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園

《時方妙用》~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中風

則風疾而氣息脈息亦疾。遂露出風象。甚至目直手足動搖抽掣汗出如珠痰涎如湧等症。大顯出風象。治之不及矣。唯指頭麻木時。或眩運時。或歷節作痛。病未甚而治之於先。則肝得所養。斯不為風病矣。肝屬木而主春。陽春有腳。能去而亦能來。別有所以留之之道。吾於邵子之詩悟之。

內經云。神在天為風。又曰。大氣舉之。莊子云。萬物以息相吹也。孟夫子謂塞乎天地之間。佛經以風輪主持大地。異同處實有一貫之道焉。茲方也。認定肝為風臟。取桂枝通肝陽。芍藥滋肝陰。陰陽不偏。是為和氣。亦即和風也。盈天地間。皆風而皆氣。氣貴善養。黃耆之補。

是養氣章勿忘工夫。大棗之緩。是養氣章勿助工夫。且倍以生薑之雄烈。所以還其剛大浩然之體段。聖賢之一言一字。包函萬有。自可以互證而益明。

又擬丸方。(時常服食之方。與救病之方不同。故取和平之藥。與五穀五菜同功。古云藥以治病。食以叢丸。此方取義等於食物。即勿藥意也。)

熟地黃(六兩。),於潛白朮(六兩。米泔浸一宿。去皮切片。飯上蒸。),懷山藥(三兩。生薑汁拌炒。),甘枸杞(三兩。隔紙烘。),川附子(二兩炒。),上肉桂(一兩去皮。不見火研。),人參(二兩。飯上蒸軟。切片隔紙烘研。),鹿茸(去毛切片。酥炙。勿傷焦。

),麥冬(二兩。紹酒潤曬烘。),五味子(二兩。鹽水浸炒味),依制研末。煉白蜜丸如桐子大。用硃砂五錢。研末為衣。涼干。每早以米湯送下三錢。忌食蘿蔔蕓薹諸血生蒜。

此方。與黃耆五物湯相表裡。黃耆五物湯。補氣以治風。所重在肝。肝為風臟。風者。天地之噫氣也。氣和即風和。鼓舞動盪。無有不周。即孟子所謂塞乎天地之間是也。此方補腎。亦是養肝。肝屬木。為東方之生氣。莊子云。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息以相吹也。然而木生於水。

乙癸同源。所重尤在於腎。內經云。腎藏志。又云。腎者。作強之官。夫曰作強。則為剛大浩然之根本。即孟子所謂夫志氣之帥是也。聖賢言包萬有。雖養氣章主學問而言。而尊生之道。亦在其中。自漢醫後。無一人談及。鮮不以(念祖)之論為創。其實有所本而言。

方中。熟地補先天腎水。白朮補後天脾土。然欲補腎。必先聚精。故取枸杞函精氣之完足。以佐熟地所不及。欲補脾。必先厚土。故取山藥具土氣之沖和。以佐白朮所不及而為脾腎之總根者。則在命門。命門之外。為兩腎坎外之耦也。兩腎之中。為命門。坎中之奇也。方中。

附子入命門血分。肉桂入命門氣分。二藥溫養水臟。為生生之本。即邵康節先生所謂地下有雷聲。春光彌宇宙是也。又合生脈散(人參五味麥冬。)之酸甘化陰。俾辛熱之陽藥不僣。再加鹿茸為血氣所長。較無情之草木倍靈。外以硃砂為衣者。取其色赤入心。

白話文:

中風

中風時,氣息脈搏都很快,明顯出現中風的症狀,例如眼睛直視、手腳抽搐、大汗淋漓、痰涎湧出等,此時治療就來不及了。只有在手指麻木、頭暈目眩、關節疼痛,疾病尚未嚴重時及早治療,才能滋養肝臟,避免發展成中風。肝臟屬木,主宰春天,春天有生機,能逝去也能再來,這其中有保持生機的方法,我從邵雍的詩中領悟到這一點。

《內經》說:「神在天為風」,又說:「大氣舉之」。莊子說:「萬物以息相吹也」。孟子說:「塞乎天地之間」。佛經以風輪主持大地。這些說法雖然不同,但都有一貫的道理。這個治療方法,認定肝臟是主風的臟器,用桂枝通暢肝陽,用芍藥滋養肝陰,陰陽平衡,就是和氣,也就是和風。天地之間,都是風,都是氣,養氣很重要。黃耆補氣,大棗緩和,都是養氣的方法,再用大量生薑的辛辣之性,恢復人體剛健浩然之氣。聖賢的一言一行都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可以互相印證,更加明白。

另外還有一個丸藥方劑(這是經常服用以保健的藥方,和治療疾病的藥方不同,所以選用平和的藥材,與五穀蔬菜功效相當,古人說藥物治病,食物養人,這個藥方如同食物一樣,不必刻意當作藥物)。

熟地黃(六兩,)、白朮(六兩,用米湯浸泡一夜,去皮切片,蒸熟)、山藥(三兩,用生薑汁拌炒)、枸杞子(三兩,隔紙烘乾)、川附子(二兩,炒)、肉桂(一兩,去皮,研磨不要用火)、人參(二兩,蒸軟切片,隔紙烘乾研磨)、鹿茸(去毛切片,用酥油炙烤,不要烤焦)、麥冬(二兩,用紹興酒潤濕曬乾烘乾)、五味子(二兩,用鹽水浸泡炒)、按比例研磨成粉末,煉製成白蜜丸,如桐子大小。用硃砂五錢,研磨成粉末做外衣,晾乾。每天早上用米湯送服三錢。忌食蘿蔔、蕓薹、生蒜等。

這個藥方和黃耆五物湯相輔相成。黃耆五物湯補氣治風,重點在肝,肝是主風的臟器,風是天地間的元氣。氣和則風和,鼓動萬物,周而復始,這就是孟子說的「塞乎天地之間」。這個藥方補腎,也是養肝。肝屬木,是東方生機的來源。莊子說:「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息以相吹也。」然而木生於水,水火同源,重點在於腎。《內經》說:「腎藏志」,又說:「腎者,作強之官。」所謂作強,就是剛健浩然之氣的根本,也就是孟子說的「夫志氣之帥」。聖賢的話都包羅萬象,雖然養氣章主要講的是學問,但養生之道也在其中。自漢代醫學之後,就沒人談論到這個,很少有人認為(念祖)的理論是創新的,其實是有所本的。

藥方中,熟地黃補先天腎水,白朮補後天脾土。但是要補腎,必須先固精,所以用枸杞子來補充熟地黃不足之處。要補脾,必須先厚土,所以用山藥來補充白朮不足之處。而脾腎的根本在命門,命門之外是兩腎,兩腎之中是命門。藥方中,附子入命門血分,肉桂入命門氣分,這兩種藥溫養水臟,是生生之本,也就是邵雍先生說的「地下有雷聲,春光彌宇宙」。再配合生脈散(人參、五味子、麥冬)的酸甘化陰,使辛熱的陽藥不至於過於燥烈,再加入鹿茸,使血氣充盈,比無情的草木更有生機。外面用硃砂做外衣,是因為硃砂顏色赤紅,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