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園

《時方妙用》~

回本書目錄

1. 卷二

2.

(腫者。皮膚腫大也。脹者。心腹脹滿也。臌者。心腹痞滿。而四肢瘦小。昔人謂之蠱脹。或心腹脹滿。外實中空。其象如鼓。昔人謂之臌脹。茲分為三門。)

腫症。從來有氣腫水腫之辨。內經以按之窅而不起者為氣。即起者為水。後醫多反其說。然氣滯水亦滯。水行氣亦行。正不必分。總以不起為腫甚。即起為腫輕。腎囊及莖中腫。大多死。

脈本沉。若浮而弦。宜發汗。若浮而鼓指有力。宜越脾湯。若浮在皮外。多死。若沉而緊。宜麻黃細辛附子之類。若沉而緩。易愈。若沉而微細。宜溫補。

初起。面上微腫。兩目下名臥蠶。更腫些。一身覺重滯。微喘。小便不利。即腫症之漸。宜香蘇飲。加杏仁防風各三錢。(三十五)

如皮膚腫大。氣喘小便不利。宜_五皮飲_。

上腫。宜發汗。加蘇葉防風杏仁各三錢。下腫。宜利水。加豬苓防己各二錢。木通一錢。小水多。為陰水。加附子乾薑各二錢。白朮三錢。川椒木香各一錢。小便不利。為陽水。加防己豬苓知母各二錢。凡脈虛人羸。宜加白朮人參肉桂附子。脈實人健。加萊菔子枳殼各二錢。凡畏風之甚。宜加生黃耆。三四錢。或再加附子二錢。(八十)

如小便點滴俱無。氣喘口不渴。宜_滋腎丸_。(九十四)

如前藥不效。宜用濟生腎氣丸。藥料作湯服。或前症愈後。亦以此丸服一月收功。

濟生加減腎氣丸。(一百零九)

如服利水之藥。而小便愈少者。

補中益氣湯。

首煎照常服。二煎服後。以手指探吐。(五)

愚按。水腫病。淺者照上法治之愈矣。深者。必遵金匱五水而治之。余著有金匱淺注。頗有發明。風水由於外邪。法宜發汗。皮水者。外邪已去經而入皮。故不惡風。病在皮間。故內不脹而外如鼓皮病不涉於內。故口不渴。然水在於皮。亦必從汗以泄之也。石水病在臍下。陰邪多沉於下。

法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重在附子。以破陰也。黃汗者。外邪傷心。鬱熱成黃。胸滿。四肢頭面俱腫。病在於上。法用桂枝湯。加黃耆。啜熱粥以取微汗。重在桂枝。以化氣。尤賴啜粥取汗。以發內外交郁之邪也。唯正水一症。正內經所謂三陰結謂之水。結則脈沉。水屬陰則脈遲。

三陰結。則下焦陰氣不復與胸中之陽相調。水氣格陽則為喘。其目窠如蠶。一身盡腫。可知金匱之論甚精。徐忠可之注甚妙。試節錄之。金匱云。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

名曰水。

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徐忠可注云。此段論正水之由也。謂人身中健運不息。所以成雲行雨施之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寸口脈主上。猶之天道必下濟而光明。故曰陰生於陽。趺陽脈主下。猶之地軸必上出而旋運。

故曰衛氣起於下焦。今寸口脈浮而遲。浮主熱。乃又見遲。遲者。元氣潛於下也。既見熱脈。又見潛脈。是熱為虛熱。而潛為真潛。故曰熱潛相搏名曰沉。言其所下濟之元氣。沉而不復舉也。今趺陽脈浮而數。浮主熱。乃又見數。數者。衛氣止於下也。既見熱脈。又且止脈。

是於客氣為熱。而真氣為止。故曰熱止相搏名曰伏。言其宜上出之衛氣。伏而不能升也。從上而下者。不返而終沉。從下而上者。停止而久伏。則旋運之氣幾乎熄矣。熄則陰水乘之。故曰沉伏相搏名曰水。見非止客水也。又恐人之不明乎沉伏之義。故又曰。絡脈者。陰精陽氣所往來也。

