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妙用》~ 卷二 (11)
卷二 (11)
1. 痛風
肢節走痛。內經謂之賊風。後人謂之痛風。又謂之白虎歷節風。宜審其寒熱而治之。脈宜浮數。忌虛弱。
痛風。脈浮緊。頭痛惡寒發熱。為新受之邪。宜_五積散_。(四十二)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宜_四物湯_。加生黃耆、防風、桂枝、秦艽、桑枝、紅花、炙草主之。(九)
痛風久不能愈。必大補氣血。以為勝邪之本。切不可徒用風藥。宜_十全大補湯諸藥_。各一錢。加真桑寄生三錢為君。再加附子、防風、竹瀝、生薑汁為佐使。(十一)
痛風久不愈。以痛久必入絡也。諸方俱宜加入金銀花、木通、紅花、鉤鉤藤、刺蒺藜之類。○又痛久則鬱。鬱而瀉熱。熱則生痰。必加入制南星、半夏、栝蔞根、黃柏、貝母、竹瀝、薑汁之類。○又桑寄生、虎骨。俱為要藥。以桑為箕星之精。風從虎之義也。○久服辛熱之藥不效者。宜用玉竹、黑芝麻、直殭蠶、生耆、歸鬚、菊花、蒺藜、阿膠、炙草之類。為柔潤熄肝風法也。
白話文:
肢體的關節會游走疼痛,就像《內經》說的「賊風」一樣,後人稱之為「痛風」,又叫「白虎歷節風」。治療時要仔細辨別是寒症還是熱症來對症下藥。脈象應該是浮而且跳得快,忌諱脈象虛弱無力。
痛風,脈象浮而且緊,伴隨頭痛、怕冷、發燒,這是剛受邪氣侵襲的症狀,適合用五積散治療。
治療風症要先治療血症,當血液循環順暢,風邪自然會消散。適合用四物湯,再加入生黃耆、防風、桂枝、秦艽、桑枝、紅花、炙甘草來治療。
痛風如果長期無法痊癒,一定要大力補益氣血,這樣才能有戰勝病邪的根本。千萬不能只用祛風的藥物。適合用十全大補湯中的各種藥材,每樣一錢,再加入真桑寄生三錢作為主藥,再加入附子、防風、竹瀝、生薑汁作為輔助藥。
痛風久治不癒,是因為疼痛時間長導致病邪深入經絡。所有治療方劑都應該加入金銀花、木通、紅花、鉤藤、刺蒺藜之類的藥材。而且疼痛時間長,氣機就會鬱結,鬱結就會產生熱,熱就會生痰,必須加入製南星、半夏、栝蔞根、黃柏、貝母、竹瀝、薑汁之類的藥材。另外,桑寄生和虎骨都是很重要的藥材,因為桑是箕星的精華,有「風從虎」的說法。如果長期服用辛熱的藥物效果不佳,適合用玉竹、黑芝麻、直殭蠶、生黃耆、當歸鬚、菊花、蒺藜、阿膠、炙甘草之類的藥材,用滋潤柔和的方法來平息肝風。
2. 痹
痹者,閉也。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痹,與痛風相似。但風則陽受之,痹則陰受之。雖內經痹論,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之分。而深究其源,自當以寒與濕為主。蓋以風為陽邪,寒與濕為陰邪,陰主閉,閉則鬱滯而為痛。是痹不外寒與濕,而寒與濕亦必假風以為之帥。
寒曰風寒,濕曰風濕,此三氣雜合之說也。內經壽天剛柔篇曰: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痹。以此分別,則兩症自不混治矣。若胸痹及臟腑諸痹,又當別論。醫門法律,分別甚詳,宜參閱之。
一痹症之實者,宜_五積散_。(四十二)
一金匱治血痹,脈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症身體不仁,如風痹狀,用黃耆五物湯:黃耆芍藥桂枝各二錢,生薑六錢,大棗四枚,水煎服,一日三服。愚謂為痹症屬虛者之總方。
白話文:
痹這個病,意思就是閉塞不通。風、寒、濕這些邪氣一起侵入人體,就會形成痹症,這跟痛風很像。但是,風邪侵入人體主要影響陽氣,痹症則主要影響陰氣。《黃帝內經》的痹論裡提到,風邪強盛的稱為「行痹」,寒邪強盛的稱為「痛痹」,濕邪強盛的稱為「著痹」。但如果深入探究,痹症的根本原因還是寒和濕為主。因為風是陽邪,寒和濕是陰邪,陰氣主閉塞,閉塞就會導致氣血鬱滯而產生疼痛。所以說,痹症不外乎是寒和濕引起的,而寒和濕也必須藉由風邪來引導。
寒邪叫做風寒,濕邪叫做風濕,這就是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的說法。《黃帝內經》的壽天剛柔篇說:「在陽位的病叫做風,在陰位的病叫做痹。」這樣區分,就可以避免把兩者混淆治療了。至於胸痹和臟腑的痹症,就又要另外討論了。《醫門法律》這本書裡分析得很詳細,可以參考閱讀。
一種痹症是屬於實證的,適合用五積散來治療。(參閱四十二頁)
《金匱要略》治療血痹,脈象是陰陽氣都衰弱,寸口和關上的脈微弱,尺部稍微緊,外在症狀是身體麻木不仁,像風痹的樣子,可以用黃耆五物湯:黃耆、芍藥、桂枝各二錢,生薑六錢,大棗四枚,用水煎服,一天服用三次。我認為這是痹症屬於虛證的總體治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