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園

《時方妙用》~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哮症

聖濟總錄。名呷。咳嗽而胸中多痰,結於喉間,偏與氣相擊,隨其呼吸,呀呷有聲。用射干丸。其方用射干、半夏、陳皮、百部、款冬花、細辛、乾老薑、五味子、貝母、茯苓、郁李仁各一兩。皂莢刮去皮子炙五錢。共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以米飲下三十丸。一日兩服。

脈喜浮滑。忌短澀代散。

愚按。哮喘之病,寒邪伏於肺俞,痰窠結於肺膜,內外相應,一遇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傷即發。傷酒傷食亦發。動怒動氣亦發。勞役房勞亦發。一發,則肺俞之寒氣,與肺膜之濁痰,狼狽相依,窒塞關溢,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氣,轉觸其痰,鼾齁有聲,非泛常之藥所能治。故聖濟用前方之竣。

然體實者可用。若虛弱之人,宜用六君子湯料十兩,加貝母二兩,共研末。以竹瀝四兩,生薑汁一兩,和勻拌之。又拌又曬,以九次為度。每服三錢,開水送下。以竹瀝薑汁,可以透窠囊也。然內之濁痰,盪滌雖為得法,又必於潛伏為援之處,斷其根株。須用各家秘傳諸穴灸法。

如畏多者,宜於夏月三伏中,用張路玉外貼藥末。余家傳有哮喘斷根神驗藥散。(其方載於修園新按。)入麝五分,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瞀疼痛,切勿便去。俟三柱香盡,方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哮喘辨症方治,俱詳痰飲、咳嗽、喘促三門。

不贅。

白話文:

哮症

《聖濟總錄》中稱為「呷」。症狀是咳嗽,胸中有很多痰,痰堵在喉嚨,痰和氣互相衝擊,隨著呼吸,會發出「呀呷」的聲音。可以使用射干丸來治療。射干丸的配方是:射干、半夏、陳皮、百部、款冬花、細辛、乾老薑、五味子、貝母、茯苓、郁李仁各一兩,皂莢刮去皮後炙過,用五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早晚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三十丸。

患有哮症的人,脈象多為浮滑。忌諱出現短、澀、代、散的脈象。

我認為,哮喘這種病,是寒邪潛伏在肺俞穴,痰液積聚在肺膜,內外互相影響。一旦遇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外邪侵襲,或是因為飲酒、飲食不當,或是因為情緒波動,或是因為勞累、房事過度,都可能誘發哮喘。哮喘一旦發作,肺俞穴的寒氣和肺膜的痰液就會相互勾結,堵塞氣道,使呼吸困難。呼吸時,正氣和痰液碰撞,就會發出鼾齁的聲音,這不是一般的藥物可以治好的。因此《聖濟總錄》使用了上述藥效強勁的藥方。

然而,這種藥方適合體質強壯的人。如果體質虛弱,應該使用六君子湯的藥材十兩,再加入貝母二兩,一起研磨成粉末。然後用竹瀝四兩、生薑汁一兩,混合均勻後拌入藥粉,拌勻後再曬乾,重複九次。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竹瀝和生薑汁可以幫助藥物深入到痰液積聚的地方。雖然清除體內的痰液是有效的方法,但必須從潛伏的病根下手,徹底斷絕病源。可以採用各家秘傳的穴位灸法。

如果害怕艾灸太多,可以在夏季三伏天,使用張路玉的外敷藥末。我家傳有一種治療哮喘、斷絕病根非常有效的藥散(藥方記載在《修園新按》中)。將麝香五分,用薑汁調和後,塗在肺俞、膏肓、百勞等穴位上。塗藥後,會感到麻木、疼痛,不要馬上擦掉。等待三柱香的時間(約一個半小時)過後,再擦掉。十天後再塗一次,這樣重複三次,病根就能去除。哮喘的辨證論治方法,在痰飲、咳嗽、喘促等章節中都有詳細的說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2. 心腹諸痛

心為君主之官。一痛手足青至節。不治。俗謂心痛者。乃心胞絡痛。或胃腕痛也。昔人分為九種。宜辨而治之。

一曰氣痛。脈沉而澀。乃七情之氣鬱滯所致。宜七氣湯。(五十四微溫。),百合湯。(九十微涼。)

