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園

《時方妙用》~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中風

附小續命湯六經加減並針灸法

如中風無汗惡寒。依本方。麻黃杏仁防風各加一倍。又宜針至陰出血。(穴在足小指外側甲角。針一分。)崑崙。(穴在足外踝後踝骨。針透太谿。)○如中風有汗惡風。依本方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又宜針風府。(穴在項後入發一寸。針入三分。禁灸。)以上二症。皆太陽經中風也。

如中風有汗。身熱不惡寒。依本方。加石膏知母各二錢。甘草再加一倍。去附子。○如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寒。本方加葛根桂枝黃芩再加一倍。宜針陷谷。(穴在足大趾次指外間骨節後陷中。針入五分。)去陽明之賊。兼刺厲兌。(穴在足大趾次趾端去爪甲如韭葉許。)以瀉陽明之實也。

以上二症。皆陽明經中風也。

如中風無汗身涼。依本方。附子加一倍。乾薑加二倍。甘草加二倍。又宜刺隱白。(穴在足大趾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去太陰之賊。此太陰經中風也。如中風有汗無熱。依本方。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又宜針太谿。(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針透崑崙。)此少陰經中風也。

如中風六經混淆。系之於少陽。或肢節蠻痛。或麻木不仁。依本方。加羌活連翹。又於少陽之經紀骨穴。(在足外踝上三寸。灸五壯。)灸以引其熱。取厥陰之井大敦穴。(在足大趾甲聚毛間。)刺以通其經。此少陽厥陰經中風也。

新按(受業侄鳳騰注。諸書逐而散之。風散即為氣散。生而亦死。茲法養以和之。氣和即為風和。死可回生。為風症補千古所未及。)壬戌歲。(念祖)在保陽供職。

制憲熊大人召診。診得兩手脈厚而長。唯左手兼些弦象兩寸略緊。(念祖)謂脈厚得土之敦氣。以厚道載厚福。脈長壽亦長。非諛語也。但弦為風脈。緊為痛脈。緊在兩寸。恐上半身有痹痛等症也。大人云。所言俱對。但背上及手腕痛。或愈或作。約有五年餘。指頭麻木。十年前頗甚。

今略麻而不木矣。(念祖)曰。風在骨節而作痛。妙在痛處。痛是氣血與風邪相拒。非若偏枯之不痛也。書謂中指麻木。三年內必有中風之患。以中指屬手。心主之經故也。今拇指食指為甚。特肺與大腸之氣不調。不甚為害。然必須治之於早也。

薛氏云。服風藥。以預防中風。適以招風取中。(念祖)師其意。而不用其方。擬用黃耆五物湯常服。

黃耆,桂枝尖,生芍藥(以上各二錢),生薑(四錢),大棗(二枚擘),水煎服。

昔人云。人在風中而不見風。猶魚在水中而不見水。風。即氣也。人在氣交之中。得風以生。即宋儒所謂和風一至。萬物皆春是也。因風以害。即釋氏所謂業風一吹。金石烏有是也。人身五臟。而肝為風臟。乃生死之門戶。無病。則風和而氣息脈息俱和。不見其為風。有病。

白話文:

中風

中風患者若無汗且惡寒,則依據基本方劑,麻黃、杏仁、防風各加一倍用量。並需針刺至陰穴放血(穴位在足小指外側指甲角,針刺一分深)。再針刺崑崙穴(穴位在足外踝後方的踝骨處,針刺穿透太溪穴)。若中風患者出汗且怕風,則依據基本方劑,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用量。並需針刺風府穴(穴位在後頸髮際線上一寸處,針刺三分深,禁灸)。以上兩種情況都是太陽經中風。

中風患者若出汗、身體發熱但不惡寒,則依據基本方劑,另加石膏、知母各二錢,甘草加倍,去除附子。若中風患者出汗、身體發熱但不惡風寒,則依據基本方劑,另加葛根、桂枝、黃芩各加一倍用量。並需針刺陷谷穴(穴位在足大趾旁次趾外側骨節後方的凹陷處,針刺五分深),以去除陽明經的病邪,並同時針刺厲兌穴(穴位在足大趾旁次趾端,距指甲約如韭菜葉寬),以瀉去陽明經的實邪。以上兩種情況都是陽明經中風。

中風患者若無汗且身體冰冷,則依據基本方劑,附子加一倍用量,乾薑加二倍用量,甘草加二倍用量。並需針刺隱白穴(穴位在足大趾內側,距指甲角約如韭菜葉寬),以去除太陰經的病邪。這是太陰經中風。若中風患者出汗但無發熱,則依據基本方劑,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用量。並需針刺太溪穴(穴位在足內踝後跟骨上方的凹陷處,針刺穿透崑崙穴)。這是少陰經中風。

中風患者若六經混雜,歸屬於少陽經,或肢節疼痛劇烈,或麻木不仁,則依據基本方劑,另加羌活、連翹。並在少陽經的經絡骨穴(穴位在足外踝上三寸處)灸五壯,以引導熱氣。再針刺厥陰經的井穴大敦穴(穴位在足大趾指甲聚毛處),以疏通經絡。這是少陽、厥陰經中風。

(後續為醫案記錄,記述醫生診斷及治療過程,並非治療方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