寸口陽氣沉而在下。則絡脈虛。小便者。水道之所從出也。跌陽真氣止而在下。氣有餘即是火。火熱甚。則小便難。於是上不能運其水。下不能出其水。又焉能禁水之胡行亂走耶。故曰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水者。即身中之陰氣。合水飲而橫溢也。沉伏二義。俱於浮脈見之。

非真明天地升降陰陽之道者。其能道隻字耶。

此仲景所以為萬世師也。徐忠可此注。妙不可言。獨惜仲景不立方。忠可又不補出應用何方。致世之患此者。或死於庸醫之舟車丸神佑丸疏鑿飲子等方。或死於明醫之實脾飲濟生腎氣丸補中益氣湯導水茯苓湯等方。以挺與刃。余又不忍坐視而不救。故擬方於後。

白話文:

標題:[腫]

內容: (腫,指的是皮膚的腫大;脹,指的是心腹部的脹滿;鼓脹,指的是心腹部感覺堵塞滿悶,而四肢卻瘦小。古人稱之爲蠱脹,或者心腹部脹滿,外表看起來充實但裏面卻是空的,形狀像鼓,古人也稱它爲鼓脹。現在我們將它們分爲三個類別。)

腫症,歷來有氣腫和水腫的區別。《內經》認爲,按壓下去凹陷不起的是氣腫,按壓後迅速恢復原狀的是水腫。後世醫生多有不同的看法。然而,氣滯則水也會滯留,水流通暢氣也會流通,實際上不必過分區分。總的來說,按壓不起的是腫得嚴重,按壓後立即恢復的是腫得較輕。腎臟部位及生殖器腫大,大多預示着死亡。

脈象原本沉,如果脈象浮而弦,應該發汗治療;如果脈象浮並且有力,適合使用越脾湯;如果脈象在外皮下浮動,大多預示着死亡;如果脈象沉而緊,適合使用麻黃細辛附子之類藥物;如果脈象沉而緩,容易治癒;如果脈象沉而微細,應該進行溫補。

剛發病時,臉上輕微腫脹,眼睛下方被稱爲臥蠶的地方會腫脹。腫脹再加重,全身會感到沉重不適,輕微呼吸困難,小便不順暢,這就是腫症逐漸發展的跡象,適合使用香蘇飲,加上杏仁、防風各三錢。(三十五)

如果皮膚腫大,呼吸困難,小便不順暢,適合使用五皮飲。

上半身腫脹,應該發汗,加上蘇葉、防風、杏仁各三錢。下半身腫脹,應該利尿,加上豬苓、防己各二錢,木通一錢。小便多,屬於陰水,加上附子、乾薑各二錢,白朮三錢,川椒、木香各一錢。小便不順暢,屬於陽水,加上防己、豬苓、知母各二錢。如果脈象虛弱,身體疲憊,應該加上白朮、人參、肉桂、附子;如果脈象實,身體健壯,加上萊菔子、枳殼各二錢。如果特別怕風,應該加上生黃芪,三四錢,或者再加附子二錢。(八十)

如果小便完全無法排出,呼吸困難,但不口渴,適合使用滋腎丸。(九十四)

如果上述藥物無效,可以嘗試使用濟生腎氣丸,將藥料煮成湯服用,或者在病症痊癒後,也可以服用此丸一個月鞏固療效。

濟生加減腎氣丸。(一百零九)

如果服用利尿藥物後,小便反而更少。

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

第一次煎煮按照常規服用,第二次煎煮後,可以用手指刺激喉嚨引起嘔吐。(五)

我認爲,水腫病症,輕微的按照上述方法治療可以痊癒。嚴重的,必須遵循《金匱要略》中關於五水的治療方法。我寫有《金匱淺注》,對這個病症有一些見解。風水由於外界病邪引起,治療應發汗。皮水,外界病邪已經侵入皮膚,所以不會怕風,病症在於皮膚之間,所以體內不脹,外表看起來像鼓皮一樣,病症不涉及內部,所以口不會渴。但是,水在皮膚裏,也必須通過出汗來排泄。石水病症發生在肚臍下方,陰邪大多沉在下方。