一曰血痛。脈浮沉俱澀其病如刺。不可按捫或寒熱往來。大便黑。宜失笑散。(五十八),三一承氣湯。(五十四此方雖竣。而痛其便閉拒按者。不得不用之。如桂枝桃仁各三錢。)

一曰痰痛。即飲痛。脈滑咳嗽。痛連脅下。或遊走無定。宜傷寒十棗湯。但此方。近醫膽識不及。不敢用。宜二陳湯。(八十二○加白芥子一錢五分皂角炒紫五分。栝蔞三錢。),滾痰丸。(六十三○諸藥不效大便閉者。可暫用之。)

一曰火痛。脈數而實。口渴面赤。身熱便秘。其痛或作或止。宜金鈴子散。(九十二),丹參湯。(九十二),百合湯。(九十三)

或用梔子炒熟四錢。良薑二錢研末。名越桃散。溫酒送下。

加味逍遙散。送下左金丸二錢。

一曰冷痛。脈遲而微細。手足俱冷。其痛綿綿不休。宜附子理中湯。加當歸肉桂木通吳萸子。

一曰虛痛。即悸痛。脈虛細小。或短澀。心下悸。喜按。得食少愈。二便清利。宜歸脾湯。加石菖蒲一錢。(二十一),當歸補血湯。加肉桂一錢五分。(六)

一曰注痛。入山林古廟古墓。及感一切異氣而痛。語言錯亂。其脈乍大乍小。兩手若出兩人。宜平胃散。加藿香二錢。木香一錢。調麝香七釐服。以香者天地之正氣也。正能勝邪。

一曰蟲痛。脈如平人。其痛忽來忽止。聞肥甘之味更痛。(聞食而蟲頭上昂。)按摩稍止。(蟲驚而暫伏。)唇紅。舌上有白花點。宜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烏梅三枚。川椒黃連各一錢五分。黃柏肉桂當歸各一錢。水煎服。愈後。宜服烏梅丸。(一百零七)

一曰食痛。脈實而滑。噯腐吞酸。惡食腹脹。其痛或有一條扛起者。宜平胃散。加麥芽穀芽山楂半夏各二錢。脹甚者。再加萊菔子生研三錢。水煎服。如初病。食尚在膈中。服此湯後。即以手探吐之。如腹脹滿拒按。大便不通。宜三一承氣湯下之。(八十)又按。以上九痛。流傳已久。不可不知。而高士宗醫學真傳。分各部用藥。其法甚捷。今重訂而節錄於下。

一當心之部位而痛。俗云心痛非也。乃心胞之絡。不能旁達於脈故也。宜_香蘇飲_。加當歸四錢。元胡索木通各一錢。桂枝二錢。酒水各半煎服。紫蘇須用旁小梗整條。不切碎。更能通絡。(五十三)

一心脈之上則為胸膈。胸膈痛乃上焦失職。不能如霧之溉。則胸痹而痛。宜_百合湯_半劑。加栝蔞皮貝母各三錢。薤白八錢。白蔻一錢五分。水煎服。(九十三)

胸膈之下兩乳中間名曰膺胸。膺胸痛乃肝血力虛。氣不充於期門。致衝任之血。從膺胸而散則痛。宜_丹參飲_半劑。加當歸五錢。白芍金銀花各三錢。紅花川續斷各一錢。酒水各半煎。(九十二)

一膺胸之下則為中脘。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內外不和。外則寒氣凝於毛皮。內則垢濁停於中脘。當審其體之虛實而施治。莫若以燈當痛處爆十餘點。則寒結去而內外通。便不痛矣。若爆後痛仍不止。實者宜五積散。虛者宜加味香蘇飲。

五積散。(四十二)

香蘇飲加桂枝芍藥當歸各三錢。細辛木通各一錢五分。吳茱萸二錢。水煎服。方中紫蘇生薑細辛桂枝。以驅外之凝寒。吳茱萸陳皮木通。以降內之濁垢。歸芍香附甘草。和其氣血。安其中外。頗合古法。若虛甚者。去紫蘇。加黃耆三錢。汗多者。再加熟附子一錢五分。一中脘之下。

