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妙用》~ 卷二 (2)
卷二 (2)
1. 消水聖愈湯
治水第一方。然必兩手脈浮而遲。足趺陽脈浮而數。診法絲毫不錯。一服即驗。五服全愈。否則不可輕用此秘方也。大道無私。方不宜秘。然黃帝有蘭臺之藏。長桑有無泄之戒者。一恐輕試之誤。一恐泄天地之機也。余出此方。以俟一隅之反。非謂一方可以統治斯病也。
天雄(一錢制),牡桂(二錢去皮),細辛(一錢),麻黃(一錢五分),甘草(一錢炙),生薑(二錢),大棗(二枚),知母(二錢去皮),水二杯半。先煎麻黃。吹去沫。次入諸藥。煮八分服。日夜作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水盛者。加防己二錢。
天雄補上焦之陽。而下行入腎。猶天造下濟而光明。而又恐下濟之氣潛而不返。故取細辛之一莖直上者以舉之。牡桂暖下焦之水。而上通於心。猶地軸之上出而旋運。而又恐其上出之氣止而不上。故取麻黃之走而不守者以鼓之。人身小天地。唯健運不息。所以有云行雨施之用。
若潛而不返。則氣不外濡而絡脈虛。故用薑棗甘草。化氣生液。以補絡脈。若止而不上。則氣聚為火。而小便難。故以知母。滋陰化陽。以通小便。且知母治腫。出之神農本草經。而金匱治歷節風腳腫如脫與麻黃附子並用。可以此例而明也。此方即仲景桂甘薑棗麻
白話文:
這是治療水腫的第一良方。然而,必須要符合兩個條件:兩手的脈象呈現浮而遲緩,以及腳背的陽脈呈現浮而快速。診斷上絲毫不能有差錯,如果正確,服用一劑就能見效,服用五劑就能痊癒。否則,不可輕易使用這個秘方。
醫學道理是無私的,藥方本不應該保密。然而,黃帝有藏書的蘭臺,長桑君也有不外洩的告誡,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擔心人們輕易嘗試而造成錯誤,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擔心洩漏天地運行的奧秘。我公開這個藥方,是希望藉此拋磚引玉,並非認為單單這個藥方就能夠治療所有的這類疾病。
藥方組成:制天雄一錢、去皮的牡桂二錢、細辛一錢、麻黃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去皮的知母二錢。用水兩杯半煎煮。先煎麻黃,撈去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煎煮至剩下八分時服用,每天早晚服用三次。服用後應該會出汗,如果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動,就表示快要痊癒了。如果水腫嚴重,可以加入防己二錢。
天雄能夠補足上焦的陽氣,並且向下進入腎臟,就像太陽照耀大地般光明。又擔心陽氣下行後無法返回,所以用細辛向上升舉。牡桂溫暖下焦的水分,並且向上通達心臟,就像地軸旋轉一樣。又擔心陽氣上行後停止不前,所以用麻黃來鼓動它。人體就像一個小天地,只有氣機不斷運轉才能夠正常,才能夠像雲行雨施一樣發揮作用。
如果陽氣下行後無法返回,則氣無法滋潤身體,導致絡脈虛弱,所以用生薑、大棗和甘草來化生氣血津液,補養絡脈。如果陽氣上行後停止不前,則氣聚生火,造成小便困難,所以用知母滋陰降火,通利小便。而且知母可以治療腫脹,這在《神農本草經》中有記載,而《金匱要略》治療歷節風(關節炎)導致腳腫如脫時,也是與麻黃附子一起使用,從這個例子就可以明白知母的功效。這個方子其實就是張仲景的桂枝甘草薑棗麻黃湯的變化。
2. 辛附子湯
加知母一味。主治迥殊。可知經方之變化如龍也。
野老某。年八旬有奇。傳予奇方。用生金櫻根。去粗皮一兩半。吳風草三錢。香菌極小團結者七枚。水煎服一服。小便即通而腫愈。○余細繹此方極妙。麻黃大發汗。而根又能止汗。橘肉生痰壅氣。而皮又能化痰順氣蠶因風而致僵。反能驅風如神。此大開大闔之道。金櫻子之大澀小便。
即可悟其根之大通小便矣。吳風草原名鹿銜草。能除濕熱。故素問與澤瀉白朮同用。以治酒風。更妙。是小香菌一味。此物本濕熱所化。用之於除濕祛熱墜中。同氣相感。引藥力至於病所。而諸藥之性一發。則濕熱無餘地以自藏。俱從小便而下矣。此必異人所授遺下。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也。
惜余未試
白話文:
[辛附子湯]
如果加入知母這一味藥,它的主治效果就會變得非常不同。由此可知,經方(古代經典藥方)的變化就像龍一樣靈活多變。
一位鄉野老翁,年紀八十多歲,傳給我一個奇特的藥方。用新鮮的金櫻根,去除粗糙的外皮,取一兩半;吳風草三錢;還有香菌,選用非常小的團狀的七枚。用水煎煮後服用一劑,小便立刻暢通,腫脹也消退了。我仔細研究這個藥方,覺得非常巧妙。麻黃具有強烈的發汗作用,而金櫻根卻能止汗;橘肉容易產生痰液、阻塞氣機,而橘皮卻能化痰順氣;蠶因為風邪侵襲而導致僵硬,卻反而能像神一樣驅除風邪。這就是運用了大開大闔的治療原則。金櫻子具有強烈的收澀作用,能減少小便,由此就可以領悟到它的根具有強烈通利小便的作用。吳風草,原名鹿銜草,能去除濕熱,所以《素問》中將它與澤瀉、白朮一起使用,治療因飲酒引起的疾病,效果更加神奇。還有那小小的香菌,這個東西本來就是濕熱所化生的,用來去除濕熱、使濕熱下墜,與藥物產生同氣相感的作用,能將藥力引導到病灶所在。當各種藥物的藥性一同發揮,濕熱就沒有藏身之處,全部都會從小便利排出。這一定是奇人異士所傳授遺留下來的,這就是所謂的「禮失求諸野」啊。
可惜我還沒有親自試用過這個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