治療方法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重點在於附子,用來破除陰邪。黃汗,外邪傷害心臟,鬱熱變成黃色,胸滿,四肢頭部面部都腫脹,病症在上部,治療方法使用桂枝湯,加上黃芪,喝熱粥以取得輕微出汗,重點在於桂枝,用來化氣。尤其依賴於喝粥出汗,以排除內外交結的病邪。唯有正水這一病症,正如《內經》所說三陰結謂之水,結則脈象沉,水屬於陰則脈象遲緩。

三陰結,則下焦的陰氣不再與胸中的陽氣相協調,水氣阻隔陽氣則導致呼吸困難,眼睛周圍像蠶一樣腫脹,全身腫脹,可以知道《金匱要略》的論述非常精準。徐忠可的註釋非常美妙。試摘錄如下,《金匱要略》說,寸口脈象浮而遲,浮脈表示熱,遲脈表示潛藏。熱和潛藏相互搏鬥,叫做沉。趺陽脈象浮而數,浮脈即表示熱,數脈即表示停滯。熱和停滯相互搏鬥,叫做伏。沉和伏相互搏鬥,叫做水。

沉表示脈絡虛弱,伏表示小便困難。虛弱和困難相互搏鬥,水分流向皮膚,就形成了水腫。徐忠可註釋說,這段話討論正水的原因。人體中健康運轉不停,從而形成雲行雨施的作用。因此,人的汗液,以天地之間的雨水命名。人的氣,以天地之間的疾風命名。寸口脈主要控制上部,就像天道必定向下滲透併發光,所以說陰生於陽。趺陽脈主要控制下部,就像地軸必定向上旋轉並運行,所以說衛氣起源於下焦。現在寸口脈象浮而遲,浮脈主熱,卻又出現遲脈,遲脈表示元氣潛藏在下方。既然出現熱脈,又出現潛脈,這是虛熱和真潛。所以說熱和潛藏相互搏鬥,叫做沉。表示下沉的元氣,沉而不復舉。現在趺陽脈象浮而數,浮脈主熱,卻又出現數脈,數脈表示衛氣停止在下方。既然出現熱脈,又出現停滯脈,這是客邪之氣爲熱,而真氣爲停滯。所以說熱和停滯相互搏鬥,叫做伏。表示應該上升的衛氣,伏而不能升。從上到下,沒有返回而最終沉沒;從下到上,停止而長久伏藏,那麼旋轉運行的氣幾乎消失。消失之後,陰水趁機而入。所以說沉和伏相互搏鬥,叫做水。表明不是隻有外來水分,還擔心人們不明白沉和伏的意義。所以又說,絡脈是陰陽氣血往來的通道。寸口的陽氣沉在下方,絡脈就會虛弱。小便是水分排出的通道,跌陽的真氣停止在下方,氣有餘就是火,火熱過盛,小便就會困難。於是上不能運化水分,下不能排出水分,又怎能禁止水分的亂竄呢?所以說虛弱和困難相互搏鬥,水分流向皮膚,就形成了水腫。水分,就是體內的陰氣,合併水分飲食而橫溢。沉和伏兩種含義,都在浮脈中體現。如果不是真正明白天地升降陰陽道理的人,怎能說出一個字呢。

這就是爲什麼張仲景能夠成爲萬世師表的原因。徐忠可的註釋,妙不可言。只可惜張仲景沒有提供具體方劑,徐忠可也沒有補充應用哪些方劑。導致患有此病的人,要麼死於庸醫的舟車丸、神佑丸、疏鑿飲子等方劑,要麼死於明醫的實脾飲、濟生腎氣丸、補中益氣湯、導水茯苓湯等方劑,就像刀刃一樣。我無法忍受坐視不理而不救人,所以在後面擬定了方劑。]