當陽明胃土之間。(銅人圖中脘下一斗名建里穴)時痛時止。乃中土虛而胃氣不和。若服行血消泄之劑過多。便宜溫補。但以手重按之則痛稍平。此中土內虛。虛而且寒之明驗也。宜香砂六君子湯。加乾薑二三錢。(三),附子理中湯。(一百零七)

一乳下兩旁胸骨盡處痛者。乃上下陰陽不和。少陽樞轉不利也。傷寒病中多有此症。當助其樞轉。和其氣血。上下通調。則愈矣。宜逍遙散。倍柴胡。加生薑一錢五分。(四十八)

一大腹痛者。乃太陰脾土之部。痛在內而緩。中土虛寒也。(宜理中湯。倍人參。)痛兼內外而急。脾絡不通也。(宜理中湯。倍乾薑。)蓋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從經隧而外出於絡脈。今脾絡滯而不行。則內外皆痛。(理中湯倍乾薑。服之不應者。再加肉桂一錢五分。木通一錢。

)太陽篇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此先補益於內。而後樞轉於外也。

一臍旁左右痛者。乃衝脈病。衝脈當臍左右。若為寒氣所凝。其衝脈之血。不能上行外達。則當臍左右而痛。當用血分之藥。使胞中之血。通達肌表。若用氣藥。無裨也。宜當歸四逆。加生薑吳茱萸湯。水酒各半煎服。或用四物湯。(九),去地黃。加肉桂一錢。生黃耆生薑各三錢。炙甘草紅花各一錢。水酒煎服。

一臍中痛不可忍喜按者。腎氣虛寒也。宜通脈四逆湯。加白芍三錢。若脈沉實口中熱渴腹滿拒。按大便秘。是有燥屎。宜_三一承氣湯_。(五十四)

一臍下痛者。乃少陰水臟太陽水腑。不得陽熱之氣以施行。致陰寒凝結而痛。少陰水臟虛寒。用真武湯溫之。太陽水腑虛寒。用桂枝湯。加熟附子茯苓溫之。○按士材必讀云。臍上痛。屬脾。臍下痛。屬肝。當臍痛。屬腎。此臆說也。不可從。又臍下痛。有火逼膀胱。小便不利而痛者。

宜五苓散。亦有陰虛陽氣不化。小便點滴俱無脹痛者。宜通關丸。有燥屎者。辨法方治。見上條。

通關丸。(五十一)

一小腹兩旁謂之少腹。少腹痛乃厥陰肝臟之部。又為胞中之血海。蓋胞中之水。主於少陰。胞中之血。主於厥陰也。痛者。厥陰肝氣。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臟不虛者。當疏通以使之上。(宜香蘇飲。加柴胡三錢。當歸白芍各二錢。生橘葉三片。)肝臟虛者。當補益以助其下。

(宜烏梅丸。以米湯送下二錢。一日三服。)蓋厥陰不從標本。從中見少陽之氣。使厥陰上合乎少陽。則不痛矣。兩旁季脅痛者。肝氣虛也。(當歸四逆湯。加阿膠。四君子湯。去白朮。加當歸粳米與烏梅丸。五服。)兩脅之上痛者。少陽之氣不和也。(宜小柴胡湯。去棗。

加牡蠣青皮。)時法用左金丸。愚按。凡心腹諸痛。宜辨其內之脹與不脹。便之閉與不閉。脈之有力與無力。口中熱。口中和。痛之久暫。以辨寒。熱。邪。正。虛。實。如痛而脹且閉者。厚朴三物湯。攻裡兼發熱者。厚朴七物湯。兼表裡治之。腹痛連脅痛。脈弦緊。惡寒甚大便秘者。

大黃附子湯主之。若但脹而便不秘者。是實中之虛。宜厚朴半夏人參生薑甘草湯。腹痛甚而不可觸近嘔吐者。大建中湯主之。雷鳴切痛嘔吐者。附子粳米湯主之。腹痛下利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腹痛吐瀉者。理中湯主之。若繞臍疼痛。名寒疝腹中病痛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皆起死回生之法。時醫不講久矣。予著有金匱淺注十六卷。醫訣三卷。辨之頗詳。宜查對勿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