳茱萸湯治療。雖然不是特別針對隔噎症,但他的理論涵蓋了所有情況。少陽病中,火氣上逆,嘔吐有聲音但不吐出食物,稱為乾嘔。如果不吐食物,只吐涎沫,也稱為乾嘔吐涎沫。對於這種症狀,食物完全無法進入胃部,沒有食物可以吐出,屬於乾嘔的一種。津液源自食物,長期禁食會導致津液枯竭。再加上不斷吐出涎沫,津液消耗殆盡。因此,無法向下滋潤腸胃,導致排泄物如羊糞般乾硬。只有吳茱萸湯,大辛開通,大苦鎮逆,大甘培養中氣。辛味與甘味相結合,能促進陽氣生長;苦味與甘味相結合,能促進陰氣生長。陰陽相合,猶如春雨般降臨,瞬間就能帶來萬裏沃澤的景象。此外,加入人參能大量生津液,並調和各種藥物的性質,因此這是一種能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至於痰液和瘀血堵塞胃部,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的情況,屬於實證,各家學說各有千秋,不需要我再贅述。《黃帝內經》中提到的上氣下蟲症,可以使用騾馬尿治療,但如果效果不佳,可以考慮使用烏梅丸。言語無法完全表達我的意思,只能寄望於讀者能夠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